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各位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又见面了,我是和大家一起聊热剧的小贤,陪你解读最火影视剧的另一面。喜欢的朋友的欢迎点击关注一起讨论哦!

最近连续看了三遍电视连续剧《诸葛亮》,每看一遍,得花两个半天的时间,但是觉得值得看。我经过武汉时正值此片开拍,当时我看了头两集,就很想早点看到它的全部,现在总算如愿以偿了。

前些时候,电视屏幕上播映的片子,较多的是质量不够高,思想般甚至不大好的作品,电视观众感到不满足。电视剧《诸葛亮》的播放,大大地吸引了电视观众,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

但是,我感到更可贵的是这个戏既有较高的艺术性又有丰富的思想内容,给人以很深的启示。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不少伟大的人物,诸葛亮就是其中的一个。把这样个伟大人物的历史故事和他的形象搬上荧屏,这对观众是一次很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看到这样一个伟大而光辉的艺术形象,有谁能不受感动。

蕲春话诸葛亮骂马谡(挥泪斩马谡片段)(1)

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对我们有很大的教育意义!那么究竟有哪些方面的教育意义呢?第一,就是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对待理想和事业的始终如一的态度。这样的追求理想和事业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今天所十分需要的吗?建设四化,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难道不需要这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吗?

我认为太需要了。如果每个共产党员、每个干部,每个人都有这种为实现祖国四化建设而献身的精神,那么我们的事业就会发展得更快,更理想,我们的祖国会更美好,更伟大!但是,我们现在对事业的这种执著的高度负责的精神,似乎还有相当的距离。当然,我不是说要像诸葛亮那样去追求三分天下、搞自己的“天地”,更不是要照搬他的封建的忠君思想,我是说要把他的这种精神转化、升华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第二,是他的严以律己的精神。诸葛亮是丞相,这当然是高级干部,又是帮助刘备打定天下的了不起的功臣。但是,诸葛亮却富贵不淫,严以律己,当他因马刺之失,至遭街亭之败以后,随即上疏自贬,这种精神是多么感人啊!古代帝王有所谓“罪己诏”,那是假把戏。不过,还知道罪己,不是光之罪人,纵然是假把戏,也还是好的。

蕲春话诸葛亮骂马谡(挥泪斩马谡片段)(2)

诸葛亮的自贬,那丝毫也不是假的,就是査历史事实,也是如此。那么,请想一想,这种精神,值不值得赞扬呢?第三,他的法治精神。他是依法治军,依法治国。当马戮失街亭以后,按律当斩。但当时蜀汉已无将才,人才难得,此可以不斩;马谡多有军功跟随自己已经很久,是老部下,此更可以不斩;马谡是马良之弟,马良是自己的好友,已为国殉职,故人之弟,烈士手足,此尤可以不斩。但是,法不徇情,他下令斩了。只是临斩之前去监狱看望他,告知他不要顾虑后事。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即使是观众看到这里,也禁不止挥泪了。这是何等感人的力量啊!当然,观众是为诸葛亮挥泪,不是为马谬挥泪。因为观众深深理解这位丞相兼统帅是多么为难啊!第四,他的实践精神。还是在三顾茅庐的时候,他就早已查看了西川的地理环境,在与周瑜联合抗曹的时候,又认真调查了天时,特别是刘备托孤以后,他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每次都是亲自统兵。按说,身为丞相,发号施令,调兵遣将,也就可以了,何必亲自身临疆场。然而他却要来临前线,直至身亡。这样一丝不苟的实践精神,以身殉职,以身殉事业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反复深思吗?

蕲春话诸葛亮骂马谡(挥泪斩马谡片段)(3)

就刘备的三顾茅庐,对于诸葛亮来说,对我们今天也是有教育意义的。有三种请诸葛亮的态度,一种是刘备式的,求贤若渴,既诚且敬;一种是关羽式的,随大流,大哥要请,小弟只好奉陪;还有一种是张飞式的,何必去请,叫人用绳子把他捆来就是了。那么,我们现在对待知识分子,究竟采取的是哪一种方式为多呢?不值得想想吗?

总起来说,从思想方面来讲,这个戏给我们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强烈的要重视人オ的思想和政策的教育;也强烈而形象地显示了智懋的光辉和力量。刘备自己说,得了诸葛亮就“如鱼得水”,实际上依我来看,应该说是“如鱼得水”。刘备本来是条困龙,得到诸葛亮后,就龙飞九天,可以兴云吐雾了。这是形象化地形容智慧的伟大力量,也就是形容有真知实学的人オ的カ量。现在我们的伟大祖国这条神州巨龙,要飞上九天,多多地寻求一批诸葛亮这样的“水”,不是非常必要吗?

蕲春话诸葛亮骂马谡(挥泪斩马谡片段)(4)

人说“三顾茅庐”这场戏,节奏太慢,写得太松散了。找却不以为然。我认为这是故事刚开头,观众要有一个思想和心理的准备,情节也有一个从头说起的问题。我觉得“三顾茅庐”这场戏的处理,是很合适的,是懂得故事的叙述性和观众的心理的。这场戏,通过崔州平,石广元等人物,起到了烘托诸葛亮的作用。也起到了把观众带进自己的历史性的艺术天地里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刘备在经历了半生的挫折以后,觉悟到了智慧对于他的事业的重要性,觉悟到了知识分子的力量,也就是理论的力量。刘备的三顾茅庐,从它的抽象意义来说,是为了寻求理论力量的指导,要求与智慧的结合。

蕲春话诸葛亮骂马谡(挥泪斩马谡片段)(5)

“舌战群儒”这一场,在《三国演义》里是精彩篇章在电视剧里也是成功的创作。观众看到诸葛亮面对东吴群儒,真如立鸡群,大有目空江东的气概。尤其难得的是演员对角色的分寸掌握得很好,很合诸葛亮的身份。他并不以气勢凌人,态度不卑不亢,言辞却半句也不让,终于使群儒籍口,驳倒了主和派的群儒,这オ有可能去说服孙权。

所以这场戏是必做的,而且是必须做好的,事实上也确是成功的。不过,我个人认为有一个情节值得推敲,就是在这场戏的最后,龙钟老态的太傅程徳枢讥笑和责备诸葛亮“年纪轻轻,乳臭未干,就口出狂言,不足成大事”的时候,诸葛亮回答说:“程老太傅,吴侯今年オ二十八岁,依你之言,该让位于你了。”虽然这时屏幕上出现了强烈的戏刚效果,但是这榉的话,无论如何是不能出之于诸葛亮之口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目的,不是为了激怒大家,而是要说服大家;这样的话,刺激性太大,失礼过甚,只能有损于诸葛亮的形象,不能说明他的胸襟,修养和智慧。

蕲春话诸葛亮骂马谡(挥泪斩马谡片段)(6)

如果换几句台词,让诸葛亮这样说:“程老太傅此言差矣!公岂不知吴侯正当壮年,此语若使吴侯闻之,亮窃为足下不安,请公收回为是”。这时程德柩闻言,应即惧然自惊,以手拭汗,连忙说:“先生恕老朽时失言,敬谢明教!”然后紧接程普进来收结全局。这样,使这场舌战引而不发,适可而止,不使对方过分难堪,以利于诸葛亮后面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