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的日德兰海战让当时的海上列强认识到,只有装备更大口径火炮和更厚装甲的战列舰才能成为海上霸主。一战后,当时最强悍的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仅仅装备了381mm口径主炮,而当时美国和日本服役的战列舰大多装备356mm口径主炮。于是不甘人后的各国开始研发口径更大的16英寸主炮。
其实早在1913年,美军便开始研发406mm口径主炮,在1914年便已经生产出来并进行了测试。1916年,美军在已经装备了50倍径356mm口径主炮的田纳西级的基础上研发45倍径406mmMK1型主炮,此款主炮在1917年正式定型。
1917年,美军开始建造装备四座双联装406mmMK1型主炮的科罗拉多级,新的战列舰沿用了在新墨西哥级和田纳西级上的飞剪型舰首设计。当时美军已经获得情报,日军将在新建造的战列舰上装备410mm口径主炮,为了应对日后战列舰的更大口径的主炮。于是决定在科罗拉多上增强防御,主装甲带厚度增加到343mm,炮塔正面装甲舰厚457mm,成为当时防御最好的战列舰之一,也导致首批10艘建造的科罗拉多级造价比田纳西级高30%左右。
1922年,各国在华盛顿签订了海军条约,规定条约签订后不得再建造主炮超过406mm的主炮,条约签订后的第三天,有7艘科罗拉多级被取消了建造,因此科罗拉多级仅仅被建成服役了三艘,分别为一号舰科罗拉多号(BB-45)、二号舰马里兰号(BB-46)和三号舰西弗吉尼亚号(BB-48)。三艘舰服役时全部在太平洋舰队,对大洋彼岸的日本海军形成强有力的威慑。
当时的MK1型主炮受制于穿甲弹装药和较短的主炮倍径,其穿甲能力仅仅比50倍径的356mm主炮高出大约15%,导致在科罗拉多级的主炮穿深要比同时期采用91式穿甲弹的长门级要弱上许多。而在后面的现代化改造中,对炮弹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得科罗拉多级的主炮可以使用威力更大的MK5型穿甲弹。这型穿甲弹重达1016kg,大大强化了穿甲性能。
由于当时美军太平洋舰队主力战列舰大多都在珍珠港中,日军为了铲除这些威胁,在1941年12与7日发动空袭。由于科罗拉多号不在港内而躲了一劫,但马里兰号和西弗吉尼亚号在空袭中受到重创,其中西弗吉尼亚后被7枚鱼雷先后命中,坐沉在珍珠港内。
1942年,马里兰号被修复一新后,在战争初期成为前往澳大利亚运输船队的护航战舰,由于自身航速较慢的缘故,没有参加中途岛海战。而西弗吉尼亚号也在1942年被成功打捞后,进行了大量的改装,拆除了原有的单装副炮,在舰体两侧加装了4座双联装127mm高平两用炮和大量的中小口径高射炮,同时增加了先进的对海搜索雷达。1944年的苏里高海峡战役中,在珍珠港受到重创的马里兰号西弗吉尼亚号与己方的其他4艘战列舰摆出了海战的T字型队伍,射出了复仇的炮火,击沉了敌方2艘战列舰和1艘驱逐舰。
1945年,三艘科罗拉多级主要参加了岛屿争夺战。在冲绳战役中,马里兰号和西弗吉尼亚号曾经遭到神风自杀机的攻击但受损较轻。在战争即将结束的8月12日,西弗吉尼亚号在返回珍珠港时被一枚自杀鱼雷击中,损伤也不算严重。战后三艘舰承担了运送胜利士兵回国的任务。1947年的大裁军行动中,三艘老式战列舰退役封存,直到1959年被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