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成功飞天的消息“响彻”全国,就在人们正感叹于中国航天事业之伟大的同时,有一群年轻人却因此压力倍增,根本来不及喜悦,就要投入到每天长时间的工作当中。这是因为,神舟十四号任务期间,将把中国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这群年轻人,正是承担空间站科学实验柜及公用支持系统研制任务的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集成技术中心团队。

中国空间站是迄今我国规模最大和最重要的近地研究设施,是我国空间科学和应用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将在我国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中发挥出显著效益,它的相关科研工作尤为重要。

然而,由于西方技术封锁,中国一直不能使用国际空间站的太空实验室。于是,自2013年起,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集成技术中心3000余天伴星追月、负重攻坚,倾注全部智慧和力量,研制了覆盖多学科领域,近20台套科学实验柜,助力科学家探索九天之外的无穷奥秘。

一群“不知道太空实验室应该长成什么样”、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团队,如何帮助中国航天事业突破封锁、探索未知?今天,请跟随《中国科技信息》的脚步一起了解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集成技术中心团队的故事。

从0到1的创新之路

“空间科学与应用的核心就是探索未知,每一次任务科学载荷几乎都为全新研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都是从0到1的创新之路。”集成技术中心主任、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王珂说。

的确,从“两弹一星”开始,越封锁越突破,已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传统。对于空间科学与应用,或是太空实验室的研发来说,正是团队青年一次“破封”之旅。

中科院空间应用技术与工程中心(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集成技术中心团队)(1)

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集成技术中心——2022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团队

一切还要回到集成技术中心成立之初,彼时,这支由青年人组成的队伍从未经历过重大工程任务历练,因此备受质疑。面对技术瓶颈不知所措,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家常便饭”,特别是面对科学实验柜关键技术多、攻关难度大、试验验证难、研制时间紧等难点,这支年轻的队伍潜心钻研、不懈攻关,为吃透每一个细节,不知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连续三个春节,坚守研制一线,舍小家、顾大家,或埋头实验室攻关核心关键技术,或奋战在测试试验现场。

经历过十年的探索与打磨,这支队伍终于“成型”,目前有职工54人,35岁以下青年占比63%。王珂说,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在继承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靠着对初心的坚守和对事业的执着,通过“十年磨一剑”的千锤百炼,在技术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攻坚克难能力方面不断提升。

中科院空间应用技术与工程中心(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集成技术中心团队)(2)

科研人员对样机进行状态检查

从最早几十、几百公斤载荷到现在舱内外20余个科学实验设施,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集成技术中心团队可以说是从“一穷二白”到步入世界先进行列。他们说,正是勇于探索、敢于超越的创新精神,才有了“筑梦天宫”的伟大成就,才有了空间科学史上无数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十年磨一剑的不断探索

十年弹指一挥间,而这个团队的十年,却是格外漫长。自2013年起,集成技术中心团3000余天伴星追月、负重攻坚,倾注全部智慧和力量,研制了覆盖多学科领域,近20台套科学实验柜,助力科学家探索九天之外的无穷奥秘。

“我们团队先后参与了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载人空间站等历次载人航天工程研制任务,我认为我们团队最突出的成果,就是研制了空间站多学科先进科学实验平台及公用支持系统研制。”王珂说,目前团队已经完成了空间站核心舱、问天舱的科学实验柜等产品的研制,梦天舱的相关科学载荷研制工作也即将圆满收官。

2022年3月23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天宫课堂”第二课上,首次向世界展示了“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和“无容器材料实验柜”,受到全球瞩目。

中科院空间应用技术与工程中心(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集成技术中心团队)(3)

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

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成功实现了金属锆的激光加热熔融和冷凝实验,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在空间无电荷补偿下的金属加热熔凝实验。首批科学成果已随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并交付科学家。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完成柜内与柜外、喷气悬浮与磁悬浮等多种组合工况试验,首次获得10-7g量级高微重力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次成功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晚。2020年9月30日凌晨,空间站核心舱科学实验柜进行最后的状态设置和测试,根据进度安排,留给团队的时间只有8.75天,为了守住节点、确保质量,团队迅速组织了青年突击队,整个国庆假期昼夜奋战,以小时为单位,倒排工作计划,争分夺秒,全力冲刺。“那几天,大家吃住都在办公室,困了就找个角落眯一会儿。”团队成员回忆道:“所有人像钉子一样钉在自己的岗位上,最终以零误差按时完成了任务。”

为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今年,我国还将有12个科学实验柜随空间站问天、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流体动力学、多相流、复杂流体、微重力应用燃烧机理、先进空间材料制备、超冷原子物理、相对论与引力物理等科学实验,有望推动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水平整体跨上新台阶。

载人航天最主要的事要建造我国自己的能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空间站,这是国之大器。我们团队研制的空间科学实验平台将在空间站里帮助科学家产出更多突破性、革命性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会极大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也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有益改变,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想象的。

中科院空间应用技术与工程中心(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集成技术中心团队)(4)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王珂

这支年轻的队伍刚刚获得了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王珂说,这是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无上荣光,团队的远期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的空间科学载荷研制团队,空间站建造阶段完成后,将聚焦空间站运营期的各项研制和保障任务。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这是党和人民对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期望,我们将继续苦练本领、创先争优,不负青春、不负党和人民。”面对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团队将继续秉承载人航天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心无旁骛、力戒浮躁,坐的了冷板凳,肯下“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践行新一代航天人积极进取、淡泊名利的的时代精神,让无悔的青春在汗水中闪闪发光,在实现空间科技强国梦的征途上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