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童年的记忆

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曾经我非常想要逃出那个深山,那里车都不容易进去,进一趟城里坐着那种破旧的大巴车晃荡好长时间才能到街里。

每次坐车到了城里后老爸会要一个水煮豆腐加一碗抻面,给我要一碗豆腐脑,到现在我都怀念那个味道,因为以后吃过的所有好吃的再也没有那种感觉。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加拿大第一批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在中年后都患了一种奇怪的病,病人脸色苍白,浑身无力,去医院检查还看不出什么毛病,有一个医生开了一个房子把他们都治好了。

这个方子就是让他们回到自己的老家待上一个月左右,他们回去后待了一段时间真的好起来了,有人好奇问这是什么原理呢?

后来有科学家做研究发现人们只要回到同年居住的地方,那里的风那里的空气都是甜的,都会给人暖暖的感觉,就能唤醒内心那些曾经感觉美好的感觉,进而 自我修复功能大大增加,身体就会好起来了。

这个也是故乡效应,我发现自从我三十多岁以后,每次回到家乡,刚刚到边界就能感觉到心中的那种温暖和美好的感觉。

小时候拼命想要逃离的家乡啊,现在是再也难回去的远方。

山村小木匠造卧室(回农村弄个大院盖房子像小时候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1)

在村庄的故事唤醒了我的农村念想

看了《在村庄》引发了我很多内心真正关于家乡,关于小时候的故事和感觉的思考。

我们从家乡出来有二十多年了,爸爸妈妈还经常说以后退休了就回老家去,以前我不太理解这种感觉和说法。

在外面吃的住的用的都比家里方便多了,为啥还非要回去呢?他们也说不出什么来,《在村庄》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朝九晚五的人,都在疲于奔命,与土为伴的人,都在自由生长,他们多好,可以在一个地方生老病死。

原来父母想的不是家,是曾经那种无忧无虑的感觉,是对那段年轻的岁月的眷恋,是唤醒自己知道当年的时光多么美好的地方。

也许身在其中不觉得怎么样,但是身在他乡却总是想念。

《在村庄》说的是作者吴莹在疫情期间回到婆家夏舍这样的一个苏北平原上的非常偏僻的小村庄的几个月的时光。

山村小木匠造卧室(回农村弄个大院盖房子像小时候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2)

在这些故事里我看到了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是换了个地方,换了个主人公,但是不变的依然是农村生活的简单,作者用简单的文笔书写着一份专属于夏舍的时光的痕迹。

她说:在乡下,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农名们心里清清楚楚,这是他们永远的家园,他们只需要安静地陪着土地,陪着岁月就好了,而我们呢?

这些年的忙碌生活,说真的我很少能够停下来等一等灵魂的声音了,但是我依然热爱被文字唤醒的那些关于最初的记忆。

那些我还小父母依然年轻的岁月真好啊,他们正如我们现在的年龄,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好像依偎在父母身边,就能无忧无虑,他们能为我撑起一片天。

如今父母渐渐老去,书里有一段描写一个特别老的老太太,92岁了,生命非常坎坷,丈夫和大儿子都去世了,自己还有些疯癫,平时村里的人们见了老太太转悠会说该死的不死,不该死的却死了这样的话。

当老太太真的一脚踏进了河里,人们会说她都92 了也该死了,这样的话在我记忆中也有,只是以前我不理解,也会觉得是不是人们特别冷漠?关于死亡关于别人?

现在我懂了,不是冷漠,是他们知道自己无能为力,面对自己无能为力的事,还有比接纳更好的选择么?

山村小木匠造卧室(回农村弄个大院盖房子像小时候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3)

我有一个梦想,有朝一日回农村,建好一个大院,种花种草种菜也种庄稼,能自己吃也能分享给别人,能养活自己也能分享一份生活的美好。

村庄给我无穷的吸引力,对我这个以前那么不喜欢下地干活的人,到现在我才知道在村庄:地是旧的,人也是旧的,但日子永远是新的。

在村庄里的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耐心和忍耐胜过所有的花开花落,胜过一切植物的生长与衰败。

那样的日子本身就很美好,不是么?

活在当下活在生活里的人们

当我们唤醒城市里匆忙的人们活在当下的时候,那些土生土长的村里人,本身就活在当下,他们关心地里的庄稼关心天气的变化,关心院里的鸡鸭,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关心别的更多的世界了。

多么简单又令人向往。

山村小木匠造卧室(回农村弄个大院盖房子像小时候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4)

最后用书里的一段话解书今天的有感而发:农民对这个世界的耐心和忍耐,胜过所有的花开花落,胜过一切植物的生长与衰败。

如果你也有过在农村的生活经历,这本书真的可以唤醒内在一份最单纯的美好。

我有一个梦想,回农村弄个大院盖个房子,爸爸妈妈孩子爱人都在,我们快乐的过着属于我们的小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