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的深处,总有些无法想象的存在,超乎你想象,带给你震惊。比如那些古老的门阀世族,他们虽然从来没有站在皇权的聚光灯下,但是依然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左右着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这些家族仿佛北极的冰山,给世人看到的只是小小的一角。只有在许多年后,从历史的视角回头看去,才可以清楚地看见他们的全貌,体会到他们超然的力量。

自魏晋时代时代,开始有五姓七望的说法,指的是当时七个最大的门阀世家,这些名门望族分别在魏晋和隋唐达到了他们辉煌的顶峰。这七个望族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因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古代五姓七望现在怎么样了(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庞然大物)(1)

拿崔姓世家来说,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了共十房崔氏支脉,光在唐代就先后出了二十九位宰相。以至于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而陇西李氏到唐朝时也连续出了十七位宰相。陇西李氏恐怕最著名的一支就是李渊一族,他们灭隋而建唐,在中国历史上开创了一个强大兴盛的时代。其实,往史上追溯,陇西李氏也是名人辈出,这支源自颛顼后人皋陶的氏族,在周朝出过道家鼻祖老子李耳,在秦时世代沿袭为候,到了汉代,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飞将军李广便是这氏族的后代。

其他几家氏族也无一不是这样的时代巨擘。这是经过漫长历史积淀的庞大势力,在滋生了他们的时代里,他们对时局的影响是深层次的,甚至在朝代的更迭这起到决定作用。

这些从中国的奴隶社会就开始存在的古老家族,经过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封建时代经济、政治的核心集团。任何一代统治者想要登上历史的舞台,须要有他们的支持,政权建立后,若想长治久安,还是离不开他们的支持。举个例子,西汉后期著名的农民起义军赤眉军领袖樊崇,即使两次带军占领长安,因为不能得到当地氏族阶层的支持而失败,反观与他出身截然不同的刘秀则在氏族集团的支持下,得到了东汉天下。

古代五姓七望现在怎么样了(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庞然大物)(2)

一般情况下,他们并不热衷于攫取每个朝代最为耀眼的皇权,他们更喜欢做皇权最好的伙伴——这就像现在的发达的西方国家一样,隐伏在当权者背后的资本才是利益最终的饕餮者。

这些门阀氏族为了把最符合他们意愿的某个家族或者某个代表推上那个最高的位置,常常会在合作中形成惊人的默契,他们一般不会自己面南背北,最终的目的只是在政权的阴影下品尝着利益的大餐。他们清醒地知道权力是短暂的,永恒的只有利益。朝代会更迭变化,氏族却会一直延续。

于是,在这种长期的合作中,他们形成了及其稳固的"朋友圈",相互守望的同时又相互制约以防一家独大,利益交错中各自发展,至后来终于形成了盘根错节的五家七望。

为了强化和扩大这种纽带联系,他们惯用的手法就是推崇世家内部小范围的婚配。在家族中子女的婚姻问题上,他们不仅蔑视寻常诸姓,即使是皇室成员也不放在眼里,比如当时氏族内部曾经出现了这样的声音:大唐皇室虽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但还是受到其他世家的怀疑,言其有胡化之风,不复当初之血脉的纯粹,意指开创大唐的这支李氏支脉有鲜卑的血统。

古代五姓七望现在怎么样了(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庞然大物)(3)

唐文宗在位时,曾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郑覃能把孙女嫁给皇太子,但郑覃竟然拒绝,而是把孙女嫁给了时为九品官的崔某。为此文宗也只能无语,他不无郁闷地骂道:"民间谈婚论嫁,连官职品位都比不上世家的出身了。我李家二百年天子,还不及崔、卢吗?"文宗在位时已属晚唐,人们的门阀观念不仅没有减弱,相反更为严重,这也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当时门阀世家对政治与世风的影响之深。

还有一个故事,在高宗朝有"朝右文宗"之美誉的宰相薛元超,在晚年曾自述平生有三大憾事:一是没能参加科举以进士及第,二是未能娶山东五姓的女子为妻,三是未能参与编修国史。后来世人戏称为"元超三恨"。

其实,这些世家在秦汉及魏晋时期已经达到过一个鼎盛时期。这些氏族发源极早,李氏源自于颛顼孙皋陶,崔氏历史上源于姜姓,是炎帝的后人,早在西周初年就已经被分封于齐地,郑氏起源于姬姓,从这些古老的姓氏就可以知道,他们在华夏大地上已是根深蒂固,难以动摇。

古代五姓七望现在怎么样了(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庞然大物)(4)

在秦汉时代的政治生活里实行的是世袭取士,即九品中正制,因为看重家世,一代又一代的人脉积累使这些氏族逐渐走进了国家政治和经济的中心,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即使权力更迭,亦不受影响。这是他们的舞台,虽然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但有可能是那个躲在幕后更重要的导演。

而到了隋唐,尽管开始实行科举取士,这些积累了千年的世家同样不会在这方面败给别人。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反而使他们的子弟厚积薄发,在这场角逐中保持着巨大的优势。

在文化方面,范阳卢氏以儒学传家,尤以卢植一脉为代表。及至唐代中期,中进士者超过百人,有八位范阳卢氏的成员官至宰相,进入政事堂议事。而太原王氏则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等一批顶尖诗人,形成大唐诗歌史上一个目不暇接的诗坛盛宴。

古代五姓七望现在怎么样了(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庞然大物)(5)

然而,世间事无外乎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衰亡期。这些世族不仅自己的成员占据要职,还通过联姻、扶持、培养等方式营建了一个极其庞大的势力结构,这必将引起最高统治者的忌惮,自隋唐以来各朝皇帝几乎都致力于削弱、摧毁像五姓七家这样的门阀巨头,以扫除他们对皇室的潜在威胁。

隋文帝时期之所以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度,瓦解动摇五姓七家的根基是这一举措的根本原因。寒门和士族是天生的对手,大量提拔出身寒门的士人可以很好地抑制门阀的势力扩张,但是隋朝国祚太短,这一计划收效甚微。武则天当政时继续大力推行科举制,尤为重视进士科的士人,这终于使权力的天平发生了倾斜。

唐太宗为此采取的措施是重修《士族志》,将皇族宗室定为第一等,然后将皇后外戚长孙氏家族定位第二等,之下才是各大世家,意图削弱七宗五姓对朝廷和民间的影响。

唐高宗时代,则是通过禁止世家之间婚配的方式打压世家大族,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禁婚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打压已经到了如此直接、不再顾及颜面的地步了,可见当时情况的严重。

古代五姓七望现在怎么样了(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庞然大物)(6)

安史之乱在氏族发展历史上是一个分水岭,又有黄巢起义对氏族政治破坏严重,此后五姓七望逐渐式微,虽然在晚唐时有过短暂的复兴,但终究无法抵御历史车轮的前进而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读了这篇文章的朋友,不妨也去探寻一下家族的历史吧,没准会是哪支大族的后裔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