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市疫情出现反复,一些金融消费骗局也浮出水面。对此,深圳银保监等监管部门为提升消费者“涉疫”防诈防骗意识,也频频发出疫情防控期间防范诈骗的风险提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借助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契机,南都记者梳理了一些不法分子冒用官方名义实施诈骗的骗局和官方提示,为深圳市民保驾护航。
[骗局大揭秘]
号称“官方回款”,充钱即受骗
近期,国家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监测发现,部分网站、微信群、社交媒体账号等冒充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号称官方回款渠道,引诱P2P网络借贷机构出借人缴纳保证金,企图实施诈骗,存在重大风险隐患。
这些诈骗手法究竟长啥样?据悉,第一步是诈骗分子冒充P2P平台客服,将投资人拉入所谓的“QQ清算群”。第二步以清退投资款项为由,诱导受害人添加微信,并要求下载所谓的回款APP。第三步是引导下载此类APP后,以缴纳税费、解冻保证金为由骗取投资人钱财,充钱即受骗。
针对这些情况,深圳银保监局日前发布“关于警惕不法分子冒用官方名义实施诈骗的风险提示”称,中国银保监会及深圳银保监局未设立或授权设立P2P网贷机构回款渠道,有关网贷回款信息请通过网贷机构官方渠道或当地网贷整治办获取确认,切勿轻信不实信息。值得留意的是,中国银保监会及各银保监局依法依规对银行业和保险业实行统一监督管理,不会向消费者索取费用或者要求缴纳保证金。
【防“诈”贴士】
金融消费者要注意个人信息保护,不要轻易将身份证件号码、账户信息、短信验证码等关键信息告诉他人,注意不要随意点击或扫描来源不明的链接或二维码。发现个人信息存在泄露风险,请及时更换账户密码,或联系开户银行进行挂失、限制交易等临时管制措施。
接种调查员?警惕以“流调”的幌子行骗
大家齐心抗疫期间,也有不法分子打着“疫情”的幌子行骗。近期有骗子伪装成“疫苗接种普查调查员”或“回访员”,以社区工作人员的名义添加被骗人为好友,被骗人在填写包括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后,银行卡内的钱却被骗子转走。
深圳银保监局提醒,谨防不法分子打着“流调”的幌子行骗。流调人员在开展流调工作时,只会核实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近期行程等对疾病防控有用的信息。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要求提供银行卡号、支付账号、付款码、验证码,更不会索要钱款或推销产品。
防“诈”贴士
消费者要注重保护个人信息,切勿随意向他人透露银行卡密码、手机验证码等敏感信息,谨慎网络转账。
因道路管制无法发货?退费信息要仔细甄别
深圳银保监提醒,要仔细辨别收到的退费退货信息。不法分子可能声称因受疫情管控道路管制的影响,无法发货送货,需通过有关链接或二维码操作退费,进而窃取消费者个人重要信息。换而言之,这些听起来顺理成章的说法,需要多加甄别。
防“诈”贴士
深圳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要提高安全意识,仔细辨别内容真实性,及时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快递的配送情况,切勿盲目点击扫描来路不明的网络链接或二维码。
冒用银行名义虚假宣传,侵害消费者权益
银行也成为冒名顶替的“灾区”。近日,广发银行某分行监测发现不法分子通过自媒体、广播传媒公众号等账号发布冒用其官方名义的虚假营销宣传,以登录APP签到领取价值不等礼品的宣传手段,诱导客户扫描二维码下载、使用非广发银行的APP。同时,不法分子还通过群发短信方式,以手机银行失效或身份证件过期等理由,诱骗客户点击假冒手机银行网页链接,诱导客户输入账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进而冒用客户身份完成资金盗取。
不久前,杭州银行提醒,有不法分子冒用该行名义,自称是杭州银行工作人员或杭州银行合作机构,通过骚扰电话、微信加好友或发送该行冒名短信(短信中可能包含高额度、低利率等诱骗性信息)等方式,实施虚假宣传或金融诈骗等非法行为。平安银行此前也提醒,监测发现不法份子冒用该行名义通过群发带有钓鱼链接的短信,以网银过期/手机银行失效等为由,诱骗客户点击假冒网页链接,并诱导客户录入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登陆密码、短信验证码、交易密码等重要信息,进而冒用客户身份完成资金盗取。
防“诈”贴士
实际上,此类冒用银行名义发布的信息层出不穷。南都记者梳理看到,按照银行和业内提醒,通过银行官方平台和渠道办理业务,通过正规应用市场下载APP不轻信虚假内容、不点击不明链接,不登陆不明网站。
关于收费问题,还有银行提醒,信用类贷款业务办理过程中不收取任何费用。未与任何公司或个人合作,委托收取中介费、手续费、佣金等各类费用,也不会在放款前以任何理由收取额外费用。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你清理校园贷?
“您好,我是整个银保监会的工作人员,您名下有校园贷款、不同额度银行卡、花呗需要清理”。此前,有市民反映有不法分子冒用“银保监会工作人员”身份拨打电话实施诈骗,严重危害广大市民财产安全。据观察,犯罪分子的作案对象多为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群体,有办理贷款、信用卡、花呗历史,通过电信伪基站拨打电话,冒用“银保监会工作人员”名义以清理名下注册过的校园贷款、清理未使用过的授信银行信用卡、帮助进行花呗解冻等相关内容,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实施诈骗。
防“诈”贴士
假冒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名义,骗取网民姓名、信用卡账号、取款密码、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涉嫌从事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银保监提醒金融消费者,应通过正规途径进行融资,切勿轻信陌生来电、短信、网络提示的贷款信息。
伪造银保监公文要求提交保证金,否则以恶意套贷起诉?
日前,有市民收到了一条来自某国有银行的贷款短信,短信中提供了贷款网址。登录平台填写身份证、电话、银行卡、联系人等个人信息后,平台显示2万元贷款已经到账,可以提现。但是,银行卡并未收到贷款到账。对此,平台方称,银行卡号填写错误导致贷款未能入账,客服人员推荐业务员进行解冻,并告知具体解冻的方法。
该市民按照要求拍摄身份证、银行卡,并手持身份证拍照,随后,业务员发来了一份“银保监会”的解冻结果,要求贷款人提供贷款金额的50%,即1万元作为保障金,否则将有司法部门介入,以恶意套贷罪起诉,一步一步引对方入瓮。
这种伪造官方文件实施诈骗的案例不鲜见。深圳银保监此前曾通报,有不法分子通常将自身包装为小额贷款公司员工,称其有低利息、放款快的小额贷款项目,诱导消费者下载钓鱼APP,填写身份证、银行卡号等相关信息,在消费者提交贷款申请后,系统则提示消费者信息填写错误,由客服人员介入,继而客服人员向消费者发送伪造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文件”或“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室深圳市地方监督管理办公室”等伪造公文,称其账户发生异常已被冻结,需提交一定金额的保证金,进行资金流对接,以确认该账户为消费者本人所有,如果无法缴纳保证金,则消费者可能因涉嫌骗贷被追究刑事责任。
防“诈”贴士
为切实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不受侵害,深圳银保监局提醒,中国银保监会及相关派出机构无权直接冻结任何单位或个人的账户,不会向任何单位或个人索要账户密码,不会向任何单位或个人收取保证金、认证金或其他形式的费用。如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请务必提高警惕,保持头脑冷静,不轻信他人,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提供线索。
规范惠民保,严查冒用政府名义虚假宣传等
作为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深圳等地的“惠民保”炙手可热,但同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按照去年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银保监会将重点查处以下问题,其中包括保障方案缺乏必要的数据基础;夸大宣传、虚假承诺、误导消费者;拖赔惜赔;冒用政府名义进行虚假宣传等问题,以更好规范惠民保的保障。
采写:南都记者 卢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