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一家近日频繁出现在新闻中的航空公司,曝出有人蓄意破坏民航客机氧气瓶的严重事件!

这一行为,已经非常接近恐怖主义袭击的性质!那么,民航客机上的氧气瓶,究竟有什么作用,遭到破坏又有什么样的后果?

太平洋飞机发生爆炸事件(民航客机手提氧气瓶)(1)

根据媒体报道,某G字拼音开头的航空公司对外证实,两架停泊在多伦多机场的该公司客机,于起飞前例行检查中发现,“部分机上手提氧气瓶被排气或部分排气”。该公司指出,这一问题被发现后立即为相关氧气瓶充气,并在起飞前进行检查,确认合乎安全规定。该公司称,其检查工作“在任何时候均能保障机组人员及乘客的安全”。

太平洋飞机发生爆炸事件(民航客机手提氧气瓶)(2)

这一手提氧气瓶,是什么用途?

目前,由于尚未有深入报道,我们只能推测,这一手提氧气瓶,非常可能是民航客机上常见的、用于保障机组人员紧急情况下获取氧气的便携式氧气瓶。在大多数民航客机上,机长和副驾驶在正常情况下直接从机舱增压环境中吸取空气,和乘客没有本质区别。但在紧急情况下,特别是客机在高空失去正常增压保障,导致机舱失压,内部空气环境指标不足以保证机组或乘客正常呼吸时,应急供氧系统就会启动。

而失去正常增压的原因,包括了飞机外部、内部各种原因导致增压舱破损,例如撞鸟、爆炸、机体结构疲劳破损等等,导致增压空气流失。但应急氧气设备也可用于起火等与增压无关的事件。

驾驶舱内的机长和副驾驶,以及可能存在的机上工程师人员,主要通过两种手段获得应急供氧:第一种是与驾驶席供氧面罩连接的固定式氧气瓶供氧系统,第二种就是27日曝光的破坏事件中很可能涉及的手提氧气瓶。显然,前者适合机长、副驾驶在座位上操纵飞机时使用,后者便于机组人员需要移动至飞机其它部位时使用,例如在紧急情况下需要走到特定客舱座位时,可以使用手提氧气瓶。乘客舱使用的应急供氧手段,我们后面会专门介绍。

这些氧气瓶什么时候工作?

前面提及的机组人员所用的这两种氧气系统,通常将氧气以加压气体的形式储存在一个或多个储罐或钢瓶中。在手提氧气瓶的情况中,其总重不大,便于人员携带移动。在某些飞机上,相关氧是以液态形式储存在钢瓶内的。

太平洋飞机发生爆炸事件(民航客机手提氧气瓶)(3)

为了保障紧急情况下有足够氧气供机组人员使用,其总氧容量必须足以在适用的国家航空管理局规定的高度剖面上,为所有驾驶舱内的乘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足够的氧气。通常,高度剖面将包括一个紧急下降段,然后在一个确定的高度水平飞行一段时间,这是因为大多数需要紧急供氧的情况涉及高空飞行时机舱破损减压,此时机组人员需要时间将飞机降低到人类可以正常呼吸的较低高度,从而保证机上人员可以不依靠紧急供氧系统而正常呼吸。

这些氧气瓶有多少个,具体设计是怎么样的?

根据大小和布局不同,有的民航客机配有多达20多个氧气瓶,以满足总体需求,以及降低单一氧气瓶的重量,并且可以灵活布置到驾驶舱和乘客舱的多个位置。通过设置数量计或其他方法,可确定可用氧的数量,并需要不断进行检查,该航空公司就是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氧气瓶被排气的问题。

如果安装液化氧系统,还需要安装转换器,有助于氧从液体转化为气态。一般需要安装调节阀,保证将氧气瓶产生的气体压力降低到人类可用的水平。根据飞机的类型,调节阀可以是恒定流量,或适度稀释。恒定流量调节器在任何高度都提供相同的输出压力或流量,因此针对特定的高度进行了优化。在低于设计的最佳高度时,它将提供比实际需要更多的氧气。这种类型的调节器最常见于非增压飞机和便携式氧气系统中。一个单一的恒定流量调节器能够控制所有用户的氧气流量。

稀释型的调节阀,会给每个机组乘员位置都安装稀释需求调节器。根据用户的选择,稀释需求调节阀可以在正压下提供100%的氧气,或在特定的、基于高度的逻辑下,提供与机舱空气混合“稀释”的氧气混合物。例如,在3000米时,调节器可能会将100%的环境空气送至面罩,而在超过10000米时,它将提供100%的氧气。航空安全监管机构还要求氧气或空气-氧气混合物,仅在人员吸入时,才会流入面罩。

乘客们偶然会看见手提氧气瓶,特别每一个空乘人员的座位一般都设有手提氧气瓶和面罩,因此有时候乘客会看见这些位置上的相关设备。相关的氧气面罩可以是“全脸”系列,包括防烟眼镜或“口鼻”型口罩。

太平洋飞机发生爆炸事件(民航客机手提氧气瓶)(4)

但也可以将防烟眼镜和口罩分开设置。

太平洋飞机发生爆炸事件(民航客机手提氧气瓶)(5)

有的口罩配备麦克风、耳机,以便内部和外部通信,机长、副驾驶的面罩则最为复杂,类似于战斗机飞行员的面罩。

对于经常飞行在8000米以上的飞机,相关面罩通常是“快速穿戴”设计。这是为了让空乘人员可以在5秒或更少的时间内,只用一只手,在氧气系统压力的协助下,迅速激活充气安全带,快速戴上,以避免空乘人员穿戴面罩时间太久而导致缺氧。

乘客们如何获得紧急供氧?

对于我们常见的、飞行在8000米以上的民航客机来说,它们均为带有增压驾驶舱和乘客舱的飞机,必须备有应急氧气设备。少数飞机使用钢瓶容纳增压氧气来满足这一要求,但大多数型号配备了化学氧气发生器,以及我们在安全演示中可以看到的、隐藏在乘客舱天花板中的黄色塑料氧气罩。根据法规,乘客舱紧急供氧必须至少持续10分钟,以保证在机组人员把飞机降低到安全高度之前的紧急供氧。

太平洋飞机发生爆炸事件(民航客机手提氧气瓶)(6)

大多数国家规定,当机舱飞行高度超过预定高度(通常为5000米)时,必须在系统中提供自动展开的应急氧气面罩,也就是可以从天花上自动掉下的面罩。法规还要求必须提供足够的口罩,至少比客舱的座位多10%。这一超额需求为可能没有分配座位的幼儿,以及可能在需要紧急供氧时不在指定座位上的任何人(如空乘人员)提供面罩。

而在通常仅飞行在3000米以上的非增压客机上,乘客氧气通常由一个固定的或便携式系统提供。固定系统从一个加压的气态氧钢瓶中获取氧气供应。便携式系统由一个储罐、一个调节器和一个或多个乘客面罩组成。在需要时,将相关面罩分发给乘客。

一部分经认证的最大飞行高度约为3000米或以下的增压飞机,则不需要专门的应急乘客氧气系统,只要求该型号飞机能够在失压后4分钟内下降一定高度即可。

失压是不是很少发生,手提氧气瓶被破坏有什么后果?

现代民航客机的安全程度非常高,但失压的案例实际上并不少,近期而言包括了2008年7月25日一架澳航波音747客机的一个氧气瓶突然发生爆炸,导致机身破裂,机舱迅速减压。

太平洋飞机发生爆炸事件(民航客机手提氧气瓶)(7)

就破坏手提氧气瓶的行为而言,虽然机长和副驾驶主要依靠驾驶舱的固定应急氧气瓶提供应急供氧,但如果手提氧气瓶不能正常工作,将令机组人员在失压、起火等情况下移动到机上特定位置的难度增大,导致极大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这种破坏行为几乎等同于恐怖袭击,它的本质是没有区别的针对无辜平民,制造极大的安全风险,很可能是为了显著的干扰航空公司的正常运行。其险恶居心,才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