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

清明节的风俗民俗有哪些

1.吃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2.吃馓子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关于清明节的传统习俗50字(清明节的风俗民俗有哪些)(1)

清明节民俗

3.吃清明螺

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4.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5.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关于清明节的传统习俗50字(清明节的风俗民俗有哪些)(2)

清明节的风俗

清明风俗简介40字

清明节源于上古时候的春祭活动,清明节的风俗大致包括明扫墓祭祖、禁火与寒食、踏青郊游、荡秋千、插柳、植树、放风筝等。

相关阅读:

2019年清明节高速免费吗?清明节高速几月几日几点开始免费

2019清明节放假安排时间通知 清明节放几天假

清明节股市开盘吗?2019年股市清明休市几天什么时候开市

清明节缅怀先祖先人句子简短30字 清明寄语思念家人亲人大全

清明风俗简介50字

清明节源于上古时候的春祭活动,中国祭祀文化和清明节这一时段的气候特点是其形成的两大原因,发展至今其习俗在各地稍有不同,大致包括明扫墓祭祖、禁火与寒食、踏青郊游、荡秋千、插柳、植树、放风筝等。

清明风俗简介60字

清明节的习俗是:荡秋千、踏青、植物、戴柳等。

1.荡秋千。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2.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3.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4.戴柳。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有辟邪功用,后世又有“纪年华”之遗俗,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