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九月九日,称重阳节,起于战国,至唐代,正式定位民间节日。

因《易经》中“九”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九九”又有“久久”谐音,有长久之意,新中国成立后将这一天定为“老年节”,提倡尊老敬老活动。

古人们的重阳节都怎么过?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各种习俗,来庆祝这个特别的节日。

习俗1-登高远望

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习俗及怎么过)(1)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习俗2-饮菊花酒

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习俗及怎么过)(2)

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习俗3-佩茱萸

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习俗及怎么过)(3)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习俗4-插菊花

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习俗及怎么过)(4)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习俗5-吃重阳糕

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习俗及怎么过)(5)

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蒸重阳糕方法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