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乐活厦门的街头巷尾
总是在不经意间
就能发现身边“非遗”的身影
文艺气息无处不在
在传承中绚丽绽放
在厦门
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176项
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15项
了不起!自豪感顿时油然而生
今天A萌君就带你走近厦门非遗
感受本土非遗魅力
过一种别样的文艺生活
赏非遗技艺
01
漆线雕
漆线雕工艺在厦门流传300余年
被学界称为“艺苑奇葩,中国一绝”
蔡氏漆线雕更被列入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命名为“厦门漆线雕”
漆线雕是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
受宋元时期的线雕工艺启发而产生
形成于明末清初
至清晚时期逐渐成熟
图丨厦门文化馆厦门美术馆
南方盛产樟木是雕像的首选材料
厦门同安特有的“白土”
是粉底打磨的最佳原料
此地又广出桐油、盛产青砖
都是漆线雕的上好材料
这便是历史与地理条件的使然
图|蔡氏漆线雕
漆线雕是闽南人引以为豪的传统工艺
而个中翘楚的蔡氏漆线雕
更是这门工艺里的“泰山北斗”
漆线立体堆叠的手法
加上贴金、配彩
达到“错彩镂金,雕绘满眼”的效果
图|陈伟凯
如今厦门漆线雕呈现人才辈出
90后工艺师也相继成长起来
漆线雕逐步从濒危的手工技艺
蜕变为了世人瞩目的国礼
成了家喻户晓的闽南地方文化代表
02
珠绣
鼓浪屿位于厦门的西南隅
岛上四季如春,无车马喧嚣
建有千余幢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
同时保留着热爱音乐的传统
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钢琴之岛”
2017年“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项目
徜徉在鼓浪屿的街巷中
隐藏着岁月烟云的建筑们
带给市民游客许多惊喜
位于鼓浪屿龙头路45号的
厦门珠绣工作室
宝贵的“纫针缕练,
络金缀珠”的厦门珠绣技艺
在鼓浪屿申遗过程中
珠绣技艺也作为鼓浪屿的文化
参与了申遗过程
图|厦门珠绣代表性传承人谢丽瑜
珠绣技艺起源于唐朝
鼎盛于明清时期
作为厦门曾经的“金名片”
曾得到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
百花奖的银奖、优秀奖
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色彩缤纷的玻璃珠熠熠生辉
呈现出华丽动人的光影效果
运用凸绣、平绣、串绣
粒绣、乱针绣、竖针绣
叠片绣等传统工艺手法
经光线折射有浮雕效果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
南洋和厦门大部分新嫁娘
都要准备一双珠绣鞋作为嫁妆
当时人们对珠绣制品之喜爱
与珠绣之风靡
说是“潮流单品”也不为过
如今的珠绣通过形式创新
从包袋、服饰到挂图
图案也从传统的花鸟
转向设计更贴近现代人的
审美需求的纹样和配色
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不仅仅是作为点缀
而是能被年轻的一代所接纳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
接触珠绣、了解珠绣、爱上珠绣
选择成为传承珠绣老手艺的新匠人
若想近距离感受珠绣的魅力
就到鼓浪屿的厦门珠绣工作室
参加珠绣DIY体验课
与传承人一起
将珠绣玩出更多新花样
03
影雕
当顽石被能工巧匠赋予了新的活力
是怎样一种奇妙的碰撞呢?
在厦门就有这样一座石头公园
让你聆听石头的“歌唱”
惠和石文化园
以我国南派石雕技艺文化和
惠安女民俗文化为主题
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福建省非遗保护示范基地
在这里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欣赏和体验
国家级非遗——惠和影雕
影雕从清代传承至今
雕刻形象逼真犹如摄影
在水磨抛光的黑胆石上
用粗细不同的各种微型钢钎
靠着铅点的大小、深浅、粗细
疏密和虚实的有机结合
雕刻、上色、精修
且克服了像片图画年久
会发黄褪色的缺点
可永久保存
在影雕馆现场可以近距离
观看惠安女展示影雕雕刻
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自上手体验
钢錾的声声敲击下
专属影雕手作逐渐成形
品味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
感受“石上绣花”的独特魅力
探非遗民俗
送王船
2020年12月17日20:40
是个被载入史册的时刻
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
“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
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送王船”又称“烧王船”
烟花焰火照亮黑夜
鞭炮锣鼓响彻村庄
男女老幼全体出动
堪称一场“海洋文化的狂欢节”
许多看过“送王船”民俗活动的
市民游客都大受震撼
“送王船”是闽南古老的民俗活动
已有600年的历史
民俗专家卢志明介绍
“送王船”习俗中
每个村落供奉的“王爷”不同
王爷代表代替皇帝
巡游四方、赏善罚恶
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王船化吉”是活动中最高潮的环节
王船燃起熊熊大火
朝着大海的方向化为灰烬
寄托了各个村落
祛邪、避灾、祈福、平安等美好愿望
表达了人们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
想深入了解人与海的约定
那就走进沙坡尾58号厦港龙珠殿
这里有国家级非遗“观赏王(官)船”
该船长10.58米
且完全按照真实的福船建造
船身还绘有代表
吉祥如意、合境平安的彩绘图案
活力非凡的“送王船”文化
鼓舞着一代代闽南人走向大海
支撑着人们联系海洋千年不辍的历史
赏非遗戏剧
高甲戏
“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塑造了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将
从这样的一部作品中
诞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
图|闽南戏曲艺术中心
明末清初闽南沿海农、渔村庄
每逢迎神、节庆之时
孩童装扮梁山好汉随队伍游行
或就地表演宋江的故事
配以民间曲调和锣鼓
由儿童表演宋江故事的戏班
时称“宋江仔”
由成年人扮演的戏班称为“宋江戏”
图|闽南戏曲艺术中心
高甲戏的剧目分为
大气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
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
拥有六百多种传统剧目
演员演唱时用本嗓
行腔雄浑高昂
也不乏清婉细腻的音韵
图|苏华琦
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文乐和武乐两种
文乐以唢呐为主
辅以品箫、洞箫、二弦、三弦、琵琶等
武乐包括百鼓、大小鼓、大小锣
大小钹、响盏、小叫等
显示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图|金莲陞高甲剧团
2006年,高甲戏被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早在高甲戏入选名录前
厦门就拥有了专业的高甲剧团
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
金莲陞深耕剧种薪火传承
致力弘扬传统文化
由金莲陞花一年时间精心编创的
新编历史剧《陈化成》
2月在闽南戏曲中心进行了首演
收到了戏迷朋友们热烈的反响
让我们一起期待
未来更精彩的作品
非遗不“遗”,瑰宝相传
2023年来厦门乐活游
过一种文艺的生活
还有更多的匠心技艺
更多精彩非遗在等待着我们探索
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来源:蔡氏漆线雕、闽南戏曲中心、厦门正人珠绣技艺传习所等
编辑:卓奕奕
责任编辑:陈芹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