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民族的狩猎文化

鄂伦春猎户与日本人(鄂伦春最后的猎人)(1)

鄂伦春是一个单纯的狩猎民族,同时也被称为“北半球渔猎民族的活化石”。鄂伦春族作为典型的森林民族,世代居住在黑龙江省流域大小兴安岭上。历史上的鄂伦春人主要从事狩猎、采集和捕鱼生产。兴安岭上有着丰富的森林、河流和动、植物资源,这样的生存环境为鄂伦春人提供了足够的生产、生活资料,使得他们靠着一匹猎马、一杆枪、一条狗就能够获得自己及家人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鄂伦春族人在长期狩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前辈们毫无保留地把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传授狩猎经验,一般是采用口头传授和实际狩猎相结合的方法,把亲身的打猎经历讲给新猎手听,如对每种野兽的习性和打法,哪种山春族人狩猎技术的又一个方面。凭借丰富的知识,鄂伦春族人可以较容易地找到野兽,并目顺利地进行猎捕,他们“射猎之目的物为野鸡、为飞龙、为沙鸡、为狍、为鹿、为野猪、为熊、为狐、为狼、为虎、为水獭、为豹、为灰鼠等"。狩猎作为一种原始的生产方式,一靠经验,二靠工具,三靠技术,三者缺一不可。对这三方面的掌握,鄂伦春族均达到了顶点。鄂伦春人的捕猎技术是相当高超的,这种高超的技术不仅仅在于掌握了先进的捕猎工具,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他们对自然环境和各种野兽习性的熟悉。

鄂伦春族人的狩猎方法巧妙灵活,运用自如。能够根据野兽的习性去寻找,主要采取骑马跟踪追击法,用鹿哨引诱、用猎犬围堵法,蹲碱场或蹲泡子法,烟熏出洞法,挖洞灌水法,下地箭和夹子法,大木拍压等方法猎取,通常采用的几种捕猎方法有以下几种。

鄂伦春猎户与日本人(鄂伦春最后的猎人)(2)

1,枪打

狍子:鹿的一种,俗名“傻狍子”,是大、小兴安岭最多的野生动物,是鄂伦春族人的主要猎取对象。鄂伦春族人一年四季都打狍子,狍子浑身是宝,犯子肉非常好吃,它的肝和肾可以生吃,其皮子是做衣服的好原料,脖子皮可用来制作鞋底。因此,狍子对鄂伦春族人来说其用途既多且广。狍子食草,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觅食,春天在树林边草甸子吃嫩草,夏日在泉水边草深处或密林中躲避蚊虻,秋季乱走,冬季在背风处洼地里找嫩青草吃。听、视、嗅觉都很发达

2.追打

狍子是一种比鹿小,类似山羊的食草动物,它的视觉、听觉、嗅觉都很灵敏,奔跑速度非常快。但狍子耐力一般,跑不了多远就跑不动了,用枪打它都不跑,所以猎人骑马追打就能擒到。孢子的活动没有固定的范围,一年四季不管是在高山、平原,还是在森林或草地都能见到狍子的踪迹。春季的朝阳坡,尤其是烧过荒的地方,青草出得早,狍子一般都愿意到这些地方来啃青草。猎人们只要到这些地方寻找,准能猎到狍子。野猪是鄂伦春人主要的狩猎对象之一,对于野猪一般也采用追打的方法:野猪春天在阳坡吃百合根,夏季到处窜,秋冬在柞树林吃橡子。野猪嗅觉灵敏,听觉差,视觉迟钝。野猪虽然身躯矮,脖子短,但看得很远,所以有人说: “猪的哈拉巴骨(肩胛骨)上有眼睛。”野猪喜欢群居,地上留下来的踪迹非常清楚,所以找野猪群较容易。秋冬季的野猪原肥,跑不动,猎人骑马就可以追上,或先用猎犬牵制再射杀。有时也找到它的窝,一窝常遇七八只,如果窝里没有,就可以埋伏在附近,待晚间野猪回窝时射击。野猪也进行反扑。公猪用猕牙挑人,母猪用嘴甩人,来势虽猛,但猎人能躲闪开。冬季,猎人骑上马,带上几条猎犬前后夹击,就能轻而易举地追上野猪。

鹿的嗅觉、听觉、视觉都很灵敏,生性机智,平常休息时,躺在逆风山坡上,走路时也逆风前进,以便及时嗅到异味,被惊动后就往山上跑,跑一会,停一下,猎人骑上马去追猎,半天就可以追到。

鄂伦春猎户与日本人(鄂伦春最后的猎人)(3)

3,诱猎

每年的五六月是犯子下患哺乳的季节,刚出生的小狍崽子,为了唤母吃奶,就发出“吱吱”的叫声。抱子非常恋子,母狍子听到这种叫声一定拼命跑回来眼奶。于是,猎人就用桦树皮做成孢哨子,鄂伦春语叫“皮查”,用来模仿犯崽的叫声。《黑龙江外记》有这样的记载, “以桦皮为角,吹做呦呦之声,呼鹿射之”, “皮查喻(狍哨)是用来模仿孢崽之声的,母孢子听到会误以为孢崽子饥饿而跑回喂奶,猎人趁机猎杀”。孢哨子制作很简单,先把桦树皮剥成薄片折起来,然后用剪刀剪成约一厘米宽。一厘米半长即可。在舌尖与上牙膛之间,吹出的声音与小狍子的叫声一模一样,有崽的母孢子听到哨声,以为是崽儿在叫,便急忙奔来,这时,猎人在隐蔽处,诱引母狍子前来就地擒获。

每年阴历的四五月份是飞龙的交配期,这时的飞龙打着清脆而尖厉的声音呼唤情侣,于是猎人用嘴和手指巧妙地吹出飞龙求偶的声音,诱捕飞龙。

鄂伦春猎户与日本人(鄂伦春最后的猎人)(4)

4诱捕

一是烧荒。鄂伦春族很早就有“烧荒引兽,放火寻角”的猎鹿习俗。鹿是食草动物,春天时,为了让草长出来,猎人就在草甸子上放火,用这里先长出来的青草引诱鹿,猎人埋伏在树丛中等待捕打。

二是拟声。利用拟声工具,鄂伦春语叫“乌力安” (鹿啃)模仿雄鹿的叫声,每到秋天鹿发情期即"交尾期"吹鹿哨发出鹿鸣声,雄鹿听到声音以为其他雄鹿要强占母鹿就会跑过来。发情斯的鹿特别急躁,不怕动静。鄂伦春族人吹鹿哨吹乌力安的时候还要根据雄鹿的叫声而变化动静,当雄鹿跑过来时,若不发出相应的声音,它不但不叫了,也不来了。猎人也学鹿边叫边跺着脚,会使鹿以为别的公鹿也在往这里跑,所以便加快了脚步。据说鹿交尾期,老虎也学鹿叫, “虎伏于莽肖鹿声,到鹿声,则无所逃其口。

鄂伦春族人捕猎獐子时,也采用模仿公獐和母獐的叫声,引来更多的獐子,因为獐子一年四季都住在石砬子里,喜欢吃苔藓和亚格达,如果不采取模拟声,很难得到它,璋子身上的麝香是名贵的药材和香料。

鄂伦春猎户与日本人(鄂伦春最后的猎人)(5)

5.码踪最猎

每年一二月,猎人到高山平坡有小树的地方,在雪地上寻找鹿的踪迹,发现后,骑马追击。夏初青草约半尺高时,鹿到处都有草可食,这时可跟着踪迹寻找,鹿走过的新踪迹是泥土尚未干、草梗尚未倒的地方,猎人可根据踪迹追击。有经验的猎人看山川地形就知道有没有鹿,猎人能够根据地面的痕迹寻找到鹿的走向。夏天看露水,看草地上的露水动了没有。

冬季有雪,根据草地和雪地上鹿留下来的踪迹寻踪捕打。鹿若是逃跑了,就不用再追赶,而是绕到鹿的前面去等待,因为鹿走路有一定的路线,不管它从哪里跑,也不管它跑得有多快,最后还是要经过猎人等待的地方。

鄂伦春猎户与日本人(鄂伦春最后的猎人)(6)

6·轰猎

猎人根据鹿或犴喜欢走山岭小路的习惯,就把鹿或纤轰起来。鹿、犴就往山岭小路上跑,进入埋伏圈后射击。这种轰猎方法需要几个人合作,有人轰赶,有人在山岭小路两边埋伏。鹿或犴恰好中计,进入猎人提前设伏的地方。猎人轻而易举地猎到鹿或犴。对飞龙的轰猎方法,一般是每当秋冬之际,落雪之前的小河沟、草塘都冻结的时候, 飞龙就会飞到大河的柳条丛里喝水或捡草子吃,然后在山阳的山根或柳条丛中晒太阳。此时,猎人就来这里轰起飞龙进行射击。

7·窑鹿法

即窖趟子捉鹿法:猎人在鹿经常出入或饮水等必经之路上,拦腰用2*左右的木杆筑起一道木栅栏,可短可长,短的有十几里,长则几十里,在其间多处留出宽1米左右的缺口,然后在缺口处挖出2米多长、3米多深的土坑来,坑上覆以草、树枝或树叶伪装起来。当鹿经过此地通过缺口时踏上窖口就掉入窖内。猎人一般两三天邏一次,每次都有很大的收获,一年能捕十几只甚至几十只活鹿。还能捕到杆、野猪、狍子等动物。修造窖趟子的劳动量很大,需要几个人联合起来干,一般干几年才能完成。一旦修造完可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8,蹲碱场

碱场有的是自然的,有的是人工的。盛夏蚊虻多,白天鹿躲在密林中夜晚到河边饮水、吃草,然后到碱场去舐碱。猎人利用鹿或犴爱到碱地吃碱的习性,自己制作碱地,在鹿、犴经常吃草的河边附近,选择一块地方做碱地,将草拔掉,用木棍在地上钻一些小坑,把盐放在坑里,经水一泡,盐就浮出水面,地表泛起一层碱花。由于鹿是夜间到碱地的,因此,猎人必须在天黑之前就要在距碱地三十米左右处的下方隐蔽起来。为了看得清楚,也有人在用木杆搭起的架子上蹲着。夜间狩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需眼明耳聪,而且枪法要准,还要耐得住性子和寂寞。夏季夜间蹲碱场时,如地点远要从宿营地骑马去,近时徒步,距目的地一二里后把马拴在树上,放点蚊烟,卸下马鞍,带上准备晚间御寒的毯子,当垫子用的马屉,还有猎枪、猎刀和枪架,选好地形支好枪架准备着。打微量的蚊烟,当然蚊子仍然很多但只能轻轻驱赶,整个晚上不管如何困倦也要振作精神。如果结伴同来,两人距离需约一米远,轮流等候。蹲碱场和蹲泡子的方法是一样的,夜间为看清楚起见,在枪背上拴上一块长约八寸的白木片,支上枪,耐心等待。

9.蹲泡子

猎人多年的狩猎经验,知道“泡子边犴多鹿少,碱场上鹿多犴少”,根据歼爱吃水草,把头钻进水里吃草,鹿喝水时,耳朵不浸人水这一习性,猎人们就到犴、鹿经常出没的水岸边隐蔽起来,待犴或鹿下水后再开枪。白天发现野兽时,先判明风向,选择地势,把马拴好,动作轻微,向前摸去,不能发出任何声响。如打歼,风大时距离三十米,风小时在五十米左右开枪。开枪时必须瞄准心脏,否则野兽受伤后会跑掉。有时,猎人隐蔽在桦皮船上,等待犴、鹿走进水里,再驾船迅速靠近。猎人们多采用顺水遛河的方法猎犴。

夏季天气炎热,犴喜欢到河边乘凉或吃水草,猎人们就轻轻地驾着桦皮船顺河而下,一旦遇到,犴十有八九跑不了。

10,犬猎

猎犬是鄂伦春族人在狩猎生产中的好帮手,它既能保护猎人的安全,也能帮助寻找兽踪,追逐野兽,特别是追捕黄鼠狼、香鼠、漳子、猞猁以及寻找野猪时,起的作用更大。它还能整天跟踪受伤的野兽。用猎犬围圈也是猎犴的一种方法,如遇林密地形,风向又不利,难于接近犴时,就把猎狗放出去,狗很快就会找到歼,并将其转圈围住。犴一般是不怕狗的,不动,或用其前蹄刨打猎狗。猎人借此机会就可以靠近射击。貂白天躲在洞里,夜间出来觅食,体轻,在雪地上穿过,足迹不到一寸深。猎人在落雪后发现貂的脚印,就用猎犬追逐,以犬猎的方法猎取更多的貂。来换取珍贵的皮毛,犬猎既可以码踪,也可以捕貂。“捕貂以犬,非犬则不得貂,虞者往还,尝自减其食以饲犬,犬前驱停嗅深草间,即貂穴也。伏伺擒之,或惊窜树末,则人犬皆息,以待其下,犬惜其毛,不伤以齿,貂亦不复我动,纳于囊徐俟其死”。

11,穴猎

鄂伦春族猎人根据不同野兽习性,采取不同的穴猎方法。

熊嗅觉好,跑得快,冬季在树洞或地洞中冬眠,猎人利用熊冬眠不出洞的习性,寻找熊栖息的洞穴,堵它的冬眠洞或使猎犬咬,把它激怒出来,或用木棒捅熊洞,使它不能躲藏而出洞,或用一束烟火扔进洞内,把它熏出来后再射击。

黄鼠狼一般藏在树洞中,无固定住处,猎人捕打黄鼠狼除在它经过的地方下夹子或用猎犬追逐外,一般是当它钻入树洞或地洞时,用烟把它熏出来或用斧、镐等将洞打开,以此猎取。貂:哺乳动物,是东北三宝之一,栖于树洞,土洞或石碰子,昼伏夜出。貂皮是珍贵的皮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貂一年四季都可捕,但主要是冬季猎捕。猎人如果发现貂入树洞,就把洞口堵住,在下面另挖一洞口,用朽木烟熏。并在朽木上横一木片,使受熏的貂不至掉在朽木上将毛烧坏。如果它钻入地洞,要用铁锹挖,有时找到它的洞穴,洞口足迹很多,有经验的猎人详细检查出入的足迹,如果出入的足迹都是偶数,可以判断洞内一定有貂。

貉子:在草地上有洞穴,冬眠时常和獾子在一起。猎人根据貉、獾子的这一习性,采取挖洞捕捉貉子,找到貉子洞后,就用铁锹、镐头等工具挖其洞穴,挖洞时首先要判定其主洞的位置,可先用长木杆伸进洞内试探其去向,然后再挖,挖洞必须快速,因为貉子在洞内一旦遇到危险就会向旁侧掏洞转移。猪子喜欢群居,一般是两只以上,有的多达三四只或五六只住在一个洞内。所以挖一个洞同时能捕到许多只貉子。

灰鼠子:是树栖啮齿动物,肉可食,皮张可用。猎人捕打灰鼠子时,找到灰鼠子的树洞后,用树枝摩擦树干,灰鼠闻声以为是黄鼠狼上树来吃它,就钻出树洞,这时猎人可以举枪射击,如不出洞,可用烟熏洞口,把它熏出来。

12,顺踪(循迹)追打

熊:喜欢春秋季节在树木丛中吃橡子或在松林中吃松子。夏天在草甸子中觅食野菜、野果、蛇、鼠、蚂蚁等。所以“夏天黑熊走过的地方青草被踩倒,留下很宽很宽的脚印。猎人就根据草倒的方向和露水的变化分辨出熊走的方向、时间、距离等。秋天熊在都柿甸子柞树岗和榛柴岗一带活动,初冬头场雪和第二场雪之间很多熊还没蹲仓,猎人就根据雪地上留下的脚印找熊”。循迹追打猞猁,是顺踪追打猎人普遍采用的方法,当在地上发现有猞猁走过的踪迹之后,就慢慢循迹寻找,当发现猞猁已惊走,就快马加鞭紧紧追赶,边追打边大喊大叫,受惊的猞猁往往会爬上树干躲避,猎人可在树下瞄准射击。猞猁也很狡猾,当猎人追踪时,它用许多巧妙的方法把自己的踪迹隐蔽起来,或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上,或把踪迹走乱,使猎人难于辨认而耽误追逐的时间,这时只有猎狗灵敏嗅觉才不会上当。

13,水猎

呼玛河流域的鄂伦春族人,在夏季时还有一种特殊的狩猎方法:即利用桦皮船打犴,这种方法是在盘古河、呼玛河等较大河流内进行(小的河汉,桦皮船运转不开)。猎人首先选择好有犴爱吃的水草,也有犴足迹的地方。夜间猎手便撑着小船去找野兽,划船要轻巧小心,船桨不能碰出声响,水深的时候,犴饮水时耳朵会完全浸入水中,船可以划快些;水浅的话,犴耳朵露出水面,船要划得轻些。根据月光的明暗来决定射击距离的远近,月明距离要远些,月暗可以近些。乘桦皮船在水中狩猎,既方便又快捷,运用自如。

14.围打

围打分人围和犬围两种。

人围的方法是:如果三四个人的狩猎组找到有几十口的野猪群,就要分工围打。野猪和其他野生动物一样,有一定的活动规律,一旦被惊动定会顺着走过的原路逃去。所以,猎人首先要判断路线,然后分头行动,其中一两人到原道等候,另外一两人直接去摸打。枪声一响,猪群就会不顾-切地逃跑,即使有人站在道上,奔跑的猪也不会改变方向,这时候便可开枪射击。

犬围的方法是:猎人找到野猪群之后,将猎狗放出去,由于狗的突然出现,野猪群会惊慌地聚在一起不动,大猪为保护小猪崽就要迎上前来追逐猎狗,这时猎人就可以迅速靠近射击。狗听到枪声便会更加拼命地撕咬,几条狗就能将三四百斤重的大野猪按倒,这时猎人就不必用枪,用猎刀或扎枪就可以捅死野猪。如果野猪逃走,可驱猎狗继续追击,猎人骑马紧随其后,听到狗叫的声音,猎人就奔过去,将被猎狗圈住的野猪打死。

15.下地箭或夹子

貂皮是珍贵的皮张,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过去鄂伦春族人一年四季都可以捕貂,除了犬猎、围猎以外,还采用下地箭或夹子的方法捕貂,在貂的洞口下地箭或夹子,貂经过时即被捕住。“捕貂下箭如弩,貂动其绳则射之百不失一。来回出入的踪迹上下地箭或夹子,以获取更多的水獭皮张。在捕打黄鼠狼时,在它经常路过的地方下铁夹子,可以轻而易举地猎获到黄鼠狼。

16,网猎或马尾套

根据貂的习性和活动规律也可以用网猎的方法:貂以土穴或树孔为洞室,捕者先设网于穴口。然后以“草刍烧烟熏之,貂畏烟出奔,即入网中”。捕貂之网是麻绳编织的细长网袋,口部是一个圆铁圈。

树鸡是鄂伦春人的主要捕猎对象,除用枪打以外, “还用马尾套,每到春秋两季树鸡开始交配,它们选择比较隐蔽的、地势平坦的林地作为交配的地点。交配时,树鸡沿着固定的圈子追逐,于是猎人就在其路线下马尾套,因为树鸡追逐时是低着头伸直脖子往前跑,所以马尾套不能高于地面10厘米,太高太低都不能套住”

17.下套子

下套子捕野兽。虽然四季都能下套捕野兽,但黄金时节是初雪之后,那时雪不厚,便于猎手们翻山越岭下套子(遛套子),野兽的足迹也都清楚地印在雪地上,经验丰富的鄂伦春族猎人,从野兽足迹中可以知道是什么野兽走过了多长时间,是否经常过这条路,是跑还是走,是公兽还是母兽,母兽是否怀胎都能看出来。

套子的大小和方法也是一门学问。野兽的形体各异,套子的大小也不同,地势有陡有缓,林木有疏有密。套子要下得隐蔽,同时要根据野兽通过此处的走行习惯,分成跑套和走套,早先套子多用兽筋或马尾搓成的绳子做成,后来钢丝绳容易买到,就用退火的钢丝或钢丝绳做套子。

可以套捕的野兽很多,大狍子,小到兔子、野鸡,飞禽走兽都能套捕。狍子最好套,它爱走老路,套子结实又拴得牢,只要狍子经过,十拿九稳。猞猁机警,连跑带窜,套子不容易下准。狐狸多疑,下的套子稍有暴露,它就绕道而行。不过再狡猾的野兽也斗不过好猎手,因而它们也常成为猎手们向同行炫耀的资本。

小雪之后,毛皮质量最好。抱皮毛针不易掉,猞猁皮会出现花纹,狐狸皮色泽光亮线也密实。这个时期也是套捕野兽的最佳时机。套捕野兽不伤毛皮,兽皮能卖好价钱,所以擅长此道的鄂伦春猎手们,抓住时机,不辞辛劳,出没在大小兴安岭的群山里。不过,现在政府颁布了禁猎的有关规定,猎民狩猎是有选择的。

长期的游猎生活,使鄂伦春民族练就了坚强勇敢的性格和好骑善射的本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世代相传,并不断地丰富,形成了鄂伦春族人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同时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独特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库增添了一份珍品。

新中国成立后,鄂伦春民族获得了新生,于1953年全部实现了定居。党和政府为发展鄂伦春民族地方,制定“农、林、牧、副业,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生产方针,考虑到鄂伦春民族长期狩猎的习惯和感情,保留了一定的狩猎生产,直到1996年1月23日,在全旗境内实行禁猎,从此鄂伦春民族彻底告别了原始的生产方式,走上了发展农业林业、旅游观光等现代化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