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形容某人人品低劣时,常会用“卑鄙无耻”一词,这个“鄙”字也容易让人产生这样不好的联想。从古今词义演变的角度来说,“卑鄙”的古今异义并不相同。古代的“卑鄙”是个词组,“卑”指身份地位,“鄙”指见识短浅。
在诸葛亮《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了现代,卑鄙演变成了形容人品德恶劣的一个词。这和妻子的古今演化是一样,这种现象反映了汉语词汇从单音节为主演化为双音节词为主的事实。下面咱们就来详析说说这个 “鄙”字。
“鄙”《说文解字》解释为:五酂(zàn)为鄙,从邑,啚声。
酂,是周代的地方行政单区划单位。依照《周礼·地官·遂人》的说法: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也就是说500户人家可以组成一鄙。类似于现在的乡镇。
“鄙”字中的“啚”,作为声旁也表义,甲骨文写作
这个字由两部分构成,上边的口代表居民聚居地。下部的
是粮囤的形象。上部一个尖顶,周围是竹席等围挡,下有础石隔开地面,防粮食受潮。
当然后来粮囤发展成了粮仓。
在《甲骨文合集》6057正,出现有“啚”字:
我们把这句话写出来就是:土方征于我东啚,灾二邑,
方亦牧我西啚田。整句意思是沚国东西部边境受到土方和
方的侵袭。这里的啚,其实就是鄙,意思是边邑。啚的粮仓义在文献中没有例证,只能从字形上推测。征之于文献,我们有理由认为,啚的本义是边邑,即边境上的城市。
我们认为商王都周围的地区要向都城贡献粮食,多余的除了留出自己消费外,会就地存如粮仓。有了囤积的粮食,自然会形成一个居民聚集点,人口会越来越多,所以啚又加了个阝旁,这个阝就是邑,即城邑,可以认为是文字的一种繁化,强调人口聚居之意。我们之多都鄙相对而言,鄙就是郊野边远的城邑了,这就是鄙的本义。
鄙的本义是边邑,泛化引申为边境。而边邑一般较为落后,那里的人自然就见识短浅。当然从褒义的角度来说,叫质朴淳厚。由见识浅陋,又引申出卑下、吝啬。还可因对方的态度引申出鄙薄、轻视,又可引申为谦辞。
具体可以参考下面图示。
下面,我们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句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鄙:鄙陋。
2.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王勃《滕王阁序》)
鄙:谦辞,我。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鄙:边邑。
4.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彭端淑《为学》)
鄙:边境。
5.管仲镂簋朱紘、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司马光《训俭示康》)
鄙:鄙视,轻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