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一出,估计百分之九的十三十岁以下的人会蒙圈:这是啥?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五十岁以上的农村人来说,大多体验过它的酸爽,或者说就是无奈,七十年代底八十年代初,缺医少药,或者就是根本没有特效药,说句难听的,那时孩子就是自己体质好,硬扛,扛不过来就嗝屁了,好在每家每户都有三四个或者五六个。

到八十年代初以后大约是1983年,就情况大为改善了,比如我弟弟妹妹就1978年出生的。只有过一两年这待遇就有了特效药,也不必遭我那一趟罪了!

所谓打摆子就是季节病,多发于夏季,那时有蚊子,不错,传播源就是蚊子,引起的疟疾,农村人没那么多文化,就俗称打摆子,后来有了好的蚊帐,有了特效药,大约1990年就没听过有这些病发生!

小时候,家里虽然有个蚊帐,怎奈夜里睡觉不老实,蚊帐也小,父母因为孩子多,不住在一个屋里,白天农活很劳累,哪有时间照看,我们睡觉脚一蹬,蚊帐就开了,等蚊子咬醒,都是满脸包!

应该是1980年前后,我中午吃饭,吃得正起劲,突然就觉得浑身冷得直哆嗦,妈妈看到瞥了一眼,知道疟疾发了,办法就是:拿一张家里暖席铺在外面太阳底下,我躺在上面,上面还盖两床被子。对!你没看错,人家穿短袖,我还得躺在毒辣的太阳底下,盖两床被子。

听天由命的,农村人这样送医院的几乎没有。假如那时你去农村溜一圈估计不下五六家这样!

三个小时,或者两小时,也没钟表,也不知道时间,等我不冷了,开始冒汗,就算从鬼门关回来了,继续吃饭干活,就好像啥事都没发生一样!估计,我体质很差也是那时后遗症,十几岁还贫血的!

我们兄妹五个,老大由外公外婆照顾多,基本没发生这事。大哥随妈妈姓,外公多偏心也正常。我也理解。大妹出生后,小姨也大了,她照顾多,也经常带睡,弟弟妹妹小,爸爸妈妈带睡,只有我架空两头够不着。因此家里只有我发病时间最长。我估计前后应该是五六年,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早些年没印象的。

从我十岁开始,村医生每年来发糖丸,据说免费的,后来知道,就是抗疟疾的药,药吃了一年,内心拒绝的,有谣言说吃了不能结婚生孩子,我们等医生来就跑走了。后来还是威严的老爸下了死命令,不吃药饭也不给吃,才才吃下去。那年读书了。当年发病只有两三次,而且很轻。第二年愉快的吃那个糖豆药,就没再发病。我还记得是紫红色的,比绿豆大不了多少,有点甜,一次吃好几个,吃几顿的!

网上说,八九十年代那时,人们喝河沟的水,也没事。这说法并不算对,因为喝多了就会肚子疼,俗称肚子里有虫,需要吃打虫药俗称宝塔糖!

宝塔糖,那造型和现在肯德基的现做雪糕顶有点相似,下面大,上面小,酷似宝塔出名。

不注意清洗瓜果蔬菜,喝水不干净,所以那时农村人几乎每家都有吃宝塔糖的孩子,花钱不多。有效果。九十年代以后,水源干净,家里都提倡喝开水,这病慢慢也少见了!

卫生与健康,其实就是人的进步,就像人的观点一样,七八十年代,谁家死了一个孩子和死了一头猪没啥区别,扔到乱葬岗就好了,父母基本都没掉一滴眼泪的,再生呗。现在再死一个孩子,估计全省都知道了:咋回事啊?医生咋了?家里没钱啦?……

梨膏糖棒棒糖材料(打摆子与宝塔糖)(1)

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