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浓的奶油,从诞生之日起就凭借自身浓厚的风味和口感,赢得了一大波吃货粉丝的热爱。奶油常被用在面包、蛋糕、饼干、冰激凌中,为广大消费者创造出了丰富的味觉体验。

“吃甜品一定要吃动物奶油的。”长沙市民李女士表示,植物奶油吃到嘴里感觉口腔被奶油“糊住了”,更重要的是植物奶油含有反式脂肪酸,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不过,李女士也向中国食品安全网表达了自己的困惑,由于甜品、蛋糕制作程序较为复杂,加入的各种配料特别多,有的时候自己也分不清蛋糕、甜品使用的是植物奶油还是动物奶油,还担心部分商家会用植物奶油代替动物奶油。

那么,植物奶油和动物奶油该如何分辨?

鉴别动物奶油和植物奶油(担心用植物奶油冒充动物奶油)(1)

更多消费者青睐动物奶油

“晓得为什么原来那种裱花蛋糕变少了不?因为动物奶油堆不起来花嘞。”陈先生在长沙市开福区经营一家蛋糕店已经有15年了,他告诉中国食品安全网,过去的生日蛋糕上一定得立着几朵奶油裱出来的花儿,大红大粉的。“现在很少裱花了,更多的是在表面堆水果、堆摆件、堆马卡龙。不是我们蛋糕师傅裱花手艺不行了,而是为了顺应大家追求健康的趋势,动物奶油稳定性很差,做出来的造型上有孔洞,常温环境下放一会儿就化了。”陈先生如是说。

陈先生介绍,动物奶油的成本要比植物奶油贵两倍,在自己店铺里顾客可以根据需要来自行选择奶油种类。如果选择动物奶油,则会根据蛋糕大小额外加价10-20元不等。“虽然更贵一些,可能也没有那么好看,但大多数顾客都会选择动物奶油。毕竟动物奶油更好吃也更健康。”陈先生表示,目前大约七成顾客都会选择动物奶油蛋糕。

鉴别动物奶油和植物奶油(担心用植物奶油冒充动物奶油)(2)

动物奶油、植物奶油有何区别?

都说动物奶油比植物奶油要好,那么究竟动物奶油和植物奶油之间有何区别?

据了解,动物奶油,也叫淡奶油或稀奶油,是从全脂奶中分离得到的,有着天然的浓郁乳香。在分离过程中,牛奶中的脂肪因为比重的不同,质量轻的脂肪球就会浮在上层,成为奶油。奶油中的脂肪含量仅为全脂牛奶的20%-30%,营养价值介于全脂牛奶和黄油之间,价格较为昂贵。

而植物奶油又叫人造奶油、人造黄油、植脂奶油等,常常被作为淡奶油的替代品,它是美国人维益在1945年发明的。植物奶油多是植物油氢化后,加入人工香料、防腐剂、色素及其他添加剂制成的。若是仔细留意植物奶油的成分标签,则会发现里面植物奶油中不含乳脂和胆固醇,却含有反式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导致人胆固醇增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概率。

业内人士介绍,动物奶油和植物奶油相比,动物奶油含水分多、油脂少,易化,制作裱花蛋糕后形状不易保持,室温下存放的时间稍长就会变软变形,需要在0℃到5℃之间冷藏保存。而植物奶油由于不含乳脂成分,融点比动物奶油高,稳定性强,所以能做出各种花式,甚至还能制作各种立体造型,并且能在室温下保持一小时不融化。

鉴别动物奶油和植物奶油(担心用植物奶油冒充动物奶油)(3)

该如何分辨动物奶油、植物奶油?

动物奶油和植物奶油的最主要区别就是原料不同,动物奶油是牛奶做的,主要成分是乳脂;植物奶油是用植物油制作而成,主要成分是植脂,如棕榈油、大豆油、椰子油等。

手搓法是分辨植物奶油和动物奶油最直观的方法。将动物奶油、植物奶油分别涂于掌心,进行揉搓,动物奶油会很快消失在掌心,手掌内只剩余少量油脂,像涂了护手霜;而植物奶油揉搓很久后仍在掌心,随着揉搓时间的加长,植物奶油甚至会在掌心成形。

注意观察奶油性状。如果是现成的蛋糕、奶油面包、生日蛋糕,建议使用观察法。动物奶油通常呈淡淡的黄色,有天然的油脂味道,打发后用于造型表面不光滑,有孔洞和凹痕,常温下容易化。植物奶油,颜色更接近纯白,几乎完全没有奶香,入口有糊嘴感,造型坚挺光滑,在常温下不容易化,能长时间保持。

仔细观察配料表,如果是选购预包装甜点,应该留心观察产品配料表。纯动物奶油的配料表,基本只有稀奶油/淡奶油,和一些可以合法添加的稳定剂和增稠剂等(比如卡拉胶、氯化钙、单/双甘油脂肪酸酯、酪朊酸钠、微晶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等)。凡是配料表里有氢化植物油、植物油、棕榈油、大豆油……等字眼,基本可以判定是植物奶油。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要控制奶油的整体摄入量,无论是人造植物奶油还是天然动物奶油,脂肪含量都较高,建议适量食用,每周可吃2-3次,一次控制摄入在30克以内为宜。

(稿件综合自人民网、新华网、羊城晚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