央广网文昌11月12日消息(记者 蔡文娟)11月6日,家住海南省文昌市铺前镇轩头村的农户陈升培一早便来到自家的养猪场,从沼液储存池中抽取发酵好的沼液,去浇灌自家的辣椒田和槟榔树。陈升培的养猪场共养殖生猪250头,每天能产出2.5吨左右的粪便,为了确保环境不受污染,他将所有的粪便收集到沼气池中进行发酵,再进行二次利用。

海口生态治水(源头治水助力产业规范发展)(1)

干净整洁的养猪场(央广网记者 蔡文娟 摄)

“我们原来的生态环保意识并不强,一般一个猪场只建一个沼气池。猪粪便在沼气池内产出的沼液取一些浇灌田地后,剩下的就直排到附近的珠溪河支流内,味道很大,也会对河流造成污染。”回想起以前养殖场的“粗暴”排放方式,陈升培深感愧疚。

珠溪河是文昌市第二大河流,流域面积约392平方公里,长度48.71公里,流经翁田、冯坡、锦山、抱罗、铺前5个镇,后经东寨港汇入大海。据统计,流域内有淡水养殖约4.8万亩、畜禽养殖约1149家,占文昌全市总量的一半。

多年来,在珠溪河河道区域内像陈升培这类的养殖户还有很多。为了眼前的短小利益,他们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长期将养殖尾水和未得到无害化处理的粪污一并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水体严重污染,使得珠溪河成为入海河流中的劣Ⅴ类水体。

海口生态治水(源头治水助力产业规范发展)(2)

整改前沼液直排入河沟(央广网发 文昌市铺前镇供图)

为了彻底根治这一乱象,近年来,文昌市以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下大力气提升养殖户生态环保理念,同时采取生态清淤、水葫芦清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措施,促进畜禽养殖业绿色发展,逐步保护和改善珠溪河水质生态环境。

以位于珠溪河下游河段的铺前镇为例。铺前镇先是对珠溪河全流域范围的主干流及各支流禁养区内、河道管理范围红线内、主干流200米范围内的污染源进行逐一排查,积极引导畜禽养殖企业和个人进一步完善优化沼气池、沼液储存池等配套设施,同时还专门安排工作人员采取定期和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巡查检查,并进村、进企业宣讲粪便污水收集补贴方案和沼液抽运办法等内容,进一步查漏补缺,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实见成效。

海口生态治水(源头治水助力产业规范发展)(3)

治理后的珠溪河(央广网记者 蔡文娟 摄)

铺前镇党委副书记雷向前介绍,畜禽粪污治理的关键在于沼液的收集、储存与利用。为了做好沼液的消纳转运工作,铺前镇不仅购置了沼液转运车辆,还与当地最大的生态基地进行合作,实现了沼液消纳的闭环管理,将生猪沼液变“废”为宝,助力本地产业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治理后,我们辖区内的河湖水质也出现了明显提升,特别是珠溪河流域范围附近的水系,在近期几次的检测中均实现了达标。”

治理水污染,重点在源头。据了解,为有效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治理工作,文昌市在2018年便印发了《文昌市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搬迁(关停)和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治理工作方案》。截至2020年底,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已全部完成清退。为进一步抓好养殖场生态环境工作,2021年,文昌市又制定了《文昌市畜禽养殖场环保设施装备配套建设及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文昌市散养畜禽污染整治及粪污资源化利用专项工作方案》等一系列实施方案。

海口生态治水(源头治水助力产业规范发展)(4)

沼液储存池中的沼液通过管道抽出,用于灌溉农作物(央广网记者 蔡文娟 摄)

“今年内我们就能实现全市养殖场环保设施基本全覆盖。” 文昌市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洪震表示,畜牧部门持续开展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及环保设施装备配套建设整改工作,确保每一家养殖场均按照环保要求建设完善沼气池、干粪棚等环保设施设备并正常运转。对于散养畜禽的管控和粪污治理,畜牧部门科学合理划分散养畜禽管控区域。“市政府出台了散养牛粪收集和资源化利用补贴实施方案,按每立方牛粪补足140元的标准对收集牛粪人员进行补贴。我们估算了一下,如果一个劳动力专门收集牛粪出售,大约每月能有两到三千元的收入,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群众的积极性。”洪震说。

如今,陈升培等养猪户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新建了沼液储存池,还在原来的沼气池上加盖了顶棚,整个养殖场变得更加干净整洁。“经过处理后,存储在沼液储存池中的沼液,由管道抽出用来灌溉农作物,多余的沼液由镇里安排转运车定期转运走,完全不用担心臭味或者二次污染。”陈升培说,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环境好了,发展才能长久,生活才会更幸福!”

来源:央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