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电白沿海那片木麻黄长得郁郁葱葱、迎风而立,像高大魁梧、挺拔伟岸的卫士守护着海疆生态安澜。

这就是著名画家关山月先生笔下的《绿色长城》。当地群众说,见到木麻黄,就想起王占鳌。1952年至1964年,他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改造、建设电白,让名不见经传的赤贫县,一跃成为闻名全国的“五好县”,被誉为“焦裕禄”式县委书记。他的名字一直铭刻在电白人民心中,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余占鳌啃花脖子羊腿(像木麻黄一样长青)(1)

王占鳌带领县委班子全体成员与广大人民参加水利工地劳动。资料图片

(一)

王占鳌,山西省武乡县人。1904年3月出生,1932年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补填《入党志愿书》时,将原名“王兰成”改为“王占鳌”,并以“样样都争第一,独占鳌头”自励。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洗礼,党性变得更强,也更加听党话。1952年8月,王占鳌听从组织安排,南下广东电白工作,先后担任中共电白县委第三书记、第二书记、中共湛江地委常委兼电白县委第一书记。

来到电白后,王占鳌看见到处都是崩山烂岭,水土流失,草木不生,沿海滩涂变成白茫茫“不毛之地”,电白人民的凄惨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变,“风来沙尘遮天日,多少良田变沙滩,一日三餐无米煮,只好携子去逃荒”。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电白,国家每年要调进2000万斤大米,拨放几十万元救济款。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王占鳌站在大海边举目远眺,没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是在思考着如何寻求破解问题之道,努力解救当地群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王占鳌直面电白的穷山恶水,下决心抓好两件大事:一是造林绿化,二是兴修水利。

当时沙滩种树的消息,一经传开便在当地炸开了锅,群众纷纷表示,在白茫茫的沙滩上把树种活,这不比登天还难吗?但是,向来争强好胜的王占鳌,认定的事情就要一干到底,“不到黄河心不死”。

1954年春,详细了解沿海一带长年遭受风沙灾害肆虐的情况后,王占鳌深入分析,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首先选择博贺作为突破口,立即召开当地干部群众治风沙“群英会”,大胆决策在茫茫海滩荒漠上营造防护林带。王占鳌以身作则带领区委干部,发动一批积极分子,第一次种下3000株木麻黄树苗,但被风沙一刮,连根拔起,全部死掉。

余占鳌啃花脖子羊腿(像木麻黄一样长青)(2)

王占鳌在参加植树劳动。资料图片

面对失败,王占鳌没有气馁,而是越挫越勇。在他看来,组织派我来是为群众解决问题的。为了尽快找到解决办法,他虚心请教林业干部、技术员、绿化积极分子,多次主持召开会议总结失败的原因和教训,集思广益,突破沙滩植树一个个禁区,善于采纳群众提出的“客土种植法”,也就是种植树苗时,先挖一个穴,移来一筐土,再栽一株苗。没想到1955年,植下木麻黄6000株,成活率达85%。王占鳌异常兴奋,立即把博贺的经验在全县推广。

1956年春,成立县“造林绿化指挥部”,王占鳌亲任总指挥,推动全县造林运动深入开展。木麻黄生长迅速,树干通直,姿态优雅,四季常绿,抗风力强,不怕沙埋,能耐盐碱,是守护海边的绿色卫士。一条长20多公里、宽280米、占地1500多公顷的木麻黄沿海防护林带在博贺沿海崛起。过去被流沙淹没而荒弃的100多公顷土地得以复耕,还把近30公顷的沙滩改造为坡地,种上红薯和其他杂粮,造林绿化初显成效。

为了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符合电白县情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王占鳌经常顶烈日、冒风雨,从浮山岭到博贺港,从鹅皇嶂到菠萝山,踏遍千山万水,开展调查研究和抓点试验。针对种苗不足问题,他运用“四自”(自己采种、自己育苗、自己种植、自己管理)方法解决;针对成活率不高问题,他运用“三保”(保种、保活、保管)措施解决;针对造林运动的持续性问题,他运用“长年准备、逢雨突击、四季造林”的方法解决。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王占鳌带头种了2亩“书记林”,亲自动手挖穴、种树、淋水、管理。全县各级干部以书记为榜样,带领群众苦干实干。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电白县造林更新保存面积达56万亩,全县绝大部分荒山僻岭、公路两旁、大小河流两岸都绿化起来了,穷山恶水变成了绿水青山。

余占鳌啃花脖子羊腿(像木麻黄一样长青)(3)

王占鳌在博贺防护林带歇息。资料图片

1965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消息《电白坚持绿化全县改造自然摘掉了贫穷帽子》和长篇通讯《电白变成了“电绿”》,并在头版配发《学习电白,绿化家乡,绿化祖国》的长篇社论。一时间,6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国内福建、广西、陕西、江西、山东、浙江等省组团100多批上万人次络绎不绝地到电白参观取经。

20世纪70年代,著名岭南画派画家关山月以那片木麻黄为题材绘就的名画《绿色长城》,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广东厅。报告文学《王占鳌》作者吴望星说:“这幅国画艺术珍品是对王占鳌书记带领电白人民筑起沿海伟大的‘绿色长城’最好的注脚。”

(二)

1954年,电白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天雨未晴土先干,十日太阳旱煞人”。

水是生命之源。王占鳌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首次提出“一亩一井”口号。随后,他带领2000多名干部,深入全县各个乡村,发动组织群众掀起打井抗旱热潮。经过1个月的苦战,全县打井达16万多口,平均每户打井1.2口,解决了群众吃水问题,也缓解了旱灾的威胁。

兴修水利是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用水之道。1957年春,王占鳌牵头制定了《电白县1958年至1960年水利建设规划》,并层层进行动员,级级落实措施。1958年冬,在全县掀起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有计划、有领导、有组织的兴修水利高潮。

余占鳌啃花脖子羊腿(像木麻黄一样长青)(4)

王占鳌在水利地块检查工作并参加劳动。资料图片

在兴建罗坑水库时,王占鳌不拘一格降人才,重用了1957年被划为右派下放到电白劳动改造的湛江地区水利局副局长、总工程师邓湖秋。有些好心人对王占鳌说:“你这样重用右派,不怕别人说你丧失立场吗?”王占鳌说:“怕什么,水库建好了,还能搬到台湾去吗?他不是在干坏事,而是在为电白人民修水利。”邓湖秋没有辜负王占鳌的信任,化感动为行动,在罗坑水库大胆设计了一座当时全省跨度最大的拱桥,不仅解决了桥墩影响排水问题,而且桥身坚固,造型美观。

为加快推进罗坑水库建设,王占鳌担任罗坑水库工程总指挥,坚持在工地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随时解决工程中出现问题。1960年1月上旬,一段大坝正在清基,受极度寒冷天气影响,造成施工缓慢。“如果春节过后才能完成清基任务,势必影响大坝在雨季到来之前堵口,后果将不堪设想。”王占鳌越想越着急,心急如焚。脱下棉衣,脱掉鞋袜,含上姜片,年近花甲的他,扑通一下就跳进齐膝的泥潭里,战北风,斗寒流,挖冻泥。看到王书记身先士卒,干部和民工大受鼓舞,纷纷跟着跳了下去。就这样几百人轮番上阵,夜以继日,不畏严寒,战天斗地,终于在春节前完成了清基任务。

1960年6月,罗坑水库竣工,成为电白最大的水库,也是粤西地区三大水库之一,绿水荡漾,青山环绕,像玉盘中的翡翠,峰峦倒映水面,将一湖玉液染成绿色。邓湖秋立下了汗马功劳。王占鳌派车亲自送他回湛江,向地委领导反映他的情况,建议平反摘帽。不久,邓湖秋成为湛江第一个摘帽回原单位任原职的同志。

余占鳌啃花脖子羊腿(像木麻黄一样长青)(5)

王占鳌担任罗坑水库工程总指挥,在地块现场研究工作。资料图片

在王占鳌的带领下,电白的水利工作迅速成为全国水利工作的一面旗帜。1958年至1964年,全县每年出动30万人参加水利建设,先后建了旱平、黄沙、河角、热水、罗坑等5大水库,开通了罗黄、共青河、河角、热水等4大水渠,修筑了鸡打(吉达)港、水东、清湖3大防潮海堤,以及其他中小型水利工程2478宗,有效库容达2.31亿立方米,灌溉全县农田达43.60万亩,占全县耕地的57.57%。

“吃水不忘挖井人”,电白人民没有忘记王占鳌。1991年,电白人民在罗坑水库的山上修建了一座“占鳌亭”来纪念他。每次到电白,王占鳌的二女儿王改英(武军)都要到罗坑水库转转。站在水库旁,她仿佛看到了父亲当年在水库工地上彩旗飘扬,人山人海的场面。挖土的、铲土的、挑土的、运土的干部、群众,解放军官兵,还有青年学生穿梭不停。他们任凭烈日暴晒,汗如雨下,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当时没什么建筑机械设备,筑坝大军硬是用锨用簸箕,将一筐筐泥土挑到坝上,垒起高达百米的拦水大坝。当年,建设者凭的是一股气吞山河的精神力量,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如今,清澈的罗坑水库水一路奔腾向南,历时7个小时随管道蜿蜒32公里,进入位于旦场镇的占鳌水厂制水车间。经过多道制水工序后,由城市管网源源不断地向4个镇(街道)供水,惠及人口逾45万。曾参与罗坑水库建设的老同志梁以群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后人有能力修建引罗工程继续造福百姓。水厂以老书记的名字命名,这是纪念老书记最好的方式。”

(三)

基层的工作千头万绪。王占鳌就“十指弹钢琴”,统筹兼顾抓落实,力求点上出彩,带动全域精彩。

要致富先修路。王占鳌在实践中认识到,要发展生产,必须改变电白公路交通落后状态。1956年6月,他主持制订电白县建设规划,提出全民办交通,坚持农忙小搞,农闲大搞,经常搞与突击搞相结合,加快全县公路建设。仅用2年多时间,全县新修公路里程飞速增加,质量明显提高,交通条件显著改善。1959年2月,电白公路基建、县道养护等多项指标,在广东省公路交通评比中均获全省第一,省奖给汽车2辆、奖金4800元。他在电白任职期间,全县先后修通公路79条,总长191公里;修通乡村公路及经济公路418条,总长611公里;修通乡村大道1170多公里,实现了公社通公路,乡村通大道。

余占鳌啃花脖子羊腿(像木麻黄一样长青)(6)

电白人民轰轰烈烈地修路种树场面。资料图片

王占鳌善抓爱国卫生运动。1958年1月,他以水东镇为重点,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同年3月,湛江地区“除四害,讲卫生”现场会议在水东召开,水东镇获得全省“除四害”第一名。8月,水东镇被评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单位”。昔日的臭渔港变成了全国闻名的卫生镇。王占鳌乘势而上,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建成东湖、西湖公园。1964年3月,水东镇再次被评为广东省城镇特等卫生标兵。

王占鳌大力推动文广旅体事业发展。当时,他指示成立电白县委通讯组,编印出版《电白通讯》《电白农民报》等,发行量6000多份,还积极向上级报刊媒体投稿。1960年6月6日,《南方日报》头版头条刊登《通讯工作的一面旗帜——电白县委通讯组》,并配发短评《掀起“全党办报”新高潮》。他一手创办了电白少年粤剧团。从全县1000多人中选拔出23名少年班学员,经常与孩子们交流学习生活,把其培养成为电白粤剧团的艺术骨干。他文化不高,但做的事,却像很有文化的人。原南海边狗头岭、尖岗山,王占鳌认为其名字不雅,亲自改名为虎头山、龙头山。热水乡温泉有“广东第一泉”之称,但荒废多年。他看中这个“山水可人”的地方,亲自带人测量设计,搞些简单设施,供人利用温泉淋浴治病防病。电城的庄山是冼太夫人故里,王占鳌和文化部门讨论建了庄山公园。王占鳌平时带头打篮球,推动篮球发展为电白的“县球”。20世纪60年代,电白男篮在湛江地区多年位居第一,女篮也一直是前三名。他身穿“18号球衣”成为那个年代球迷的集体记忆。

余占鳌啃花脖子羊腿(像木麻黄一样长青)(7)

一九六四年,王占鳌在虎头山上。资料图片

他带领干部群众改变了电白“一穷二白”面貌,摘掉了缺粮县的帽子。1958年粮食已能自给,1959年开始调出粮食支援国家建设。王占鳌初到电白的195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仅为26038万斤,平均亩产为166斤,到他离任的1964年,全县粮食总产最已达35357万斤,亩产达275斤,与1952年相比,年产量提高35.79%、亩产增长65.66%;财政收入成绩显著,1964年县财政决算收入182219万元,比1952年收入的202.51万元增长898.80%。

在王占鳌的领导下,电白县自1958年公社化后各条战线突飞猛进。先后涌现李秀英、陈娇、吴瑞兰、杨永雄、李秀雄等著名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和“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1963年6月5日,《南方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生产好、水利好、绿化好、交通好、卫生好——电白人民发愤图强使山河改观穷县变富》的长篇通讯。

(四)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王占鳌推动工作的法宝。他经常骑着一部自行车,背着一个背包,走遍了电白的山山水水,走遍了335个生产大队。县政协原主席崔文明回忆20世纪50年代担任县委办公室主任的工作时说,我们办公室人也很辛苦地跟着他,他和群众“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林场、农场、工地都有他的足迹。

有一次,王占鳌到坡心镇蹲点。用餐时,发现餐桌上不仅有原先点的豆腐炒白菜“一清二白”,还多了鸡肉、肉片炒粉丝、鸡蛋汤等佳肴,他脸色一下子大变,批评了镇领导几句后,勒令撤下这些菜,只留下肉片炒粉丝和鸡蛋汤。下乡蹲点回来后,他问随行的秘书:“我们在坡心镇的伙食费交了吗?还有那个鸡蛋汤的钱你交了吗?”秘书说都交了,他才放心。

王占鳌的办公室很简陋。为了工作方便,他平时就住在县委办公楼二楼靠边角的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床边摆了张桌子也算是办公室,平时找人谈话,甚至会客都在那里。时任湛江地委书记孟宪德常来电白检查工作,有一次他对王占鳌开玩笑说:“老王,我每次来找你都要直闯你的‘闺房’,还坐在你的床上,真是有点不像话。”后来,王占鳌根据孟书记的建议,把挨着卧室的阳台围起来,把办公桌摆在阳台外边,才把卧室和办公室做了小小的分隔。曾经有不少上级领导和县里的干部都提出,要改善一下他的办公条件,但他总是说“以后吧”。他一直在这个小办公室工作直到1964年6月调往广州。

余占鳌啃花脖子羊腿(像木麻黄一样长青)(8)

王占鳌在电白县委办公室办公。资料图片

当年曾在王占鳌身边工作的原茂名市政协主席吴兆奇说:“王占鳌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他自己文化不高,但他的精神非常高贵。1952年来电白,一直到1964年,他对人民都很有责任心。党派他去哪个地方,就在哪个地方生根、开花结果。他不负时代,不负党,不负人民。”

(五)

1986年6月,王占鳌病逝,电白人民纷纷叹息。他空手而来,空手而去,没有给家人留下什么家产,但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

政声人去后,丰碑在人间。当地群众公认,王占鳌是一位“一干三为”县委书记。他干事,深入群众,亲力亲为,兢兢业业,事必躬亲; 他为官,大公无私,廉洁勤政,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为政,爱民如子,呵护百姓,忠诚担当,任劳任怨;他为人,光明磊落,坦荡如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走在电白的大地上,你看见罗坑水库边上的占鳌亭,你看见共青河好心公园内的王占鳌雕像,你看见城市中心西湖公园内的王占鳌全身雕像,你看见经常有老人来与王占鳌老书记合影,也经常有人来献花,就知道王占鳌在电白人民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斯人远去,精神不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王占鳌就像那片木麻黄一样,在当地人民群众心里拔节而长……

(作者余玉明,茂名市作家协会理事。)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