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声对唱山歌歌词~

男:乡里妹子进城来,乡里妹子冒穿鞋(hai 冒:没的意思),何不嫁到城里来,上穿旗袍下穿鞋。

女:城里伢子莫笑我,我打赤脚好得多,上山挑得百斤担,下田捡得水田螺。(演唱为邵阳话)

肇庆民国歌谣(民歌民谣楹联摘录)(1)

山水含烟~风景秀丽的资江两岸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陆游【南宋】~作者手记

我的家乡宝庆府,今之邵阳市,地灵人杰,著名的梅山文化发源地之一。有宋朝和清朝两朝一共五位皇帝为这座千年古城题过名,或许除古都洛阳外,应该没有第二例了。邵阳也是曾国藩以及《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和蔡锷将军故里,还是著名的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游击队之歌》作者贺绿汀的家乡,当代世界文化名人旅美画家李自健也是邵阳人。

前日在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心内科专家李忠红院长处陪太太看病排队候诊时,偶遇一位来自老家邵阳城步的七十九岁的老者。与其聊天时我说到按习俗,他今年上八十应行大寿之礼。他笑答,如今国富民强生活富庶,天天如过年,不像当年旧光景了。并随口吟出诗一首。那时候啊,别人有年我没年,煮熟猪头要现钱。哪天天干时运转,朝朝日日当过年【一】

惊叹之余,细细问之,引出一段故事。说的是改革开放以前他村里有个某户穷秀才社员,没钱过年,只得去屠夫那里赊了个猪头。回家刚煮熟,卖肉的屠夫便上门催款了。怎么办?该户人家于是顺口溜出这么一首打油诗来。

的确,我们这一辈,经历的历史变革时期最为丰富~大跃进,人民公社,整风反右,过苦日子,史无前例的文革,最终幸运地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享受着富足安康的晚年光景。我们这一代,虽然命运多舛但也是幸运的一代。

肇庆民国歌谣(民歌民谣楹联摘录)(2)

千年古城~上个世纪的邵阳市鸟瞰

此情此景,不由得得使我想起身为爱莲师范(今邵阳师范前身)高材生的家母生前教给我们兄妹当年流传甚广的一首打油诗。其本意是讽刺那些卖弄学问之士。"Father Mother 进禀者,儿在学校读Book,国语数学都Good ,只有English不晓得。”【】由于朗朗上口,又容易记忆且令人捧腹大笑而一直流传至今。

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听人唱起的一首男女对唱的情歌。男:乡里妹子进城来,乡里妹子冒穿鞋(音读hai,冒:没的意思),何不嫁到城里来,上穿旗袍下穿鞋(hai)。女:城里伢子莫笑我,我打赤脚好得多,上山挑得百斤担,下田捡得水田螺。【 三 】

肇庆民国歌谣(民歌民谣楹联摘录)(3)

古香古色~邵阳水府庙全景

旧时的水府庙,“客从八方来,货往九州去”【四】,船只穿梭,香火鼎盛,好戏连台。现存的戏楼,保持了原来的结构面貌。全木结构的古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台顶有“半入云”三字,楼前阙塑“魁星点斗”,楼后壁书“双江秋月”。戏台上古联曰:“妙手空空,一弹秋水一弹月;余音袅袅,半入江风半入云”。【五】戏台后化妆间对联曰:“古往今来只如此,淡妆浓抹总相宜”。【】戏楼三层,在楼上凭栏眺望,资水浩渺,千顷碧波,“宝庆十二景“的双清秋色、龙桥铁犀和莲池古香等景点,尽收眼底。

“庙袅檀烟,两岸江风,商船逐浪,英侯护佑豪情远; 戏楼披古色,一弹秋月,故曲绥怀,归客和吟兴味浓。】这是发表于邵阳日报的一首有关水府庙的楹联~作者:陈建湘。

肇庆民国歌谣(民歌民谣楹联摘录)(4)

造型独特~邵阳市水府庙

宝古佬的称呼~是人们对邵阳人的吃苦耐劳,呷得咸、霸得蛮 的宝庆精神之肯定据考,从清嘉庆初年,宝庆人占据龟山头斜对面回水湾码头至武汉解放的一百四十年,经过艰难的打拼,宝庆码头实际成了宝庆在汉口的“飞地”。据相关资料介绍,当时汉口的宝庆正街不足两百米,却衍生出二街八巷:宝庆二街、宝庆三街、宝庆一巷,宝庆二巷……宝庆八巷。在宝庆会馆、宝庆小学,还为英勇捍卫宝庆码头权益牺牲的人建了“彭公祠”。如今武汉汉正街上绝大多数老居民,都是湖南特别是宝庆人的后代。“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十个湖北佬,顶不上一个宝古佬。【八】”这首当时流传甚广的民谣反映了邵阳人在武汉发展之盛况。正是由于这种精神的支撑,所以宝庆码头成为“当年汉口最大、最好的码头。

肇庆民国歌谣(民歌民谣楹联摘录)(5)

千年古庙 夜色阑珊

而另一首留传下来的《驾船歌》亦为当年宝古佬走汉口糊口生活的佐证。他们头顶太阳,眼眸邵阳,脚踏益阳,身落汉阳,尾摆长江掀巨浪,手摇桨桩游四方。~驾船要驾毛板船,骑风破浪走云天。一声号子山河动,四把神桡是神鞭。船打滩心人不悔,艄公葬水不怨天。舍下血肉喂鱼肚,折断骨头再撑船。船到汉口把钱洗,花花银子落褡裢。今生许下空心愿,来生转世再撑船。【

肇庆民国歌谣(民歌民谣楹联摘录)(6)

百舸争流~曾经的资江江面盛景

邵阳民间文化底蕴之深厚由此可见一斑。

文中部分资料引自陈建湘老师和李国儒老师已公开发表的文章,谨此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