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罗隐有一首七言律诗《台城》:

“晚云阴映下空城,六代累累夕照明。玉井已干龙不起,金瓯虽破虎曾争。亦知霸世才难得,却是蒙尘事最平。深谷作陵山作海,茂弘流辈莫伤情。”

其中第二句里的“金瓯”一词也是有典故的。

瓯的由来(典故金瓯)(1)

据《梁书·卷五十六·侯景传》记载

“初、中大同中,高祖尝夜梦中原牧守皆以地来降,举朝称庆,寤甚悦之。旦见中书舍人朱异,说所梦,异曰:‘此岂宇内方一,天道前见其征乎。’高祖曰:‘吾为人少梦,昨夜感此,良足慰怀。’及太清二年,景果归附,高祖欣然自悦,谓与神通,乃议纳之,而意犹未决。曾夜出视事,至武德阁,独言‘我家国犹若金瓯,无一伤缺,今便受地,讵是事宜,脱致纷纭,非可悔也。’”

话说梁武帝萧衍是个很迷信梦兆的人,他曾经梦见中原全部平定,都归降于南朝,文武百官同贺,醒来之后,他非常高兴。早上召见中书舍人朱异,把这个梦告诉了他。朱异虽然是个出色的文艺青年,却同时也是个奸臣,他很得萧衍的宠信,立刻领会了梁武帝的意思,便回答道:“这时普天之下将要归于一统的征兆。”后来,北朝东魏的大将侯景真的来投降,梁武帝召集群臣讨论,尚书仆射谢举等认为不应该同意,而梁武帝却想答应,一日,梁武帝自言自语:“我的国家好像一个金瓯,没有一处残缺,象这样连天太平,现在若是接受侯景来降,也是可以的,但如果引发混乱,就后悔也来不及了。”朱异早已揣度了圣意,便回答道:“陛下英明,治理天下,本是合乎天意之事,现在侯景带着大半个魏国来归顺梁朝,若是不收留他,恐怕要让以后想要投降我们的人心寒啊。”这话说到了萧衍的心坎里,再加上前次的梦兆,他便欣然接受了侯景的归顺。

瓯的由来(典故金瓯)(2)

关于这个故事,在《南史·卷六十二·朱异》里也有记载。

“ 初,武帝梦中原尽平,举朝称庆,甚悦,以语异曰:"吾生平少梦,梦必有实。"异曰:"此宇内方一之征。"及侯景降,敕召群臣廷议,尚书仆射谢举等以为不可许。武帝欲纳之,未决,尝夙兴至武德阁口,独言:"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承平若此,今便受地,讵是事宜?脱至纷纭,悔无所及。"异探帝微旨,答曰:"圣明御宇,上应苍玄,北土遗黎,谁不慕仰?为无机会,未达其心。今侯景分魏国太半,远归圣朝;若不容受,恐绝后来之望。"帝深纳异言,又感前梦,遂纳之。”

所以,这个“金瓯”,本是一种盛酒的器皿,在这里就比喻国家或者领土的完整。在后来的诗文中,多用此典。比如唐代司空图的《南北史感遇十首》中:“兵围梁殿金瓯破,火发陈宫玉树摧。”宋代王奕的《贺新郎·金陵怀古》:“可笑诸公俱铸错,回首金瓯瞥徙。”其中的金瓯都有相同的意思。不过,从这些怀古诗文中,不难看出,这个故事还有下文。后面发生的事,大约能看出萧衍虽然心怀大志,可惜对于时局和自身的判断还是不够准确,以至于收到了侯景这个定时炸弹,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侯景之乱,对南北朝的政治格局和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不光如此,整个中国的局势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南弱北强的形势加剧,加快了南北朝的大一统,梁武帝萧衍的“金瓯无一伤缺”之梦彻底破碎,而西魏及其后继北周在这乱世中吃尽了红利,为后来隋朝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到这个典故上,关于”金瓯“的说法里,还有一个词,叫做“名动金瓯”或者“名覆金瓯”,这个词里的金瓯虽然也有国土的意思,但来源于另外一个故事。

瓯的由来(典故金瓯)(3)

《新唐书·卷一百零九·崔义玄附孙崔琳传》中记载

“初,玄宗每命相,皆先书其名,一日书琳等名,覆以金瓯,会太子入,帝谓曰:‘此宰相名,若自意之,谁乎?即中,且赐酒。’太子曰:‘非崔琳、卢从愿乎?’帝曰:‘然’。赐太子酒。”

说的是唐玄宗每次任命宰相,都要先写其名,一天他写了崔琳等的名字,并用金瓯覆盖其上,等太子李亨进来的时候,便问他这下面的名字是谁,猜中了便赐酒。太子说不是崔琳, 卢从愿吗?此后,“名动金瓯”便指人物名气很大,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类似的诗文也有,比如宋代辛弃疾《水调歌头·庆韩南涧尚书七十》的词中:“快上星辰去,名姓动金瓯。” 还有如明初散曲大家汤式《南吕一枝花·赠人》这首散曲中:“金瓯应已藏名讳,麟阁终当绘像仪。“

@八闽古代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