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南一寺临河干(ɡ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kǎn)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niè),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二、原文注释翻译第一段: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ɡ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注释:
临:靠近
河干:河岸
圮:倒塌
并:一起
阅:经过,经历
岁:年
募:募集
求:寻找
于:在
竟:终了,最后
以为:认为
棹:划(船)
曳:拖
迹:踪迹
翻译: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外门倒塌在河里,(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经过十多年,僧人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僧人们)在河水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有找到。他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找到石兽的踪迹。
第二段: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注释: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 、规律
是:这
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岂:怎么
暴涨:凶猛的河水
携:带
湮:埋没
耳:罢了
颠:颠倒,错乱
服:信服
翻译: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水底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水流寻找石兽,难道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第三段: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kǎn)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niè),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注释: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失石:落入水中的石头
盖:表原因的连词,“因为”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啮:侵蚀、冲刷
坎穴:坑洞
倒掷:摔倒
如是:像这样
不已:不停止
遂:于是
溯流:逆流
固:固然
如:依照
果:果然
翻译:
一个老河兵听说了这话又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石头下的沙坑)会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深的时候,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洞里。
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颠倒错乱,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加颠倒错乱了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第四段: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注释:
然:既然这样
则:那么
但:只
臆断:主观地判断
翻译: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可以(只)根据某个道理主观判断呢?
三、古今异义四、一词多义
五、文学常识
(1)纪昀
纪昀(jǐ yún)(1724-1805),字晓岚,清代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晚年自号石云,乾隆年间进士。他的著作有《阅微草堂笔记》,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
(2)《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丛书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所据底本中,有很多是珍贵善本。《四库全书》的编纂(zuǎn),无论在古籍整理方法上,还是在辑佚(jí yì)﹑校勘(jiào kān)﹑目录学等方面﹐都给后来的学术界以巨大的影响。
(2)《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年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志怪小说。
写作范围:在时间上,主要搜集当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流传的乡野怪谈,或作者亲身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文学价值:内文记述若真若假,似乎只在借由对这些志的描写来折射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落,进而反对宋儒空谈性理而疏于实践之理气哲学。并且讽刺道学家的虚伪矫作卑鄙,旁敲侧击的揭露社会人心贪婪枉法及保守迷信。不过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悲惨境遇的生活,纪昀在笔调中也表达出深刻的同情与悲悯。每则故事之后,大多有一二语来总结其理事,以明因果、以理事非。
作品风格:有意模仿亚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以每脱稿一种,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辗转刻印,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六、主题归纳这篇文言笔记小说,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说明了遇事不能只根据常理主观地判断,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七、内容理解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如何找石兽的事。
2、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4、在寻找石兽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庙僧和讲学家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因为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办法。
5、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用原文回答)你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道理:遇事不能只根据常理主观地判断,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6、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结构上,由事入理,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7、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寺僧: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又沿河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只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 。
老河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实事求是的作风。
8、文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2分)(2016年青海省中考题)
答案: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是对寺僧的嘲讽和自以为是;老河兵的“笑”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9、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2016年湖南省常德卷)
“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性质坚硬沉重,沙子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要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