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用典》于9日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播出第二集: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儒家文化当中,一直强调“仁”这个字。仁就是爱人,由此推导出为政者对于百姓的关切,进而再推导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这样一种关切。所以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当中的这种仁的思想、仁政的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中的优秀基因。

在的治国理政思想当中,对于传统的仁政思想,有很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用典》第一辑、第二辑对此做了详细的阐述。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深化伙伴关系 增强发展动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等文中引用


原典

老子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为右。苟利于民, 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 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战国〕文子《文子·上义》

释义

《文子》为战国文子所作,上面这段话见于《文子·上义》,为其师老子语录。“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句话意思是说,治国有常规,而以利民为根本。晚于《文子》三百余年的《淮南子》也有类似表述:“故圣人制礼乐, 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文子》与《淮南子》的关系殊难判断,《文子》的大半内容与《淮南子》相似。今人据1973 年河北定县(今定州)汉墓竹简,证明《文子》早于《淮南子》,是战国时著作。

解读

引述的这句古语,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观念。人民至上,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表达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样的宏愿,也说过“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这样的为政哲理。从2014 年的“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到2017 年的“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关心的民生领域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扶贫等。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新诠释,也是我们冲刺全面小康征程的指南。党的十九大提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

节选自《用典》第二辑

看平语近人(看平语近人)(1)

《用典》第一辑

内容简介:《用典》从2014年9月以前的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自2015年2月出版以来,累计发行200多万册,对广大干部群众准确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5月由人民日报社修订,改称《用典》第一辑。

看平语近人(看平语近人)(2)

《用典》第二辑

内容简介:《用典》第二辑沿用《用典》第一辑体例,收入近年来引用的,最能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典故148 则,对其现实意义和背景义理进行解读、阐释,是一部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