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周王朝式微,诸国并起,在天下开启了一场壮阔的战争史诗。大争之世,人才辈出,为这场上百年的诸国纷战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而战争的结局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国。
不过秦国虽然强大,但在统一过程中也绝非轻松,因为诸国曾经多次合纵起来攻打秦国,最为典型的就是公元前318年,犀首公孙衍率楚魏韩赵燕五国攻秦,一直打到了函谷关脚下,一度让秦国苦不堪言。而秦国为了应对东方六国的制裁,也并没有要坐以待毙,而是采用了“连横”的策略来对抗诸国所联合起来的“合纵”,最终大获全胜。
合纵与连横作为当时两种不同的联盟方式,无论是从表面上,还是逻辑上看都很简单,但是准确的实施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毕竟它与诸多因素休戚相关。因此,合纵在与连横的碰撞中会输也绝非是偶然,而是有其更加深层次的缘由。
合纵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1、合纵到底是什么?
《韩非子·五蠹》有云:“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
说的通俗一些就是小国联合起来对抗大国,这其实也是我们常见的小国间的自保方式,就例如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结合,北拒曹操,这其实就是合纵。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之后,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所以一些小国出于恐慌,为了自保,开始联合起来,等到了苏秦、公孙衍出现之后,开始正式大规模开展合纵这种外交策略。
韩、魏、齐、楚、燕、赵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结盟,约曰:‘秦攻一国,五国各出锐师,或桡秦,或救之。有不如约者,五国共伐之!’诸侯从秦以摒秦,秦家必不敢出于函谷以害山东矣!
这种合纵的策略最初的时候确实是好的,使得秦国十五年不能出函谷关。
2、合纵具有不可预测性,容易出纰漏。
然而它的弊端也是非常的多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其缺陷逐渐显露无疑。
——比如说除了楚齐,韩赵魏燕四国虽然实力有一些差距,但是差距并不是很大,这也就导致了整个联盟中缺少一个说话有利的领头羊。看似是联盟,但其实是各自为主,并且因为联合的国家太多,很多时候状况会变得难以控制,也就是说会导致很多无法预料的现象出现。
因为每个国家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着为各自谋取什么利益,最初的时候是为了抑制住秦国的发展,于是组建联盟,然而随着联盟的时间长,这些国家的国主难免不会产生别的心思。并且这些国家也不是一条心的,战国纷争,这些国家大部分都是相互的邻居,国与国之间的恩怨也并不少。
在后世我们熟知的三国时期,当初十八路诸侯征讨董卓,十八路诸侯虽然打着一个名义,但是同样的争斗不堪,联盟只需要一个导火索就会破裂,董卓抛弃了洛阳之后,联盟立马四分五裂。
同样的,合纵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缺少一个说话一言九鼎的国家在前面带领着这些国家。
所以说合纵失败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人心不齐。
苏秦虽然是合纵策略的提出者,最后配六国相印在身,荣耀加身,但是他其实也不能真正意义上的掌握这个联盟。而一旦作战,各个国家都想要保存自己的实力,抵御秦国的同时也消耗着他国的实力,所以匍匐不前,畏首畏尾,当整个联盟里所有的国家都是这样的想法的时候,这个联盟也不过是外强中干。一旦一场战争失利,那么很快整个联盟都会崩溃。
因此,合纵看似强大无比,多国联合,但是却是小国联合,彼此都不愿消耗自身的实力,所以看似联军百万,但是战力却不强,缺少一个领导者,无法将各国人心拧成一股绳,所以联盟内部也有争斗。对外,联盟裹足不前,对内,相互碾轧,这样的合纵又怎么能够成功呢?
连横看似弱小,但却无懈可击1、连横是什么?
《韩非子·五蠹》有云:“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
如果说合纵是联合弱小对抗强敌,那么连横就是联合一个国家(通常为实力较强的国家)再逐一攻打其他弱国,这两者之间某种程度上属于一个对立,而且看起来似乎连横远不如合纵,毕竟合作的国家相当少,一般有且只有一个。
至于连横策略的详细实施过程,通俗点来讲就是“一手萝卜,一手大棒,打个巴掌给个甜枣”,即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来施行。
2、连横是秦专门针对“合纵”的对策
连横的策略是在合纵出来之后由张仪最先提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连横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瓦解合纵这个计谋,所以连横能够很好的利用,并且注意到合纵中所缺少的东西。
比如当时尽管东方六国合纵抵御秦国,但是因为地形的原因,这些国家距离秦国有近有远,近的恐惧秦国,而远的则并不警惕。看似是六国抗秦,但实际上更多的却是韩、赵、魏三国充当主力,而其余国家差不多都处于观望的状态。
所以,合纵联盟是相当松散的,很容易被逐个击破。而张仪所提出的连横就是抓住合纵的缺陷,也就是“人心不齐”下手,来挑拨六国之间的关系,瓦解联盟。
——张仪先从韩魏两国下手,两国接连在秦国手中受挫后,这两个国家的实力一直不断的减弱。因为这两国的位置处在中间,所以其联盟中的其他强国(比如齐楚)也同样有着吞并这两国的想法,而秦国则勾起齐楚对这两国的欲望,来破坏联盟,让其选择与自己联盟。之后张仪又依样画葫芦,使得齐楚两国反目成仇,达到破坏合纵的目的。
其实说到底,国家之间的合作完全是由国家利益决定,从来都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一直的朋友,而连横就是抓住了这个特点来对目标进行游说。
3、秦国的连横策略一直在不断优化
秦国早期的连横反复性较强,并没有详细清晰的合作伙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这种“偷鸡式”的连横策略被列国给看透了,于是秦国与时俱进选择了范雎的远交近攻,即联合远方与自己没有过多接触的齐国,两家形成了名义上的联盟,然后对附近的韩赵魏下手。
有人或许会认为这和之前的连横有所差别啊,毕竟这是按地理远近来衡量外交。但其实我们只要细心点就会发现,秦国的合作伙伴仍旧是有大国齐国,与曾经的连横并无多大异处。只不过这时候的秦国更加的将合作对象给固定了罢了,不再像之前那么反复。
而这个连横联盟却没有出现合纵那样的情况。一是参与的诸侯国少,只有强秦和强齐。二是因为区域的原因了,两国因为没有直接的接触,位居两边,看似是联盟,但是却仍然是各自做主,双方并不掺合,就这样,强强结合,很快秦国就开始放心征讨自己身边的小国,实力日渐庞大。
合纵为何会被连横击败?(唯物论观点来解答)谈到东方诸国合纵之败,很多人都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毕竟以多打少,即便不胜,也不该输,但事实摆在眼前,合纵就是输了。
其实只要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就会发现合纵会输这是必然。用我们哲学的话来讲,合纵过于机械死板了,因为它的系统过于庞大,队伍利益链太长了,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完全不能够像连横那样可以灵活变通。
秦国的连横是唯物论的产物,具有的优势是合纵无法比拟的。首先,合纵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连横可从一开始就是朝着合纵的弱点去的,目的性是十分强的;其次,秦国的连横在遇到瓶颈后,做到了改良优化,比如衍生出了远交近攻,这种与时俱进的格局也是他国所无法拥有的。
所以合纵会败不是没有道理。
不过虽然合纵在历史上被连横所破坏,但合纵并不是完全会被连横全面压制,合纵在一定的条件下还是能够逆袭成功的。
——我们纵观历史上几次相对较为成功的合纵策略,他们的联军统帅都是公孙衍、孟尝君、信陵君这样的人,这些人都有共同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人格魅力超强,属于划时代的人才,因为有他们领军,各国才能够做到完全信任,毕竟这些能人是大家都信得过的人。
但很显然,这种级别的人才并不是一直都会有,所以合纵输给连横终究还是时间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