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shan”字,甲骨文写作下图,

睡会意字(会意字...善)(1)

这是在羊头的下边画上一双眼睛,刻意强调由羊眼睛表示出来的温顺。随着汉字的演变,下部的羊眼断裂讹变为“誩”,成为“从羊从誩”的会意字(见图)楷书在演变的过程中,简省为下边只有一“言”的“善”。在“善”字的构成中:“誩”或“言”都表示羊的叫声,恐怕正是这种“咩咩”的叫声,或者说眼光透露出来的绵软无助、毫不反抗,使羊成为“善”或“善良”的象征。

“善”的本义为善良、慈祥,与“恶”相对。“善”字用作动词,则有“喜好、爱惜、亲善、擅长”等义。

中国人喜欢羊,不仅因为羊是美的象征,更由于羊是“善”的典型代表。羊之所以具有善良的象征意义,中国的儒家学派有种种解

释:如“羔取其贽(嘴里的食品或玩物)之不鸣,杀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群而不党”等等。羊的这种善良品性和道德含义,现代人显然是无法效仿的。

睡会意字(会意字...善)(2)

“羔gao”,即羊羔,小羊也。甲骨文写作/上图,小篆写作“关”,都是在羊下增添一个“火”字。只是甲骨文的“火”字更有象形意味,到了楷书,下部的火已演变为“四点火”。

古人有炮肉(即烧烤)的习惯。汉代的古文字学大师郑玄说:“炮者,以塗烧之为名也。”就是把动物用泥土裹起来烧烤,类同“叫化鸡”;这种吃法自然要用小动物了。《楚辞·招魂》中所说的“腼鳖炮羔”,正体现了这种吃法。可见,小羊羔在古人的食谱中,不仅吃法独特,而且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古人在羊下增火表示“小羊”。

造字之初,“羔”字也许并不特指小羊,表示的只是将羊放在火上烧烤;但在实际生活中,留下母羊专一繁殖,只宰杀小羊,把十分容易烤熟的“小羊”作为烧烤的专用材料后,“羔”字的词义便渐渐集中在“小羊”身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