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一座在地下埋了2400多年的古墓,在湖北随州擂鼓墩被发现。这便是后来被列为“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首的曾侯乙墓,我国考古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就此打开。

曾侯乙墓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已知的千年古墓中堪称绝无仅有的奇迹,古墓规模和出土文物的数量和精美程度远超其它古墓。

曾侯乙原型是谁(吃货曾侯乙)(1)

一、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

经过考古专家孜孜不倦地发掘和清理,最终在曾侯乙墓出土:

曾侯乙原型是谁(吃货曾侯乙)(2)

曾侯乙墓文物创下许多“文物之最”:

  1. 世界上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图;
  2. 先秦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酒器;
  3. 目前所见最早的竹简实物;
  4. 出土盏、漏匕、杯、带钩等一批金器,数量之多在先秦墓葬中罕见;
  5. 2156克的金盏更是出土最重的先秦金器;
  6. 十二律俱全、一钟双音的曾侯乙编钟,是音乐性能最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乐器之王及世界上最庞大的青铜乐器。
  7. 其中最绝的千年编钟,埋在地下二千余年还能奏响,真是令人称奇。

而最为珍贵的是,曾侯乙墓文物保存完好,青铜器宛如刚放入地下,漆木器鲜妍如新,竹简墨迹清晰,尤其是配套完整的编钟、编磬等乐器更是世所罕见。

曾侯乙原型是谁(吃货曾侯乙)(3)

二、善于享受的吃鱼专家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15000多件各类随葬的物中,几乎所有的餐具都盛放着食物或者调料。其中有一个青铜制的煎鱼盘,刚出土时盘下放着木炭,盘上还有有一条鱼。

鱼肉虽然已经腐烂消失,但专家们从鱼骨头的形态上,推断出这是一条鲫鱼。

无独有偶,在煎鱼盘附近出土的两个大鼎中,装满了鱼骨头,可见曾侯乙的侍卫们非常了解主子的爱好,是专门为国君准备了满满两大鼎鱼的。

大鼎中除了有鱼骨,还有大量的花椒、山植皮、山植果、山植于、芒耳等调料。综合这些原因,可以看出曾侯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偏爱吃鱼的美食家。

曾侯乙原型是谁(吃货曾侯乙)(4)

曾侯乙头骨复原图

最让人稀奇的是,在煎鱼盘和大鼎中,都有一些梅核。

说明当时和鲜鱼放在一起的,除了调料外,还有梅子。

我们都知道,鱼的本身有一种腥味,这个腥味的来源是因为鱼的体内有一种叫三甲胺的物质,三甲胺可以和酸产生反应生成盐而让腥味消失。

而酸梅恰恰能够提供醋酸,祛除三甲胺引起的腥味。

这事放在现在来讲,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化学反应。

在2400多年前曾国的曾侯乙,他的厨师在烹调时却懂得放入一些梅来消除的鱼腥味,不得不说是一个让人震撼的智慧举动。

而在曾侯乙墓出土的鱼骨中,掺杂有不少这种梅核。这一方法,在我国的烹调史上,可能是比较早的实物资料了。

曾侯乙原型是谁(吃货曾侯乙)(5)

我国的烹饪技术素来闻名于世,烹饪讲究色香味,讲火功,讲制作,讲调味。

但是整个人类的烹饪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开始是生食,除了植物以外,还有“茹毛饮血”;进而发展到熟食,熟食由直接火烤再发展到煮,最后再到蒸。

在烹饪技术中,但是烧、烤、煮、蒸,是难以满足人们对色香味的追求。只有发展到煎炒,讲求火攻,这一点才能做到。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有鬲(li,四声)、鼎、斧这类蒸煮之器,还没发现煎炒之器。

而曾侯乙墓中的煎鱼盘,说明这个小国的君主曾侯乙在吃鱼方面已经讲究煎炒的吃法了。

所以,曾侯乙墓中的煎鱼盘,也说明我国至少在东周时代已有了煎炒鱼类等烹饪的方法了!

以后烹饪方法的不断改进,才做出了品种多样的菜肴来。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

曾侯乙原型是谁(吃货曾侯乙)(6)

三、奢华精致的品酒大师

除了吃鱼,曾侯乙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品酒大师。

曾侯乙在饮酒的时候,特别注意在酒里过滤掉其中一些沉淀的物质,往往夏季使酒降温,冬季使酒升温。

被列为“曾侯乙墓八大国宝”之一的七青铜冰鉴,就是为品酒这一需求而生的战国工匠的智慧结晶。

曾侯乙原型是谁(吃货曾侯乙)(7)

它在古代是古代专门用以冰(温)酒的器具。它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

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

仅仅有尊缶盛酒还不能体现出格调之高,于是就有了青铜尊盘。

曾侯乙原型是谁(吃货曾侯乙)(8)

尊盘是由尊与盘两件器物组成的一套酒器,尊是盛酒器,盘是盛水器,尊置于盘中,也是用来冰酒或者温酒的。

既然要品酒,自然要有好酒备着。那取之不尽的美酒储存在哪里呢?别急,大尊缶应运而生。

尊缶为古代盛酒器,这件大尊缶是目前所知我国先秦酒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堪称“酒器之王”。大尊缶出土时,里面还存有酒液。历经二千四百多年没有泄漏,可见缶的密封性之好。

曾侯乙原型是谁(吃货曾侯乙)(9)

看到没,仅仅为了饮一杯酒,就已然发明出来这么多样式繁复、功能奇巧的器具来,可见古人在享受生活方面,格调之高是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的。

但这还没完,美酒必然离不开佳肴,下酒的小菜总得来几样,于是就有了做工让人叹为观止的彩漆木雕龙凤纹盖豆。

史料对这个玩意的解释很简单:食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皿。但这玩意儿在曾侯乙这里,就变得十分不简单:有图有真相,就看这两边把手,就知道这雕工,简直是鬼斧神工丧心病狂地精细复杂啊!

曾侯乙原型是谁(吃货曾侯乙)(10)

曾国,对于轰轰烈烈的春秋战国而言,实在太渺小了,以至于在留存至今的史籍中完全找不到对它的记载。

然而,随着1978年曾侯乙墓的开启,小小曾国开始在2000多年后名扬四海。以编钟为代表的万件文物,以在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而震惊世界。

作为墓主人的曾侯乙,原本在史籍中连名字都找不到的人,也因而备受世人关注。仅仅只看他作为“吃货”的一面,这份气派与格调已经让我们惊叹不已望尘莫及。

曾侯乙原型是谁(吃货曾侯乙)(11)

湖北随州,扼北进中原之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楚国问鼎中原必经之处,从地势看,随枣走廊和南阳盆地作为当时南北要冲,又是华夏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楚文化交汇之地。

曾侯乙墓用它空前绝后的震撼,告诉我们,战国时,这里曾存在过一个小诸侯国——曾国,它的一位国君,曾侯乙,是个地地道道的吃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