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轻机枪使步兵班组火力提高了一个层次,不过当时大规模装备使用的轻机枪还普遍较为原始,例如麦德森机枪、绍沙机枪、刘易斯机枪等等,有些型号干脆就是由重机枪改进而成,比如德国的MG08/15机枪。这些早期轻机枪与后世定义的轻机枪概念多多少少有些出入。一战结束后,轻机枪成为各大军事强国重点研发的新兴武器,正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轻机枪的概念趋于成熟。
■一战时期携带MG08/15机枪的德军士兵,这款早期轻机枪由MG08重机枪改进而成,依然采用水冷设计,战斗全重达19.5千克,很难说得上“轻”。
在各国竞相开发轻机枪的风潮中,北欧小国芬兰也意识到这种新型枪械的重要性,于20世纪20年代初着手启动本国轻机枪的研发计划。1922年,芬兰枪械设计师艾莫·拉蒂应芬兰军方的要求开始设计一款新型轻机枪。拉蒂和AK之父卡拉什尼科夫一样,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轻武器设计教育,属于那种天赋异禀、自学成才的大师,后来堪称芬兰轻武器名片的索米冲锋枪就是拉蒂的得意之作。
■芬兰枪械设计师艾莫·拉蒂,著名的索米冲锋枪也是他设计的。
鉴于拉蒂并非科班出身,芬兰军方为了避免研发计划半路出岔,又派遣一位留洋海归的轻武器设计师阿尔沃·萨洛兰塔中尉协助他工作,虽然美其名曰当助手,其实就是监工,借此考察一下拉蒂到底有没有真材实料,如果研制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就由萨洛兰塔上位接手。海归派的萨洛兰塔自然瞧不上野路子出身的拉蒂,更不甘心给他打下手,两者矛盾不可避免,芬兰军方的这个操作也为后来的节外生枝埋下了伏笔。
■拉蒂26轻机枪的结构剖视图,可见其内部结构相当复杂。
■拉蒂26轻机枪,外形相当简洁洗练,采用下置弹匣和两脚架设计。
经过四年攻关,拉蒂和萨洛兰塔于1926年完成了新型轻机枪的设计工作,并以设计者的名字命名为拉蒂-萨洛兰塔M1926型轻机枪,简称拉蒂26轻机枪。经过测试验收后,芬兰军方决定于1928年正式生产该枪。然而,萨洛兰塔并不想让拉蒂26轻机枪顺利投产,暗地里对生产图纸进行了细微的修改,导致最初完成的机枪每挺都不符合出厂标准。拉蒂本人不知原因所在,判断是工人没有认真按照图纸生产,使零件公差过大而致性能不达标。拉蒂亲自前往工厂进行调查,最后发现图纸被动了手脚,改动图纸的人正是助手萨洛兰塔!事情败露后,萨洛兰塔死活不承认自己从中作梗,并找借口称“修改图纸是为了改善枪械性能”,实际上就是想让拉蒂难堪。经过此次事件,萨洛兰塔被调离设计团队,而拉蒂26轻机枪的正式投产也推迟到1929年。
■从右侧拍摄的拉蒂26轻机枪,两脚架呈收起状态。
拉蒂26轻机枪全长1109毫米,枪管长500毫米,重量9.3千克,采用当时已经广泛应用的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这种技术比较成熟,但也存在弊端,由于枪管后坐行程长导致拉蒂26轻机枪射速偏低,只有450发/分,枪口初速800米/秒,有效射程400米。拉蒂26轻机枪发射7.62×53mmR步枪弹,这种枪弹是当时芬兰陆军的主流轻武器弹药,基于俄国7.62×54mmR莫辛-纳甘步枪弹设计,两者可以通用。拉蒂26轻机枪采用20发弧形弹匣供弹,后来又开发了75发弹鼓,以提高火力持续性,由于重量较大并不受欢迎。芬军战时的作战手册规定,只在执行防空任务时才使用弹鼓供弹,但实际使用并不多见。在使用中,芬军士兵发现在弹匣满弹时容易卡壳,常常瞒着上级少装1发子弹,以保证供弹顺畅。
■拉蒂26轻机枪采用20发弧形弹匣供弹,安装在机匣下方。
■拉蒂26轻机枪也使用75发弹鼓供弹,弹鼓平置于枪身下方,比较古怪。
为了避免长时间射击导致枪管过热,拉蒂26轻机枪也引入了快速更换枪管设计,在枪托上有个释放转环,旋转180度就可将枪托取下,打开机匣上盖即可将枪管、枪管延伸部和枪机整体取出,更换备用枪管,据说操作熟练者可在7~8秒内完成枪管更换。然而,在实战条件下拉蒂26的更换枪管操作带来了麻烦,因为操作时机匣和枪机机构完全暴露在外,极易被沙尘泥土所污染,从而引发故障。
■拉蒂26轻机枪的机匣细节照片,可见做工非常精良。
由于芬兰军队素来对轻武器的射击精度非常重视,拉蒂在设计时想方设法提高射击精度,使其在有效射击距离内散布很小,高精度成为拉蒂26最大的优点。在冬季战争期间,拉蒂26轻机枪配合芬军灵活的战术,将精度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有着“白色死神”之称的芬军王牌狙击手西蒙·海耶也曾使用拉蒂26轻机枪完成狙杀。除了精度出色外,拉蒂26轻机枪的做工也相当精良,采用瑞典进口优质钢材,多数零件都是用铣削工艺制成,加上芬兰的机加工水平很不错,因此拉蒂26轻机枪的工艺品质颇佳。
■身披雪地伪装的芬军拉蒂26机枪组。
■拉蒂26轻机枪的拉机柄和标尺,其部件大多采用铣削工艺制造。
然而,为了追求高精度,拉蒂26轻机枪也付出了结构精密复杂,维护保养不便的代价,全枪零部件多达188个,拆解保养都颇费工夫,而且在极端环境下经常发生机械故障,可靠性不高。在和平时期,芬兰军队不允许士兵擅自拆解武器,维护保养都由专门的军械官完成,可是在战时这套制度就不适用了,不可能每挺机枪都送到后方由军械官进行维护,而大多数芬兰士兵没有接受过拆卸和保养拉蒂26轻机枪的训练。在冬季战争爆发后,芬军才紧急下发了机枪维护手册,前线士兵们临阵磨枪,难免操作不当,维护不力,这也是导致拉蒂26轻机枪故障频发的一个原因。此外,拉蒂26轻机枪用料考究,加工精细,制造成本不菲。
■芬军士兵在拆解保养拉蒂26轻机枪,这可是一个精细活。
■芬军拉蒂26轻机枪三人小组,左侧士兵装备AVS-36半自动步枪,右侧士兵则是SVT-38半自动步枪,均缴获自苏军。
拉蒂26轻机枪列装芬军后作为步兵班组支援武器使用,在战前芬兰陆军的标准编制内,每个步兵排编有两个机枪班,分别支援两个10人步枪班。每个机枪班定员7人,包括射手、步枪手、装填手各1名,弹药手4名。由于人力不足,实际上机枪班多数情况下只有2人,即射手和装填手,配备拉蒂26轻机枪1挺,两人共携带皮质弹药包3个,每包装20发弹匣5个,连同枪上的弹匣总共备弹320发,战时芬军轻机枪每日弹药配额为1200发/挺。芬军还特别命令射手要尽可能回收空弹壳,以资重复利用,可见芬军的弹药供给并不宽裕。
■在冬季作战中操纵拉蒂26轻机枪的芬兰士兵。
拉蒂26轻机枪的首次实战就是1939年到1940年间的冬季战争,尽管精度出色,但由于弹匣容量少,火力持续性差,维护困难,故障率高而饱受差评。与之相对,芬兰在战争期间缴获了大量苏制DP-28轻机枪,其弹药与芬军通用,使用大容量弹盘或弹鼓供弹,火力持久,运作可靠,深受芬军士兵欢迎,反而取代了拉蒂26成为芬军的主力轻机枪。到1942年停产时,芬军总共采购了约5000挺拉蒂26轻机枪。到1944年夏季,尚在前线服役的拉蒂26轻机枪约3400挺,而芬军缴获的DP轻机枪超过9000挺!
■使用苏制DP28轻机枪射击的芬军士兵,芬兰军队缴获了超过9000挺DP轻机枪。
在本国军队需求有限的情况下,拉蒂26轻机枪也尝试开拓国际市场,为此生产厂家特意推出了7.7毫米和7.92毫米口径的枪管及枪机套件,以适应7.7毫米英制步枪弹和7.92毫米德制步枪弹,然而在推出市场多年后始终无人问津,直到1937年才从遥远的东方赢得了一个大订单。
■隐蔽在灌木丛中的芬军拉蒂26轻机枪手。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对轻机枪的需求量非常大,而国内产能根本无法满足需要,只能向国外采购以应急需,拉蒂26轻机枪就被中国选中,一次性订购了多达30000挺,是本国产量的6倍!出口中国的拉蒂26轻机枪改为发射7.92×57mm毛瑟步枪弹,以适应中国军队的弹药。然而,由于日本对芬兰施加外交压力,最后仅有1200挺拉蒂26轻机枪运抵中国,这也是该枪唯一的出口记录。1200挺的数量相对中国抗日战场的巨大消耗实在杯水车薪,相比之下捷克ZB 26轻机枪的装备数量超过46000挺!拉蒂26轻机枪数量稀少,加上大多数都在战争期间损毁,以至于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款芬兰轻机枪曾在抗日军民手中打击过日寇。
■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使用拉蒂26轻机枪抗击日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