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 全媒体记者 柳杨

卫星地图上看,在一条乡村公路旁边,有一神秘物体。其形态形似带孔的冰锥,与乡村公路并行,横卧在农田里,这是什么呢?看图:

驻马店骏马河景观改造(驻马店的红旗渠)(1)

并且这个地标离驻马店市区很近,只有42公里。奇不奇怪?

呵呵,不卖关子了。今天我要说说驻马店的“红旗渠”。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誉满华夏,名扬五洲,可在驻马店的上蔡县,也有一项农田水利工程,虽然没有红旗渠的壮观和声誉,但说它是“驻马店的红旗渠”并不为过。近日,因驻马店途经黄埠镇到上蔡县路段修路绕行此处(百度地标:驻马店红旗渠),再次勾起曾经的采访回忆。

2013年11月,记者曾一度走进这一引水上岗工程和它的历史,近距离观看它的遗址风貌,探寻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故事(报道被本报全媒体采访中心总监户向阳同志新书《天中记忆》收录)。

这段高出地面约8米的老干渠由石头、砖、水泥砌成,弓形门洞相连……在一望无际的农田里,看似不高的引水渠,你会被它强烈地震憾。

驻马店骏马河景观改造(驻马店的红旗渠)(2)

驻马店骏马河景观改造(驻马店的红旗渠)(3)

为什么要建引水渠?又有什么背后的故事呢?

原来,上蔡县黄埠镇向东至邵店乡一带为岗岭地形,东高西底,造成北汝河水流丰沛,而岗岭东部农田灌溉和人、畜吃水困难。示意图:

驻马店骏马河景观改造(驻马店的红旗渠)(4)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解决岗岭农业灌溉和人、畜饮水问题,1974年,上蔡县委、县革委决定,动工兴建引水上岗工程,直至1978年。

引水上岗工程包括引水蓄水工程和引水上岗四级提灌工程两大部分。横跨上蔡县两个乡,源头在黄埠镇东边方向北汝河,东到邵店乡西约两公里的开龚路,共4894米长。这是源头,位于汝河上的遗址,石头墙上砌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驻马店骏马河景观改造(驻马店的红旗渠)(5)

近观工程,全部为石料构成,可上蔡县沃土平原,哪来的石头呢?当年为解决工程的用料问题,上蔡县委发出了到确山和遂平县嵖岈山拉石头的号令。时任上蔡县委主要领导都亲自参加了拉石头。拉石头的不仅有人力架子车,还有生产队的大马车,真可谓车水马龙,浩浩荡荡,蔚然壮观。

1974年秋,工程开始,先是建翻转坝,于1975年汛期来临之前成功完成了修建任务。就在一级提灌站准备开工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75.8大洪水袭来,工程搁浅。1977年春,工程重新上马,开始修建一级提灌站。

那时条件差、困难多。总工程师和水利干部、木匠、水泥匠等一起研究,搭起二丈多高的木架子,用10根粗麻绳子吊起一块1000多斤重的铁墩为夯,10名强壮的民兵听口令:“一、二、拉”,将夯拉到顶端后,再听口令:“一、二、放”。大家同时丢掉手中的粗麻绳,夯砸下去。就这样反复多次,硬是把几十根一丈多长的钢筋水泥柱子给夯了下去,确保了根基稳固结实。

驻马店骏马河景观改造(驻马店的红旗渠)(6)

驻马店骏马河景观改造(驻马店的红旗渠)(7)

驻马店骏马河景观改造(驻马店的红旗渠)(8)

驻马店骏马河景观改造(驻马店的红旗渠)(9)

驻马店骏马河景观改造(驻马店的红旗渠)(10)

驻马店骏马河景观改造(驻马店的红旗渠)(11)

为修建这个工程,上蔡全县总动员,各乡的民兵团都来支援建设,阵势很大。公社把民兵分团,以生产大队为单位,统一伙食,统一住宿,一二十个人住在一个窝棚里。今天通过老干渠上面的印记,依稀能感受到当年建设的情景。老干渠的墙上,每隔一段,相继注有“百尺民兵团”、“城郊分团”、“无量寺分团”、“塔桥民兵团”、“西洪分团”、“大路李分团”的字样,上面还注有时间,时间段从1977年到1978年。这些标注的是承建段的完工时间。

驻马店骏马河景观改造(驻马店的红旗渠)(12)

驻马店骏马河景观改造(驻马店的红旗渠)(13)

驻马店骏马河景观改造(驻马店的红旗渠)(14)

从一级提灌站到四级提灌站,工程耗资数千万元,全县20多个乡镇参与建设,历经数年,数千人的艰苦努力,最终建成了四级提灌工程。今天看这组数字,仍能体会到上蔡人民为什么要修建这条引水渠:

一级提灌水渠全长2760米,可灌溉农田约28000多亩;二级提灌站全长1090米,可灌溉农田约20000亩;三级提灌站是在1977年秋收之后开始兴建的,水渠全长940多米,可灌溉农田30000亩;四级提灌站位于岗岭的最高端,全长约500米,本可灌溉农田近2万亩,但由于四级提灌站及水渠建成后,因资金短缺,未曾配套机器。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等,水渠上面的这些标语也见证着当年群众的精神劲儿。

驻马店骏马河景观改造(驻马店的红旗渠)(15)

驻马店骏马河景观改造(驻马店的红旗渠)(16)

驻马店骏马河景观改造(驻马店的红旗渠)(17)

经历过几十年的风雨侵蚀,老干渠现已废掉,局部已经被破坏,但这些镌刻着特殊年代印记的建筑,不仅记录着当年的历史,更像是一座精神丰碑,传承着一种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