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威尼斯的先民

威尼斯的历史通常要从公元前10-8世纪算起,罗马建国被认为是在公元前753年,而那时的罗马人还不能顾及到遥远的威尼斯,这里只是一些原住的渔民,分布在威尼斯潟湖内的一些沼泽环绕的岛屿上。

关于古威尼斯的原住民威尼托人,也没有准确的说法,只能推测与伊利里亚人或凯尔特人有关。人类从事的活动主要是捕鱼、制盐和海运。其实他们是什么人都不重要,罗马人到来后就都被同化了。当时的人们除了渔民,大多住在陆地上,并不住在潟湖区域。就连附近的维罗纳的名字也有居住的地方之意。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1)

威尼斯位置

公元前4世纪,威尼托人与希腊人既有贸易往来,也有过战争。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僭主狄奥尼索斯一世就与威尼蒂做过马匹的交易,斯巴达人也曾攻打过威尼托。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共和时代)的势力逐渐到了威尼托地区,罗马人并没有用武力征服威尼托人,而是与他们结盟共同对抗(阿尔卑斯)山北的高卢人。布匿战争期间,威尼托人就与罗马人联手对抗汉尼拔的迦太基军。历史学家李维曾记载,著名的坎尼会战中,就有威尼蒂人的参与。

公元前2世纪,威尼托人已经逐渐接受了罗马人的拉丁语言,以及罗马的城市建筑风格。公元前一世纪中,威尼托地区(陆地上)的一些城市成为了罗马的殖民城市(如维罗纳、帕多瓦、维琴察、埃斯特、特雷维索等),并获得了罗马公民权,实则被罗马完全同化。著名的罗马史学家李维就是出生于威尼托的帕多瓦(公元前59年)。当时的潟湖一带也还只是罗马贵族们的度假地。

二、“奥古斯都”的崩溃和蛮族的兴起

大致在2世纪,一些日耳曼蛮族部落开始骚扰威尼托地区(从166-168年开始,夸迪人(Quadi)和马可曼尼人破坏了这个区域的主中心──Oderzo),当时陆地上的人们(主要也是贵族和富人为主)就开始逃亡潟湖上的小岛避难。而到了公元四五世纪时,蛮族入侵的加剧和频发的战乱使得意大利地区满目疮痍,大批的难民也开始向威尼托的潟湖上的小岛避难。

意大利在西部帝国短暂的统治下,在外部先后遭受了西哥特王阿拉里克、匈王阿提拉等等在罗马人看来是野蛮民族的洗劫。至五世纪中叶,斯基尔人出身的日耳曼军阀奥多亚克废黜了奥古斯都·罗慕路斯。奥多亚克不久又被得到了东罗马皇帝芝诺认可的东哥特王狄奥多里克的刺杀。由此东哥特王以皇帝委任的意大利总督统治着意大利。在狄奥多里克统治时期。意大利的经济民生逐渐恢复。而当东部帝国的查士丁尼先后派遣贝利萨留和纳尔西斯两度消灭了东哥特王国后,意大利重归帝国的统治下。然而随着查士丁尼瘟疫、波斯战争和伦巴第人入侵的先后打响使得刚刚收复的意大利地区再度变得残破不堪。公元568年,趁着罗马与东哥特的混战,日耳曼之伦巴第人在首领阿尔博因率领下,大举入侵意大利北部,由此造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陆地居民逃往潟湖地区避难。

由于森林里出来的野蛮的伦巴第人不懂用船,所以逃到潟湖的人相对比较安全。而罗马在意大利的势力范围也缩小到只有威尼斯潟湖、拉文纳总督区(包括教宗治下的罗马城)、撒丁岛、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等少数地区大部分地区则被伦巴第人蚕食殆尽。罗马帝国在意大利中部与北部的统治在751年被伦巴第国王艾斯杜尔夫(Aistulf)所结束,在这段时期,罗马的总督的所在地是马拉莫科(Malamocco)。统治地区横跨了潟湖中的许多岛屿很可能增加了与罗马帝国境内伦巴第人的联系 。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东罗马帝国随即对伦巴第人采取了重金收买贵族并且联合法兰克人共同征剿。由于潟湖地区的还隶属于罗马,当然他们自己也自认为是罗马人,从此就留在潟湖区域,并慢慢地将渔村和度假地建成了日后在欧洲举足轻重的威尼斯共和国。虽然孤立,但又相对自由,679年,逃到威尼斯潟湖地区的人们,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了第一位自己的总督保罗.吕齐奥.阿纳法斯托(Paolo Lucio Anafesto),其实有点类似于罗马共和国的护民官。当然还要再报给君士坦丁堡皇帝批准。所以679年也被认为是威尼斯共和国的元年。在帕底西巴扎公爵的统治期间(811年-827年),总督所在地从马拉莫科迁移到高度防御的里奥多岛,也就是现在威尼斯的所在地。圣匝加修道院、最初的总督府与圣马可教堂在这里陆续被建造完成。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2)

伦巴第人

当罗马的拉文纳总督区被消灭后。八世纪,法兰克加洛林王朝的丕平和查理曼父子消灭了伦巴第王国。教宗国也在东部帝国若即若离的态度下最终投效了法兰克人。失去了拉文纳总督区的控制使得威尼斯直接向东部皇帝效忠。而在法兰克人强大的力量下,从属于罗马帝国的威尼斯岌岌可危,但因为法兰克舰队不善水战而最终被罗马-威尼斯海军击败。威尼斯也得以免遭毁灭。根据803年的《尼斯弗利条约》(Pax Nicephori),法兰克和罗马皇帝承认了威尼斯实际上的独立,但也承认了罗马名义上的宗主权。在帕契帕索(Participazio)家族统治期间,威尼斯城发展为当代的规模。第一位帕契帕索家族的总督阿格尼罗(Agnello 811-827在位)出生在赫拉克利亚,但很早就移居威尼斯,他通过修建桥梁,运河,防波堤,防御工事和石造建筑将威尼斯向海洋扩展。现代的海上威尼斯就诞生于此时。阿格尼罗的继任者是其子查士丁尼·帕提西帕奇奥(Giustiniano 827-829在位),后者从亚历山大里亚偷来了圣马可的遗物,带回威尼斯,立其为共和国的守护圣徒。在帕契帕索家族的继任者,彼得罗·特里布诺(Pietro Tradonico)统治期间(888-912),威尼斯开始建立武装力量,这支力量最终将影响多次十字军东征,并雄霸亚得里亚海数百年之久。彼得罗·特拉多尼科(Tradonico)击败了斯拉夫和阿拉伯海盗,保证了海上安全。他统治长久(837-864),国运昌盛,但他的继任者仍然是帕契帕索家族成员。841年左右,威尼斯共和国派出一支60艘大帆船(每船载有200人)组成的舰队帮助罗马帝国从克罗托驱逐阿拉伯人,但失败了。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3)

6世纪晚期的意大利(橙色 罗马 蓝色 伦巴第人)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4)

840年的威尼斯共和国

三、商业的复兴和威尼斯的崛起

不久,随着人口增长和局势稳定,商业重新在欧洲复兴,威尼斯自从它在不毛的滨海沙岛上建立起来的最初日子起,就有了不少的商业需要。为了谋生, 它的最初的居民不得不以鱼和食盐来向大陆的邻居交换他们无法从别处获得的谷物、酒和肉类,但是,当商业使威尼斯日益富裕,人口日益增加,需要日益扩大,营业日益增强时,这种原始的交换就必然逐渐发展。到了9世纪末期,威尼斯的商业关系已经扩展到沿海与内地许多地带。例如帕维亚、特雷维佐、拉文纳、安科纳等城市。位于亚德里亚海顶端的战略性地位让威尼斯的海军与商业力量几乎是牢不可破。这座城市变成西欧与其他地区(尤其是罗马帝国与伊斯兰国家)之间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在中世纪盛期,威尼斯通过控制欧洲和黎凡特之间的贸易而变得极其富裕,并开始扩展到亚得里亚海及其他地区。在9-10世纪,威尼斯的主要商业活动是同君士坦丁堡进行的。它向君士坦丁堡提供来自意大利的粮食和葡萄酒,来自达尔马提亚的木材和奴隶以及自身的卤湖食盐。作为交换,它从 君士坦丁堡那里取得丝绸和香料,威尼斯在公元1082年从罗马帝国获得了商业特权(免交商品税),作为回报,它帮助罗马帝国加强了海军的防御力量。1084 年,总督多梅尼科·塞尔沃 (Domenico Selvo) 亲自率领一支舰队对抗帝国的敌人诺曼人,但他被击败并损失了九艘大帆船,这是威尼斯舰队中最大、装备最齐全的船只。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5)

1000年的威尼斯共和国(棕色部分)

随着十字军浪潮的打响,意大利的商业城邦们很快便嗅到了商机,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中(1099),威尼斯趁机在这些新生的十字军国家的领土如推罗、西顿、卡法等地设立了商业据点。威尼斯几乎从一开始就参与了十字军东征。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后,200 艘威尼斯船只协助占领了叙利亚的沿海城市。1110 年总督奥尔德拉佛·法利埃罗(Ordelafo Faliero) 亲自指挥一支由 100 艘船组成的威尼斯舰队,协助耶路撒冷的鲍德温一世和挪威尼斯王西格德一世马格努松攻占西顿市(今黎巴嫩)。1123 年,他们通过条约获得了耶路撒冷王国的虚拟自治权。而即便在12世纪,埃及苏丹萨拉丁的军队先后攻破了这些地方,穆斯林也并没有动摇意大利城市在黎凡特所取得的权力。因为意大利人的贸易,不但对穆斯林无害,反而是有利可图的。通过这些贸易,由中国和印度商队带到叙利亚的香料,可以由意大利的船只继续运往西方。保持这样的商路,也是再好不过的事。

在 12 世纪,还在罗马帝国获得了广泛的贸易特权,他们的船只经常为帝国提供海军。为了应对盘踞在南意大利,经常与帝国作对的诺曼人,罗马帝国也需要威尼斯的支持,罗马许多统治者都采取拉拢的手段,“以夷制夷”,早在10 世纪末期,罗马皇帝巴西尔二世(962-1025在位)进攻保加利亚王国时,威尼斯海军支援罗马帝国获得胜利,自此获得了免税等贸易特权,双方结为军事同盟,由于诺曼人在南意大利和亚得里亚海的扩张也严重影响了威尼斯商人的利益,在对抗诺曼人的战争中,两国又开始重新合作。1082 年,罗马皇帝阿莱克修斯(1081-1181在位期间)颁布黄金诏书,豁免威尼斯商人在帝国全境的贸易税和关税,允许他们自由出入除黑海、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岛之外所有的帝国港口,他们有权在君士坦丁堡及金角湾另一侧的伽拉塔(Galata)建造房产和码头,这些特权成为在帝国建立商业主导地位的基础。此外,威尼斯主教获封为“最尊贵者”(Hypertimos),每年将获得 20 磅金币,作为对教会做出贡献的奖励。作为交换条件,向阿莱克修斯宣誓效忠,自称为皇帝忠诚的臣民。在与诺曼人的战争中,发挥海军优势,对诺曼人持续进行海上打击和封锁,使诺曼舰队始终处于受钳制的被动局面中。有效支援了帝国作战。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6)

罗马皇帝 阿莱克修斯

在阿莱克修斯之子约翰二世在位期间(1118-1143在位),威尼斯与罗马帝国关系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要求修改阿莱克修斯一世时期的商业合约被拒绝,到为此而爆发战争,罗马军因海军不足,最终战败,以签订了 1126 年商业合约而告终。扩大在罗马帝国的商业特权最终实现了,不过他们也必须在战时为罗马帝国提供海军力量的支持。约翰二世出于为东方战线提供稳定的西方的目的,对的要求采取拖延的办法,对的海上骚扰也采取宽容的做法,以便于能够在东方战线稳定后,集中力量解决问题,双方暂时相安无事,但的商业特权在科穆宁时代逐渐扩大,最终酿成灾难性的后果。1182 年,君士坦丁堡爆发了一场针对拉丁人,尤其是的恶性反西方骚乱。帝国中的许多人嫉妒威尼斯的权力和影响,导致威尼斯与罗马帝国的关系迅速恶化。1183年,在罗马和匈牙利支持下,原先隶属于威尼斯的扎拉城(克罗地亚语:Zadar)成功反抗的统治。然后这座城市将自己置于罗马教皇和匈牙利国王埃默里克的双重保护之下。达尔马提亚人于 1199 年通过条约与匈牙利分离,他们将马其顿的一部分付给匈牙利。1201年,扎拉市承认埃默里克为霸主。此后,罗马商人成为威尼斯商人的最大竞争对手。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7)

圣马可广场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8)

圣马可之马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9)

威尼斯城

四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随着耶路撒冷沦陷于穆斯林。1198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再次号召发动十字军东征,法兰西王国香槟伯爵提奥波德三世和佛兰德斯伯爵鲍德温率领。拼凑大军3万多人。目的本是要通过进攻穆斯林阿尤布王朝的埃及,作日后行动的基地,来解救被穆斯林控制的耶路撒冷。十字军主要由法国和北意大利城邦组成,主力是法军,由负责运输及后勤。1201年,双方签订合同,倾尽全力帮助,但也向十字军开出巨额账单。分期付款。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10)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此时的威尼斯总督和执政官是恩里科·丹多洛,出身名门,是个厚颜无耻,老奸巨猾,老而不死,老汉推车,老物可憎的老贼,这时已经90岁了。恩里科·丹多洛居心不良,虽然支持十字军,但是有自己的算盘,想借十字军的手除掉在地中海东岸的威尼斯的商业竞争对手,特别是罗马商人。完全可以说是居心叵测。心怀鬼胎。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11)

皓首匹夫 苍髯老贼老贼恩里科·丹多洛(呕)

狮子大开口,十字军一路又因各种缘故拖拖拉拉,许多十字军逃散,同年,香槟伯爵提奥波德三世去世。意大利的蒙非拉特侯爵博尼法斯继位,继续领导十字军,此时,十字军只剩一万余人,然而已经准备了3万多人的船只和物资,拒绝打折,坚持按照3万多人收费,否则便不起航。如果不出发,已付的钱一个大子儿也不退,十字军哪里还有这么多钱?厚颜无耻的丹多洛提议,可以通过恐吓甚至洗劫亚得里亚海沿岸与威尼斯作对的港口及城市,来偿还债务。十字军无奈答应,任由摆布。这次十字军一开始,就完全被操纵。

1202年,十字军出发,在的操纵下,十字军不去耶路撒冷,反而驶向巴尔干,向同样信奉基督教的巴尔干各国和罗马帝国操起屠刀。11月,十字军抵达匈牙利的扎拉港,该港曾一度隶属威尼斯,后来又独立出去,十字军在的操纵下, 登陆并攻打扎拉港,扎拉的居民透过在城墙和窗户上悬挂十字旗的方式来提醒他们也是天主教徒的事实,但这仍然无法阻止这座城市在11月24日被毁灭的结局。札拉遭到了大规模的劫掠,十字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十字军和对所得赃物进行了分赃。十字军对基督徒操起屠刀,充分暴露了十字军的虚伪与无耻。消息传来,教皇英诺森三世大怒,开除所有参加十字军的特别是的教籍,然而,厚颜无耻的向十字军隐瞒消息,继续前进。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12)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路线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13)

十字军洗劫扎拉

罗马方面,1185年,安格洛斯家族的伊萨克二世自立为罗马皇帝. 1195年伊萨克二世正准备进攻复国的保加利亚时,被他的的哥哥阿历克塞发动叛乱夺走了皇位。阿历克塞成为皇帝(阿历克塞三世),并将伊萨克二世弄瞎。伊萨克二世的儿子阿历克赛流亡国外,1201年,阿历克赛前往游说,这时,正好碰到十字军,阿历克赛极力劝说十字军改变进攻方向,帮助伊萨克二世复位。恩里科·丹多洛觉得有利可图,当即下令十字军改道,不去耶路撒冷,转而去君士坦丁堡。1203年4月,十字军出发,目标直指君士坦丁堡,7月,抵达君士坦丁堡城下。

君士坦丁堡之战 1203 重点 必考

兵力对比

罗马 15000-30000

十字军 10000 10000

罗马人做梦也没想到,十字军会以自己为目标,疏于防范,兵力空虚,因此,还未开战,就处于劣势。但是,面对高大的君士坦丁堡城墙,十字军也一筹莫展。老奸巨猾的丹多洛建议,以罗马兵力相对较弱的加拉太塔作为突破口。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14)

七月十一日,威尼斯登陆舰横越博斯普鲁斯海峡,往加拉太半岛方向开去,在汹涌的水流中冲上了滩头,打开挡板放出法兰克骑士。法兰克骑士发动冲锋。罗马军,没有想到十字军从这里杀来,被杀的措手不及,来不及结成阵形就丢盔卸甲地逃往加拉太南部,控制金角湾铁锁的「加拉太塔」要塞里。十字军乘机包围加拉太塔。加紧攻打,罗马军寡不敌众,准备突围,就在打开塔门突围之机,十字军乘机反攻,抢入塔门,罗马军溃败,十字军全歼罗马守军,控制加拉太塔,打开拦海铁链,放威尼斯舰队进入金角湾。这时,十字军已从海陆两面包围君士坦丁堡,战局对罗马军队极为不利。

十字军决心兵分两路,威尼斯一路从加拉太塔方向,一路从西边狄奥多西城墙方向发起进攻。

孟菲拉特侯爵提案,由他率领一半的部队登陆金角湾深处的布拉赫内区,协同威尼斯舰队里外挟击一小段狄奥多西斯墙,而这个战略很快就获得了一致通过。

於是威尼斯舰队趁夜输送了孟菲拉特侯爵率领的三千五百名十字军将士,登陆金角湾内侧,并将攻城武器与扎营设备一并登陆,当罗马人发现时,法军早已在君士坦丁堡的北侧城墙外结成坚强营寨,虽尝试派兵加以驱逐,但却屡屡被十字军打退。同时,丹多洛总督正在积极筹备攻城作战,威尼斯水手拆除了桨帆船上易於著火的帆布、索具,在甲板上洒上一层厚灰,於船壳外包裹了浸湿的毛皮与石棉,好用来防范著名的希腊火攻击。经过一周的准备,七月十七日时,威尼斯舰队与十字军同时发动了总攻击。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15)

十字军围攻君士坦丁堡

法兰克人操作著威尼斯舰队上拆下来的攻城武器,不停轰击狄奥多西城墙;同时威尼斯的平底登陆舰则披著铁甲裹著防火垫,冒著猛烈箭雨和希腊火攻击,装载陆战队员横越金角湾,准备强行登陆君士坦丁堡。

由於威尼斯登陆舰事前有作好防火对策,所以罗马希腊火的攻击成效有限;等到接近海岸城墙时,威尼斯登陆舰架起大约12公尺高的云梯,让士兵冲上海岸城墙展开肉搏战,在战况最佳时,威尼斯海军攻陷了25座海岸城塔,并在城区内杀烧掳掠,纵火焚烧市街,但是罗马皇帝以勇猛著名的瓦兰吉卫队出击之后,被杀的丢盔卸甲逃回船上,坐镇旗舰的丹多洛总督听闻消息,震怒地带领舰队高官组成督战队登陆,好不容易才阻止了崩溃进一步扩大。

然而,由于法兰克骑士近乎鲁莽的勇猛,他们不可思议地正面攀上了狄奥多西城墙,这迫使罗马军把主力的瓦兰吉卫队调回北方战线。罗马皇帝阿历克赛三世亲率七千五百人前往迎击,但却被法兰克骑士的冲锋打退,罗马军民士气大跌,十字军攻上城墙。7月18日,阿历克赛三世见大势已去,乘船从海上逃走。后来辗转流亡各地,甚至勾结突厥人,妄图复辟,1211年, 被女婿狄奥多尔击败并软禁在修道院,同年病死。次日城破。十字军扶植伊萨克二世和他的儿子阿历克赛四世做了个傀儡皇帝。城破之时,阿历克赛三世的女婿狄奥多尔一世流亡尼西亚,建立尼西亚帝国(也称尼西亚流亡政府)(1204-1261),在君士坦丁堡沦陷前后,科穆宁家族的阿历克赛 科穆宁(安德罗尼卡一世的孙子)和米海尔 科穆宁 杜卡斯分别在特拉比松(位于小亚细亚东北部)和伊庇鲁斯称帝,建立所谓“特拉比松帝国”和伊庇鲁斯君主国(后去帝号,称伊庇鲁斯专制国).罗马帝国四分五裂。

至于十字军,在1204-1206年,乘机席卷几乎整个希腊,罗马帝国的半壁江山都被十字军占领。但是,很快,十字军与其扶植的傀儡皇帝伊萨克二世和阿历克赛四世很快反目成仇,因拿不出军费犒赏十字军,十字军越来越不把两父子放在眼里,态度越来越差,不满的十字军在城内肆意打砸抢劫,与当地百姓不断爆发冲突。十字军在阿历克赛四世的要求下撤往城外,1204年一月27日。这天,罗马的强硬派领袖阿历克赛三世的另一个女婿,慕特索夫洛派出七艘火船袭击君士坦丁堡码头,趁著与法兰克人忙於救火之际,发动政变软禁皇帝阿列克塞四世与其父伊萨克二世;十字军方面搞清楚状况之后,谴责慕特索夫洛的作法,要求释放阿列克塞四世,结果反倒使得慕特索夫洛弑杀皇帝父子,自立为帝。称阿历克赛五世。城外十字军见状,再次攻城,城内内应打开城门,放十字军进城,十字军再次进程,撕毁“亲善”的假面具。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城内燃起大火,繁华的君士坦丁堡成为人间地狱。阿历克赛五世逃走,最终被十字军抓获,处死。君士坦丁堡经此浩劫,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十字军和在随后的三天内彻底洗劫了这座城市,夺取了价值高达90万银马克的战利品。圣索菲亚大教堂被洗劫一空,皇家图书馆被纵火烧毁。即使是非常厌恶罗马人与希腊正教、积极拥护拉丁帝国建立的维拉哈都因,也对这种史上空前的骇人暴行感到震撼,他提到「造成的损失就连最精於算数的,都无法准确估计」。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16)

十字军洗劫君士坦丁堡

十字军对罗马人彻底失望,拥立佛兰德斯伯爵鲍德温为“罗马皇帝”,建立所谓拉丁帝国(1204-1261),又在希腊建立两个附属拉丁帝国的十字军国家雅典公国和亚该亚侯国(这两国15世纪相继被奥斯曼人灭亡)。两年后,鲍德温在与保加利亚的战争中战败被俘,死于狱中。十字军又拥立他的弟弟亨利为“罗马皇帝”,此后,所谓“拉丁帝国”的罗马皇帝又换了好几个,一个不如一个。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17)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的原罗马帝国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18)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的原罗马帝国

威尼斯这场浩劫中无疑成为了最大的胜利者,根据协议,其获得了八分之三的罗马帝国,并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建立了纳克索斯公国除去罗马外,威尼斯先后将耶路撒冷—塞浦路斯王国兼并、又先后将士麦那和罗德岛交付医院骑士团,此时的威尼斯不可谓不强大。在此后的十字军东征中,无疑的,意大利舰队继续积极地与十字军合作,直到1270年圣路易兵败突尼斯才终止。如果没有威尼斯、比萨、热那亚的支持,十字军徒劳无益的冒险是无法维系长久的。即便意大利的船只只不过是给军队运送给养,但十字军的庞大需求,使得意大利的航运业恢复到了难以置信的生命与活力。这也使得威尼斯商人在战争期间突然暴富。俨然成为欧洲的商业中心。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19)

圣马可飞狮

四 威尼斯的政权架构与军队

威尼斯的行政架构与古罗马共和的系统相似,是由一位被选出来的行政官(威尼斯总督)、一个类似参议院,由贵族组成的机构“大议事会”“元老院”及许多拥有部分政治权力的公民所构成的,总督一职最早在726年设立,以代替先前的护民官。最早的总督是罗马帝国的代表,同时也是是教会和军事领袖。后来则由自己推举。其威尼斯语名称“Doxe”来自拉丁语“Dux”,是“领导人”之意,与一般意义上的“总督”或“公爵”不同。威尼斯逐渐向寡头政体的方向发展后,总督的一些关键职能逐渐被其他官员和威尼斯议会代替,而总督成为了一个代表性职位,在15世纪前公民拥有权利去同意或拒绝每位新选出来的总督。在早期,总督的职权并未被特别限定,多由几个大家族的成员担任。早期几位总督在位时让自己的儿子担任公职,导致这一职位倾向于世袭君主制。后来共和国规定总督不得提名自己的继任者。1172年后,总督的选举权被交给威尼斯大议会选出的一个四十人委员会。1268年选举上做了新规定,以尽可能减少个别家族在选举中的影响。大议会抽签选出九人,这九人通过多个复杂的抽签和选举步骤选出真正具有投票权的四十一人,其中每一步都要求多达四分之三,至少过半的最低支持率才可通过。总督是最高行政官,理论上是终身制。然而,实际上,许多总督在被认为遭受政治失败后,受到来自贵族组成的寡头政治的压力,而被迫放弃职位,退隐到修道院中来隐居,也有总督被贵族或议会流放、处决的例子。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20)

威尼斯总督府

威尼斯大议事会在权力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人事任免权是其最重要的权力。我们不难想见,一个不加制度约束的贵族议会必然会充斥着门阀竞争和权力垄断。然而,尽管威尼斯不乏历史悠久又地位显赫的豪门世族,但却并未沦为某些家族手中的傀儡。大议事会繁琐的选举程序避免了家族势力的直接冲突,并保证了选举结果不为少数家族所左右。其次,对大议事会的人事任免对象年龄、出身、任职经验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如禁止担任教职的贵族。同时担任威尼斯高级官吏,一个家族至多只有一人允许担任十人团成员等等,使一个家族难以在任何机关当中垄断官职。再次,大议事会不具有任何执行权,其本身的庞大规模也令其丧失了成为执行机关的可能性。通过这些规则,,有效地避免了贵族政体向寡头统治倾斜。大议事会是政府体系的基础,却并非核心,它的存在并没有使威尼斯成为一个议会主权国家,权力是以块状的形式分布于贵族内部的。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21)

现代威尼斯

连选连任,因此出现了部分贵族连续多年占有元老院席位的现象。此外,执行委员会的存在大大加强了元老院的执行力。这一制度一方面保障了元老院的决策的稳定性和执行效率,但在另一方面却成为了破坏权力多元局面的隐患。威尼斯外交家孔塔里尼注意到,“共和国的整个行为方式都是元老院的”。然而,威尼斯同样设计了一系列防止元老院权力无限扩张的制度。首先,元老院成员来源相当复杂。除 60 名由大议事会选举产生的“专职”成员之外,其他成员均来自不同政府机关,代表不同权力核心的利益。其次,元老院成员在入职年龄上的要求明显要高于其他机构。除了保证元老院成员拥有足够的从政经验之外,还在于希望藉此避免年轻人对权力的野心。最后,元老院制定的政策和政府人事任均须获大议事会成员的 2/3、3/4 甚至 5/6 的多数票才能通过,如果大议事会认为元老院的提案或提名不当,可以驳回,以示惩戒。位于威尼斯共和国的权力中心的总督、元老院和大议事会这三个机构之间的制衡关系使作为统治阶级的贵族内部的权力无法集中到一处,而是形成了“三权分立”的局面,避免了寡头或君主政制的出现。除了上述三个共和国核心机构之外,威尼斯还设立了四十人法庭、十人团、检察官,各类政府官员、军队司令官和驻外大使等,这些职位的总量超过一千个。

从人口比例上看,威尼斯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梭形社会”,即中产阶级涵盖了社会的大多数人口,极富或极贫人口则是极少数。自建国以来,威尼斯贵族人数一直稳定地保持在总人口量的 5%左右,他们始终是中的极少数;其次是庞大的平民阶层,1450 至 1630 年间的人口统计数据表明,这一部分人口比例高达81% -87%;剩下几乎不到10%的人口由乞丐、奴隶等组成,他们位于社会的底层。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这种中间阶层占人口大多数的结构样式是比较容易达到一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的状态,既保证了贵族阶层“少数人统治”的有效与直接,又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底层“暴民”骚乱的危险,商业是威尼斯共和国发展的命脉,因此,许多威尼斯贵族都拥有商业背景。威尼斯的贵族有三种不同的来源,除来自意大利半岛的传统土地贵族外,另有一部分是通过经商发家致富而获得贵族头衔的商人和在战争中立下战功的军人。对土地贵族来说,由于威尼斯特殊的地理环境———几乎没有可供耕作的土地,建立起像其他欧陆国家那样大规模的庄园是不可想象的,仅有的土地收益只能来源于这些贵族原先的封地。而在意大利本土成长起来的贵族,不可能有这样的条件。因此,威尼斯的贵族群体的特殊性在于,土地的占有并不是获取贵族身份的唯一条件,财富的积累同样能够带来身份上的尊荣。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威尼斯贵族身份极大的流动性。在 1297 年“关闭大议事会”之前的几个世纪里,尽管贵族占总人口的比例基本维持不变,但这一身份却是流动的。很大一部分威尼斯贵族同时也是商人,他们亲自参与商事活动,并以此为荣。且即使共和国于1297 年决定开始限制“新贵”人数,贵族从商的趋势却从未受到过任何遏制。其次是威尼斯的市民阶层。这一阶层中又包含了占人口总数 5% -8%的“原住市民”和其他从事贸易、手工业或其他行业的平民。原住市民是指在威尼斯居住满 25 年且不从事手工劳动的市民群体,他们参与共和国的行政管理事务,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此外的其他绝大多数市民均投身于贸易事业或从事与贸易相关的工作,如纺织、造船、码头搬运等。虽然威尼斯没有西欧传统意义上的骑士。但圣马克骑士(Cavalieri di San Marco)是唯一在威尼斯存在过的骑士阶层,没有任何一位公民可以接受外来的命令而没有政府的同意。在独立时期,威尼斯仍然保持共和,政治与军事是完全的分离。但在一些情况下,总督也可以统御军队,例如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的恩里科·丹多洛。就其它意义而言,战争代表商业的附属品。因此,威尼斯早期制造了大量的雇员,来为任何地方服务,后来当统治阶层占有商业时,依靠着这些外来的雇员。从威尼斯共和国的人口分布中我们可以看出,商人占城市人口的大多数,且拥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甚至渗透到统治阶级之中。正是这样的社会结构导致了威尼斯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与商业利益的高度一致,于是政治制度的构建与政策的制定便体现出强烈重商主义色彩。“威尼斯的外交策略具有极高的专业性、实用性和投机性,并完全致力于商业利益的追求。由于追逐商业利益与商人阶层本身的流动性,威尼斯贵族阶级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圈子,尤其是在1297 年之前,参加大议事会的人员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倚靠财富或战功而为大议事会所接纳的“新贵族”。“政府的很多岗位都是向广大市民阶层开放的,市民阶层的子弟都可以在政府开办的人文学院内学习行政管理技能,之后便可以进入政府部门担任各种公职。”那些担任公职的市民负责共和国的公文起草、档案保管、法令传抄等各类行政事务。“大总管”是市民可在政府中担任的最高级职务,担任这一职务的市民被视为“民众的总督”,可享受同贵族一样用政府商船舰队运送货物的特权。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22)

威尼斯总督标志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23)

油画中的威尼斯总督

威尼斯的人民一般是正统天主教的信徒,最初的几位威尼斯总督同时也是教会领袖。中世纪的威尼斯地区没有出现宗教狂热,并且在反宗教改革期间也没有制定处死宗教异端的法律。

这种明显缺乏的热情导致威尼斯经常与教宗发生争执。威尼斯受到一些封锁重大活动的威胁,遭受到两次惩罚。第2次,也是比较有名的一次,发生在1509年的4月27日,由儒略二世下令的康布雷联盟战争。威尼斯大使将仍然存在的政治秘密报告送回当地,这与欧洲法庭的传闻一起为现代历史学家提供了极好的资料。

威尼斯的兵员制度分为三部分,最主要的是forza ordinaria(常规部队),由17~60岁的威尼斯公民组成,带薪服役2~6周。在13世纪末,常规部队被分为12组(duodene),抽签决定哪一组服役,其余的duodene负责提供武器装备。然后是forza sussidiaria(辅助部队),由非本土人员组成。与常规部队相同的是,辅助部队也是义务兵,由自由民组成。不同之处在于辅助部队只需要提供兵源和战备物资,船只由本土提供。最后才是forza straordinaria(雇佣军),通常在紧急情况下临时招募。16世纪末,威尼斯本土及殖民地大约有200万人口,和平时期的常备军近万,而在战时,威尼斯的军队可以扩充数倍,如在1571年的勒班陀海战及后来与土耳其的战争中,威尼斯共拥有37000名士兵和140艘战舰(含数万水手和划桨手),还没有包括留守的城市民兵,16世纪晚期后,威尼斯的武装力量稳定在万人左右,包括7000步兵和2000余骑兵。1581年,海军共有160余艘战舰。由于意大利不是产马地,威尼斯也缺乏传统意义上的骑士阶层,因此,威尼斯军队以公民组成的重装步兵为主力,他们通常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装备锁子甲(后期为板甲),长矛,剑,钉头锤和盾牌。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24)

威尼斯重装步兵

法兰克福河岸财富之城(中世纪的威尼斯共和国)(25)

晚期威尼斯火枪手

(芝兰学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