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称呼大全及代表人物(说一说士)(1)

“士”这个字,在如今的社会应用十分广泛,例如比较常见的就有:男士、女士、战士、护士和勇士等等;在古代则有士子、壮士、谋士、士族等等;当今的这些称呼的含义就没有必要再多做解释了,那么在古代,"士”指的是哪些人呢?

在等级森严的古代,士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层。在春秋时期,王、诸侯和大夫之下的阶层就是士,士再往下是庶民和奴隶阶层。王是诸侯国之君,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诸侯是王分封的皇亲国戚;大夫是王任命的朝廷命官;而士之下的庶民和奴隶则是劳动者,是小人;士之上的几个阶层是不涉及国家日常管理的,他们中的有为者负责思考国家的走向,无为者则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而士之下的庶民和奴隶阶层,则是负责供养和侍候他们这些人的。

士介于上、下层之间,它和它以上的阶层相比较,人数最多,势力也最大。他们平时是治民的官吏,战时则是战争的主力。就上层的贵族阶层说,士是他们维持整个国家统治的基础,王和诸侯大夫们如果不能得到士的支持,不但政权会立刻崩溃,身家也不能保全。就下层的民众说,士又是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执行人。他们做基层的官吏,负责管理赋税,审判民事案件,维持当地治安,做基层军官负责管理军队,做商正负责管理商人,做工正负责管理工人。

同样因为以上的原因,士和民众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他们常常又和民众联在一起共称为“士农工商”,也称为“四民”之首。

士由于在社会上负有特殊的任务,所以在四民中,独享教育的特权。教育的课程分作六种,也称为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礼是日常生活的轨范,做人的方法,而礼不下庶人,只有士和它以上的阶层才有权利学习;乐是音乐,是调剂生活和节制情感的工具,按规定,士不可无故不学琴瑟;射是射箭和战争时一些技术的训练;御是驾车,在战车为王的时代,这一门功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书是写字,数则是算数,要想当好一个政府或者地方的官吏,这两门功课也是非学不可的。

士不但接受教育的学习,也必须接受精神的训练,精神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忠”,忠的意义是要求他们把责任看得重于生命,荣誉重于安全,如果两者发生冲突时,要毫不犹豫地牺牲生命或安全,去完成责任,保持荣誉。

士的经济基础来源于王或者诸侯大夫所赐,由于这种经济关系,士只能效忠于他们。

士原来接受文事和武事两种训练,平时治民,战时治军,都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春秋时代列国的卿大夫们,一到战时便统率军队作战,前方后方统一指挥。到了战国时代,军事渐趋专业化,军事学的著作日益增多,军事学家、战术家和战略家辈出,文官和军人才渐渐开始分别。

不过即使到了汉代,经常还是文武互用,例如汉朝末年时期的曹操、孙权都曾经做过文官,曹操横槊赋诗,英武盖世,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行军打仗时则为元帅。当然其中也有纯粹的职业军人,如吕布、许褚之流,纯粹的文人,如华歆、蒋干之流。

士分为文武以后,道德观念依然不变,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文士和武士,轰轰烈烈,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勇敢而悲壮的事迹不绝于耳。甚至于一些未受过教育的平民百姓,也宁愿破家杀身,不肯为敌人所凌辱,这种信念,正是我国的民族精神,是我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次外患而永不屈服,终能独立自立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