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故事给人启示(聊斋故事人不懂的道理)(1)

爱奴

(雅鬼多情)

河间(河北地名,今属沧州)徐生,设教(办学堂)于恩(山东恩城,今属德州)。

腊(十二月)初归,[徐生]途遇一叟。

[叟]审视曰:“徐先生撤帐(停办学堂)矣。明岁(明年)授教何所?”

[徐生]答曰:“仍旧。”

叟曰:“敬业,姓施。有舍甥延求明师,适托某至东疃(读tuǎn,村子)聘吕子廉,渠(他)已受贽(读“受至”,收礼)稷门(山东地名,今临淄市)。君如苟就,束仪(酬金)请倍于恩(比恩城翻一番)。”

徐以成约(已签合同)为辞。

叟曰:“信行(守信),君子也。然去新岁尚远,敬以黄金一两为贽,暂留教之,明岁另议何如?”

徐可之。

叟下骑,呈礼函(聘书),且曰:“敝里(我家)不遥矣。宅綦(读“其“,极)隘,饲畜(喂牲口)为艰。请即遣仆马去,散步亦佳。”

徐从之,以行李寄叟马上。

行三四里许,日既暮,始抵其宅。沤钉(金制铆钉)兽鐶(兽头门环),宛然世家(世代官宦人家)。

[施敬业]呼甥出拜,十三四岁童子也。

叟曰:“妹夫蒋南川,旧为指挥使(军区司令)。止(只)遗此儿,颇不钝(不笨),但娇惯耳。得先生一月善诱,当胜十年。”

未几,设筵,备极丰美,而行酒下食,皆以婢媪(读“必袄”,丫环和老太太)。

一婢执壶侍立,年约十五六,风致韵绝。[徐生]心窃动之。

席既终,叟命安置床寝,始辞而去。

天未明,儿出就学。

徐方起,即有婢来捧巾侍盥,即执壶人也。日给三餐,悉此婢。至夕,又来扫榻。

徐问:“何无僮仆?”

婢笑不言,布衾(铺被子)径去。

次夕,[婢]复至。

[徐生]入以游语(轻薄话),婢笑不拒,遂与狎(亲热)。

[婢]因告曰:“吾家并无男子,外事则托施舅。妾名爱奴。夫人雅(很)敬先生,恐诸婢不洁,故以妾来。今日但须缄密(保密),恐发觉,两(你我双方)无颜(丢脸)也。”

一夜,[徐生与爱奴]共寝忘晓(忘记天亮),为公子所遭(撞见)。徐惭怍(读“残作”,愧疚)不自安。

至夕,婢来曰:“幸夫人重君(敬重你),不然败矣!公子入告,夫人急掩其口,若恐君闻。但戒妾勿得久留斋馆而已。”

言已,遂去。徐甚德(感激)之。

然公子不善读。[徐生]诃责之,则夫人辄为缓颊(说情)。初犹遣婢传言;渐亲(亲自)出,隔户与先生语,往往零涕(流泪)。顾(但)每晚必问公子日课。

徐颇不耐,作色(变脸色)曰:“既从(纵容)儿懒,又责(要求)儿工(学好功课),此等师,我不惯作!请辞。”

夫人遣婢谢过(道歉),徐乃止。

[徐生]自入馆以来,每欲一出登眺,辄锢闭之。

一日,[徐生]醉中怏闷,呼婢问故。

婢言:“无他,恐废学耳。如必欲出,但请以夜。”

徐怒曰:“受人数金,便当淹禁(禁锢)死耶!教我夜窜何之乎?久以素食(无功受禄)为耻,贽(礼金)固犹在囊耳。”遂出金,置几(矮桌)上,治装(整理行装)欲行。

夫人出,脉脉不语,惟掩袂哽咽,使婢返金,启钥(开门)送之。

徐觉门户偪侧(读“逼册”,狭窄)。走数步,日光射入,则身自陷冢(坟)中出。四望荒凉,一古墓也。大骇。

然心感其义,乃卖所赐金,封堆(聚土为坟)植树而去。

过岁(新年之后),[徐生]复经其处,展拜(磕头)而行。

遥见施叟,笑致温凉,邀之殷切。

[徐生]心知其鬼,而欲一问夫人起居,遂相将(相互扶持)入村,沽酒共酌。

不觉日暮,叟起偿(付)酒价,便言:“寒舍(我家)不远,舍妹(我妹妹,指蒋夫人)亦适(正好)归宁(回来探亲),望移玉趾(请走一趟),为老夫祓除(读“扶除”,用仪式消除)不祥。”

出村数武(半步为武),又一里落。[施敬业]叩扉入,秉烛向客。

俄,蒋夫人自内出,始审视之,盖(原来是)四十许丽人也。

[蒋夫人]拜谢曰:“式微(衰败)之族,门户零落。先生泽及枯骨,真无计可以偿之。”言已,泣下。

[将夫人]既而呼爱奴,向徐曰:“此婢,妾所怜爱,今以相赠,聊慰客中寂寞。凡有所须,渠(她)亦略能解意。”

徐唯唯(答应)。

少间,兄妹俱去,婢留侍寝。

鸡初鸣,叟即来促装(整理行装)送行;夫人亦出,嘱婢善事(好好侍候)先生。

[施敬业]又谓徐曰:“从此尤宜谨秘(保密)。彼此遭逢诡异,恐好事者造言(造谣)也。”

徐诺而别,与婢共骑。

[徐生和爱奴]至馆(到学校),独处一室,与同(一起)栖止。

或客至,婢不避,人亦不之见(看不见)也。

[徐生]偶有所欲,意一萌而婢已致之(送来)。

[爱奴]又善巫,一挼挲(读ruó-suō,按摩)而疴(读“科”,病)立愈。

清明归,[徐生和爱奴]至墓所,婢辞而下。

徐嘱代谢夫人。

[爱奴]曰:“诺。”遂没。

[徐生]数日返,方拟展墓(谒墓),见婢华妆(盛装)坐树下,因与俱发。

终岁往还,如此为常。

[徐生]欲携同归(回老家),[爱奴]执不可。

岁杪(读“秒”,末尾),[徐生]辞馆归,相订后期。

婢送至前坐处,指石堆曰:“此妾墓也。夫人(指将夫人)未出阁(出嫁)时,便从服役,夭殂(读yāo-cú,夭折)瘗(读“义”,埋葬)此。如再过,以炷香相吊,当得复会。”

别归,[徐生]怀思颇苦,敬往祝(祈祷)之,殊无影响(反应)。

[徐生]乃市榇(买棺材)发冢(挖坟),意将载骨归葬,以寄恋慕。

穴开,自入,则见颜色如生。肤虽未朽,衣败若灭;头上玉饰金钏都如新制。又视腰间,裹黄金数铤(同“锭”),卷怀之(揣进腰包)。始解袍覆尸,抱入材内,赁舆(租车)载归。

停诸别第(别墅),饰以绣裳,独宿其旁,冀(期望)有灵应。

忽爱奴自外入,笑曰:“劫坟贼在此耶!”

徐惊喜慰问。

婢曰:“向(此前)从夫人往东昌(山东地名),三日既归,则舍宇(房子)已空。频蒙相邀,所以不肯相从者,以少(幼年)受夫人重恩,不忍离逖(读“离替”,远离)耳。今既劫我来,即速瘗葬(埋葬),便见厚德。”

徐问:“有百年复生者,今芳体如故,何不效(仿效)之?”

[爱奴]叹曰:“此有定数。世传灵迹,半涉幻妄。要欲复起动履(走路),亦复何难?但不能类(像)生人(活人),故不必也。”

[爱奴]乃启棺入,尸即自起,亭亭可爱。探其怀,则冷若冰雪。

[爱奴]遂将入棺复卧,徐强止之。

婢曰:“妾过蒙夫人宠。主人(指施敬业)自异域(外地)来,得黄金数万,妾窃取之,亦不甚追问。后濒危(病危),又无戚属,遂藏以自殉(做自己的陪葬品)。夫人痛妾夭谢(早死),又以宝饰入殓。身所以不朽者,不过得金宝之余气耳。若在人世,岂能久乎?必欲如此,切勿强以饮食;若使灵气一散,则游魂亦消矣。”

徐乃构精舍(精美房屋),与共寝处(同居)。

[爱奴]笑语一如常人;但不食不息,不见生人。

年余,徐饮薄醉(微醉),执残沥(剩酒)强灌之。[爱奴]立刻倒地,口中血水流溢,终日而尸已变。

[徐生]哀悔无及,厚葬之。

导史氏曰:“夫人(指蒋夫人)教子,无异人世,而所以待师者何厚也!不亦贤乎!余谓艳尸不如雅鬼,乃以措大(穷书生)之俗莽,致灵物(指爱奴)不享其长年(长寿),惜哉!”

章丘(山东地名,今属济南)朱生,索刚鲠(正直),设帐(开学堂)于某贡士(进士)家。每谴(痛斥)弟子,内(女主人)辄遣婢为乞免,[朱生]不听。

一口,[女主人]亲诣(读“义”,到)窗外,与朱关说(说情)。

朱怒,执界方(界尺),大骂而出。

妇惧而奔;朱迫之,自后横击臀股,锵然作皮肉声。令人笑绝!

长山(山东地名,今属烟台)某,每延师(聘教师),必以一年束金(佣金),合终岁之虚盈(实际天数),计每日得如干(若干)数;又以师离斋、归斋之日,详记为籍。岁终,则公同(一起)按日而乘除(计算)之。

马生馆(执教)其家,初见操珠盘(算盘)来,得故(得知缘故),甚骇;既而暗生一术,反嗔为喜,听其复算,不少校(毫不计较)。

翁大悦,坚订来岁之约。马辞以故,遂荐一生乖谬者自代。

[乖谬者]及就馆,动辄诟骂。翁无奈,悉含忍之。

岁杪,[翁]携珠盘至。生勃然忿极,姑听其算。翁又以途中日,尽归于西(教师一方),生不受,拨珠归东(东家)。两争不决,操戈相向,两人破头烂额而赴公庭焉。

(原为《聊斋》“卷九”第九篇,归入“王本聊斋”之“鬼魂集”)

老王感言:本篇包含三个小故事,写的都私塾教师与雇主的关系。其中,徐秀才与雇主施敬业、蒋夫人及其女仆爱奴的故事,最为传奇。原因很简单:别的故事都是人间事,惟有这个故事是人鬼之间的交往。

为了给外甥找一个优秀教师,施敬业和妹妹蒋夫人真是不惜血本,不仅支付了优厚的酬金,还派美丽的女仆爱奴来侍候徐秀才。徐秀才对爱奴做了出格的事儿,施敬业和妹妹假装不知道,非但不追究,还索性把爱奴送给他,让这位穷教师享尽了艳福。

徐秀才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虽然知道施敬业一家老小都是鬼,他仍然主动来墓地探望。对鬼女友爱奴,他更是爱护备至。最后因为太想让爱奴喝一口人间美酒,反倒害了她的鬼命。

在私人办学年代,一位教师如果没能力自己开办学校,就只能给有钱人做家庭教师。这就产生了“劳资关系”问题。

三个故事中,徐秀才与雇主施敬业一家的关系是最好的。虽然他对蒋夫人限制其人身自由、不许其外出游览很不满,但他既没有像章丘朱秀才那样用界尺打女主人的屁股,也没有像长山“乖谬者”那样为工资问题与男主人“操戈相向”。相反,双方结下了深厚友情,还发生了“人鬼恋”。这主要因为雇主身份特殊,全家都是鬼,相当于没有户口的“黑移民”,凡事全都迁就徐秀才,甚至派“风致韵绝”的女仆爱奴做贴身服务员,“尊师重教”到了极致。

蒲松龄老先生做了一辈子的家庭教师,老王猜测,他对徐秀才的福气一定会充满了羡慕吧!

可是,人鬼之间仍有矛盾,主要是徐秀才忽视了鬼的特殊习性,想让爱奴食人间烟火,结果害得美女尸飞魂丧。“异史氏”批评徐秀才的做法是“措大之俗莽”,言之在理。

把个人意志强加于别人,对正常人尚且不可,何况对鬼呢?只有尊重差异,才会有人际和谐。

本公号为红庙老王个人所有,与所在单位与所任职务无关。主要聊《聊斋》,也聊别的文史话题。自2014年10月开通,基本做到每天一篇。

欢迎关注!请点击标题下的蓝字“老王聊聊”,或扫描二维码。也可以长按下面的二维码,这时会出现几行字,选择其中的“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进入“老王聊聊”的首页。

欢迎转发,禁止剽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