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秦孝公、惠文王和武王三位国君后,秦国迎来了超长待机的秦昭襄王,也称秦昭王。三位国君持续地为秦国夯实基础后终于有了成效,秦国终于在秦昭王的手上疯狂地收割各诸侯国,形成了强秦独挑六国的局面。当初苏秦鼓吹合纵抗秦仅是构造出的创意,但到秦昭王死前已经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了,秦国将除燕国外的各诸侯国削个遍,六国任一个国家都不能同秦国相抗衡。

王位天降,共享权力四十年

秦昭王名稷,是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的异母弟,能当上秦王纯粹是两个意外造成的。第一个意外是,秦武王在周朝国都举鼎将自己砸死,死时年仅23岁且没有儿子,一下子将王位给空出来了。第二个意外是,嬴稷遇到了大贵人——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想从秦国王位的继承中渔利,逼着秦国立远在燕国当人质的嬴稷为秦王,还派赵军护送嬴稷回秦国。于是在国内有众多兄弟、秦武王王后和宣太后两派对立的情况下,远在燕国的嬴稷幸运地当上了秦王。

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武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于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1

秦昭襄王超长待机 超长待机的秦昭王(1)

虽然秦昭王登上王位具有偶然性,但也有必然性,那就是有个好舅舅。秦昭王的舅舅叫魏冉,是宣太后的同母异父的长弟,并且能力出众,在秦惠文王和秦武王时都出任要职,所以成为宣太后与其他派系争斗的资本,也是秦昭王坚持到赵武灵王帮忙的关键。秦昭王即位后就封魏冉为将军,负责秦都咸阳的保卫工作,这也保证了秦昭王能坐稳王位。在秦昭王三年时,魏冉平定季君之乱,将秦武王王后赶回魏国,并诛杀了所有能威胁到秦昭王王位的公子,手段是相当的狠辣。

秦昭王即位时还没成年,所以母亲芈氏临朝称制,号为宣太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后,而王叔樗里子和舅舅魏冉共同辅政。因此,秦昭王能成为秦王全靠母亲和舅舅,自然就要与母亲和舅舅等人分享权力,如:樗里子当了7年的秦相,于秦昭王七年死在任上;魏冉一生四次担任秦相,时间长达28年。哪怕秦昭王在第三年就加冠,宣告自己已经成人,但一直确信这种权力分享是理所当然的,直到被范雎游说时才意识到这样做的问题,而秦昭王改变这种权力结构的时候已是当了四十一年的秦王之时。

前十年猛削楚国,却遭他国割地之辱

秦昭王前期的重点主要是稳固自身的统治,除了在即位第三年诛杀秦国王室公子及第七年派司马错平定蜀地叛乱外,就是在处理与诸侯国的关系,如:秦昭王元年,秦昭王听取甘茂的建议,发兵救援韩国;与楚王会面结盟,并将上庸还给楚国;攻占蒲阪,在与魏王会面后又还给魏国。

但秦昭王在统治逐步稳固后,一改之前的守势,加大对外的攻击力度,而楚国就成了这时的唯一目标。虽然宣太后、魏冉等核心人物都是来自楚国,但对楚国动起手来是毫不手软,又打又骗。秦昭王六年,也就是司马错平定蜀地叛乱的当年,庶长奂攻打楚国,斩首楚军2万人,斩杀楚将景缺;八年,将军芈戎夺取楚国的新市;九年,庶长奂再次攻打楚国,夺取8座城池,斩杀楚将景快;十年,秦昭王借楚国太子杀死秦国重臣之机,以重新订立盟约为由,将楚怀王骗到武关予以扣押,随后在咸阳以臣子之礼接见楚怀王,并勒索土地,最终致使楚怀王第二年客死秦国。

秦昭襄王超长待机 超长待机的秦昭王(2)

当秦昭王在楚国方面春风得意的时候,却在三晋方面惨遭羞辱,被齐、魏、韩、赵(中山是赵国附庸)和宋五国联军打进函谷关,局面一度失控,秦昭王不得不用割地的方式换取五国联军的撤军,将河外一部及武遂割给韩国,将河外一部及封陵割给魏国。

三国攻秦,入函谷。秦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而讲。”对曰:“割河东,大费也;免于国患,大利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池而问焉?”王召公子池而问焉,对曰:“讲亦悔,不讲亦悔。”王曰:“何也?”对曰:“王割河东而讲,三国虽去,王必曰:‘惜矣!三国且去,吾特以三城从之。’此讲之悔也。王不讲,三国入函谷,咸阳必危,王又曰:‘惜矣!吾爱三城而不讲。’此又不讲之悔也。”王曰:“钧吾悔也,宁亡三城而悔,无危咸阳而悔也。寡人决讲矣。”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之兵乃退。2

白起横空出世,削遍六国无敌手

古语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白起就是这句话所说的人。如果说秦昭王即位之后、白起出现之前,秦国还只是小打小闹,那么白起出现之后,秦国对东方各国的动作就是大手笔了,其攻击力度之强、成效之显著绝对是战国之首,也就弱弱的燕国幸免了秦国的的打击。当时,强大的楚国、赵国、齐国在秦国这样的攻势之下,其实力和威风荡然无存。

秦昭襄王超长待机 超长待机的秦昭王(3)

被白起按着打的韩国。白起的起家之战就是攻打韩国,此后也一直按着韩国抽打。秦昭王十三年,白起率军攻打韩国的新城,并在第二年在伊阙斩首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5座城池;三十四年,白起率军攻打韩国的陉城,攻占5座城池,斩首5万人;四十五年,白起率军攻占韩国的野王城,逼得韩国的上党投降赵国,引发了秦、赵长平之战。韩国在秦国的打击下,最后一点骨血也没了,生死存亡全在秦国的一念之间。

被烧祖陵的楚国。和楚国后来遭受的耻辱相比,楚怀王客死秦国都不算什么了。楚国作为当时国土面积最大的诸侯国,在挨打方面是非常有韧性的,秦军的主要作战将领是司马错、白起和蜀守若。司马错在秦昭王二十七年从蜀地大迂回,攻占楚国的黔中郡。白起曾三次攻打楚国,尤其在最后一次也就是秦昭王二十九年,白起率军攻占楚国国都郢,火烧楚国历代先王的陵墓,逼得楚襄王出逃,之后迁都到陈,这点比当年伍子胥鞭尸要狠多了。一年后,蜀守若在攻占楚国的巫郡江南,建立黔中郡。曾经强大无比的楚国,只剩一个空架子,也走上了穷途末路。

差点亡国的齐国。秦国对齐国的打击更多的是推波助澜,而齐国则是把自己玩坏的。想当初齐湣王派人与魏、韩、赵和宋一同打进函谷关,何等的意气风发,曾一度自立为帝,与秦昭王并为东西二帝。然后,齐湣王四面出击、与邻为敌,最后一举灭亡宋国,却也引爆了各国对他的不满。于是,燕国以乐毅为统帅,率领燕、赵、韩、魏和秦五国联军大败齐军,齐湣王被楚国将领淖齿抽筋勒死,齐国也只剩两座城池,差点亡国,幸得田单才能复国成功,自此置身于其他诸侯战争之外,直到灭亡。

差点亡国的赵国。自从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以来,赵军的实力大增。赵国在长平之战前多次与秦军交战,虽然败多胜少,但也没有伤筋动骨。然而,赵国在长平之战一次就输得底朝天,赵军45万精壮男子被秦军坑杀,赵国国都邯郸随后被秦军围困。幸好秦相范雎被苏代勾起嫉妒之心,导致秦国将相失和,错失攻占邯郸的时机,再加上魏军和楚军救援及时,赵国方才保得一命。到秦昭王五十一年,赵军又被斩首9万。赵国的战败意味着,赵国从当时唯一能与秦国较量的军事强国之位跌落,东方再也没有一个诸侯能单独对抗秦国了,自此以后秦国有足够的理由将东方各国看成自己的诸侯。

秦昭襄王超长待机 超长待机的秦昭王(4)

持续挨打的魏国。从秦孝公开始,魏国就是秦国持续打击的目标,根本没有机会休养生息。秦昭王十四年开始,秦军就开始攻打魏国,白起斩首韩、魏联军24万;二十一年,秦军攻占魏国的旧都安邑,让魏国成为楚国丢掉国都的前辈;三十三年,客卿胡阳率秦军在华阳斩首魏军15万,这应是魏国最后大一点的资本;之后还有两次被秦军攻打,而最后一次被打的原因是朝见秦国时最后一个到,战事不大,但侮辱性极强,可见魏国当时已经彻底被秦国打残了。

西周灭亡,九鼎入秦。西周则是自寻死路,看到诸侯合纵的声势浩大,便主动投奔过去,不曾想这次合纵纯属是乌合之众。秦国看到西周不老实,就派将军摎(jiū)去征讨,结果西周君主动投降,还将国内的户口、城池统统献出来了,最后连被楚庄王和秦武王心心念念的九鼎宝器也成为秦国的囊中物。西周的灭亡是秦国强大的标志,因为秦国有实力同所有诸侯国进行对抗,可以不用顾忌其他诸侯国的感受了。

结 语

长平之战后,秦国虽然已经凌驾于六国之上。秦昭王死时,韩王穿着孝服前来祭吊,其他诸侯国派将相来为他料理丧事,各诸侯国在秦国面前就像臣属一样。但秦昭王晚年犯下的错误导致各诸侯国有了喘息之机,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秦国的实力。秦归王最大的错误是决策失误,听从范雎的建议,下令白起撤军,错失了攻下邯郸的良机;之后,错上加错,在第二次邯郸之战时又将白起逼死,导致军中没有独挡一面的大将,秦军不仅战败,还在战场上投降了。

秦昭襄王超长待机 超长待机的秦昭王(5)

如果赵武灵王地下有知,不知是否后悔当初想从秦国王位继承中渔利的作法,没想到为秦国选择了一位如此雄才大略又长寿的国君。在秦昭王的手中,秦国将当时最有实力的齐国、赵国和楚国拉下马,将曾经强大的对手变成自己的臣属。如果当初秦昭王没有决策失误,咬着牙打下邯郸,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就会提前二十年开始了,这也是秦昭王的美中不足吧。不管怎么说,秦昭王已经牢固地确立了秦国独强的局面,让秦始皇统一天下更容易了。

注释:

1,源自《史记·秦本纪》

2,源自《战国策·秦策四·三国攻秦入函谷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