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大多百年,百年间的喜怒哀乐终归都要沉寂在墓园中,墓园也是人生故事最密集的地方。

如今中国最知名的墓园非八宝山革命公墓莫属,在这里安葬在许多精彩纷呈的故事,有提马放枪的沙场将军,也有挥斥方遒的象牙学生,也有井岗女将贺子珍。

骨灰不安葬公墓存放家中(亲人建议骨灰放在当地陵园)(1)

贺子珍

富家子弟闹革命

1909年的仲春,湖南永新县城西处20公里风景优美的万年山下,住着一户贺姓人家,生了一个女婴,名叫自珍,乳名桂圆,6岁求学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子珍。

童年时代的贺子珍家境较好,父亲本是前朝举人。

因为清朝的腐败吏治,贺子珍的父亲染上了一场冤枉官司,赔了不少家财。为避仇家,搬到永新县城开了一家杂货铺,供全家生活。

转眼间,贺子珍长得亭亭玉立,成为永新县城的小有名气的校花。然而在姣好的面庞下却是一颗反抗压迫的悸动之心,在学生时代,就积极支持当时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骨灰不安葬公墓存放家中(亲人建议骨灰放在当地陵园)(2)

贺子珍

1925年,贺子珍刚满16岁,就找到自己为之可以奋斗一生的事业-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当北伐军势如破竹攻进永新城时,年纪轻轻的她就成为了永新县城第一任妇女部长并兼任共青团副书记。

如果你以为贺子珍只能动动笔杆子,搞搞后勤和妇女工作,不敢真刀真枪的上战场,那恐怕就是固有印象在心底作祟,事实上贺子珍是名副其实的巾帼英雄。

当时的永新县城有两只部队,分别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起义会和国民党右派部队。“四一二”爆发后,国民党部队在县城大肆搜捕共产党员,贺子珍一家自然也在其中。

骨灰不安葬公墓存放家中(亲人建议骨灰放在当地陵园)(3)

贺子珍

贺子珍得知消息后,并没有像一个不经世事的小姑娘一样惊慌失措。而是镇定自若告诉大家,说:

“现在情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日的同志变成了敌人,背叛了革命。目前要紧的是尽最大努力营救被抓的同志,就必须要攻打永新县城。光靠我们的力量是不够的,要联合周边三个县城的力量才可以做到此事。”

于是在贺子珍的主导下,先是派出联络员通知永新县城的情况,接着封锁消息,在7月26日这天数百起义军在里应外合的情况下救出了革命战士,其中就包括贺子珍的哥哥贺敏学。

可惜的是贺子珍的妹妹贺先园被当地的土豪劣绅抓获,牺牲时年仅14岁,凶狠的敌人为了解恨,更为了威慑劳苦大众,竟然还挖去了她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这还不算,贺氏家族的堂兄也遭到殃及,先后有数十人惨遭杀害。

骨灰不安葬公墓存放家中(亲人建议骨灰放在当地陵园)(4)

贺敏学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贺子珍同兄长当上了绿林好汉,加入了袁文才、王佐的队伍。就是在那个时期,见到了此后心系终生的青年润之。

会师之后,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前身,即中国工农革命军,贺子珍也成为当时红军旅长何长工手下唯一的妇女队长。

何长工后来对贺子珍有过评价:她作战勇敢,骑马打枪,都很在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近代“花木兰”。

当时的人都很少看见她穿女装,经常是腰系皮带,跨上手枪出行。

骨灰不安葬公墓存放家中(亲人建议骨灰放在当地陵园)(5)

贺子珍(中)

辅佐领袖,喜结连理

上了井冈山,贺子珍的任务也有了变动,因为她有一定的文化,被组织上选为前委毛委员的秘书,住在前委机关驻地茅坪攀龙书院。

爱情有一种形态叫做日久生情,这也是恋人之间最甜蜜的时光。

相处的日子久了,教员敏锐地发现,贺子珍善于激发群众斗志,写得一手娟秀端庄的好字。工作时雷厉风行,泼辣干练,没有一点拖泥带水的小姐脾气,教员逐渐被其品质吸引。

1928年2月下旬,为了整理宁冈、永新两县所亲自下田间调查的资料笔记,教员携带着贺子珍来到茅坪东边7里的一座明代古代庙宇-象山庵。

骨灰不安葬公墓存放家中(亲人建议骨灰放在当地陵园)(6)

贺子珍与毛主席

他们二人一个整理、一个誊写,接连忙活几天,整理出一本足有一寸的厚厚一沓调查报告,这就是教员称之为“比丢掉任何东西都痛心”的《井冈山调查》,可以说贺子珍为党早期的理论基础形成提供了不可磨灭的帮助。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贺子珍也逐步了解教员的抱负和理想,渐渐被他广播的知识,超凡的胆略和刚毅的性格所吸引,心里产生了钦慕之情。

杨开慧牺牲的消息传到教员耳中,令教员痛心疾首。

袁文才一是为了尽快让教员走出悲痛,回到革命上来,二是想通过联姻更进一步地团结两支队伍,便认贺子珍为义妹,向教员提出了这桩婚事。

教员洞若观火,本着团结的目的,加上确实喜欢贺子珍,同意了此事。人最终是要往前看,不能一辈子徘徊在痛苦之中,否则死去的人岂不是白白牺牲生命,重要的是要带着亡人的理想继续前进。

骨灰不安葬公墓存放家中(亲人建议骨灰放在当地陵园)(7)

袁文才

对革命有贡献

1929年5月中旬,蒋桂战争结束,赣南方面的国民党驻军回防,红军压力加重。红四军不得已第二次入闽。

贺子珍跟着红军来到福建的龙岩县城,在这里,她和教员的女儿出世了。

但那时红军处于四面都是敌人的险恶环境,自己本身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何况还要带着女儿领兵作战,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一厢情愿。

几乎所有在红军当中出生的孩子,只要部队一开拔,她们都要和亲身父母分开,不是送回老家寄养,就是暂时托付在老乡家中。大环境如此,教员自然更要身先士卒,作好表率。

骨灰不安葬公墓存放家中(亲人建议骨灰放在当地陵园)(8)

贺子珍等人

教员对贺子珍说:“把孩子寄养出去吧,等以后革命胜利时,再把她接到身边来。”

这世上哪里有亲生母亲愿意离开自己的亲生骨肉,一听此话,贺子珍忍蓄的眼泪吧嗒吧嗒落在衣服上,她本是个坚强的女性,却也敌不过骨肉分离之苦。

只能咬着牙,狠下心来说:“好,只是这孩子太可怜了,我这个做母亲的不称职,对不起她。”

长征的路上,每一步都是艰难险阻,不时遭到蒋介石空军的轰炸。

当部队暂时休整在贵州盘县猪场时,突然之间,天际边响起了嗡嗡声。警卫员吴吉清急忙对贺子珍说:“贺大姐,快到路边的林子里隐蔽。”

贺子珍回答道:“不行,还有伤员在休息,不能抛下他们不管。”然后便不顾个人安危,立即跑向前去,帮助伤病员隐蔽。

骨灰不安葬公墓存放家中(亲人建议骨灰放在当地陵园)(9)

贺子珍

她看到有一个担架上的伤员正挣扎着要爬起时,贺子珍立马一个飞扑,立即背起他去往林子里。

万不凑巧的是一架敌机像恶狼看见馋人的腊肉一样直冲过来,顿时一枚枚炸弹骤雨般落下来,一串串机枪喷出千条火舌。眼见隐蔽已经为时已晚,贺子珍奋不顾身,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伤员。

随即,她只感到一阵撕心般的疼痛,便失去了意识。事后检查,发现贺子珍身上有17处中弹,包括头部、上身、四肢等全身各处。

据说,贺子珍用性命护住的伤员就是后来娄山关战役中英勇负伤的师政委钟赤兵。

因为这次伤病和个人情感的原因,贺子珍此后前往苏联治病,远去了革命第一线,离开人们的视野。

骨灰不安葬公墓存放家中(亲人建议骨灰放在当地陵园)(10)

伤员

安葬在八宝山

多年以后,在1984年的暮春时节,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贺子珍在上海因病逝世,这让一直照料贺子珍的上海市委犯了难,不知道该以怎样的丧葬规格处理贺子珍的后事。

虽然贺子珍生前担任的最高职务是浙江省妇联主席,相对而言只是一个副厅级干部,官衔不高。

但因为早年参加革命的经历也足够出彩,又想到其身份特殊,社会影响力大。

上海市委不敢轻易做决定,先是询问贺子珍的家属李敏和她的侄女贺小平的意见。他们家属的意见是直接将贺子珍安葬在上海当地陵园就可,不用劳师动众,占用国家资源。

骨灰不安葬公墓存放家中(亲人建议骨灰放在当地陵园)(11)

晚年贺子珍

上海市委又将这一消息上报给中共中央,希望得到中央的指示来给她的葬礼定规格。

最后中央办公厅将消息转达给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邓小平看见手里的汇报文件,思虑良久,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最后对身边的人员说到:

“我建议将贺子珍同志的骨灰葬在八宝山,不仅如此,中央的领导同志都要去送花圈,以示慰问。”

1984年4月25日下午,贺子珍同志遗体的告别仪式在上海市龙华革命公墓的大厅举行。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胡耀邦、邓小平、杨尚昆都赠送了花圈,并且发来唁电。

骨灰不安葬公墓存放家中(亲人建议骨灰放在当地陵园)(12)

贺子珍等人

遗体安放在大厅中央,覆盖着鲜艳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四周簇拥着各地送来的鲜花。

最靠近遗体的是她后辈李敏、孔令学的花圈。

葬礼结束后,遗体随即被工作人员火化,然后中央派出一架专机,将她的骨灰运到八宝山革命公墓,一些当年在苏联生活过的国际儿童院学习过的革命后代也前来送她最后一程。

骨灰盒由她的女儿放在公墓一室,从此,贺子珍就长眠于八宝山,走完了辉煌又艰苦的一生。

骨灰不安葬公墓存放家中(亲人建议骨灰放在当地陵园)(13)

当时的报导

结语

可能有人质疑贺子珍能安葬在八宝山多半是由于是教员的第二任妻子,沾了领袖夫人的光。

的确有着方面的因素存在,但不可忽视的是贺子珍也确实是最先投入革命的女性成员之一。

她上过一线战场,可以说是早先革命队伍的创建者;做过教员的秘书,对党早期的理论基础有过帮助;在革命的路上,不怕牺牲,救过素不相识的伤员;经历过土地革命、万里长征和抗日战争。

理想坚定,做出过牺牲,从没有叛党行为。正如新华社向全国传达的电讯写的那样:贺子珍同志是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能安葬在八宝山更多的是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


参考资料

《贺子珍传》人民日报

《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婚姻内情》 张荣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