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在古代是救命的意思,在《解文说字》一书中就有记载:"丞,翊也,山高,奉承之意。相,省视也。"所以丞相最开始就是拯救的易斯,而这个字在甲骨文中也有类似的定义,其形状看似一双手拖住从高山落下的人,所以丞相这个职位的意义就是拯救国家政治,辅佐皇帝处理国家朝政的职位。

明朝内阁首辅一览表(34丞)(1)

这个职位在封建君主专制时期十分特殊,皇权是天子的象征,丞相虽然是皇帝身边专门辅佐朝政的人,也难免惹得皇帝心生嫌隙。这个职位在官位中官阶最高,就连一些皇室弟子都要礼让三分。这个职位最早出现在周朝,当时被称为地宫司徒,到了秦朝被改名为丞相,专门掌丞天子助理国事。

但是到了明朝,丞相这个职位就被废除了,新生出一种全新的职位,名为内阁。内阁的处境和丞相类似,职责也大致相同,它与皇权互相矛盾,但是也要听命于皇帝。下文就将从内阁的建立来分析,为何明朝要废除丞相制度,改建内阁制度。

明朝内阁首辅一览表(34丞)(2)

1. 明朝废除丞相新设内阁

丞相这个职位过于靠近皇权,所以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变动,但是通常都是修改名字,并没有对官位有实质性的改变。

三国时期,废除了相国的官职,重新命名为丞相。最开始这个职位只有一个人选,负责管理军机大事和皇帝安排的其他事物,丞相通常都会是皇帝的心腹大臣,毕竟要随叫随到,心系天下。

丞相不同于继承者,在新老皇帝继位的时候他并不需要更换。丞相是专职负责国家政治的接触人,大小国事都会有丞相一同参与商讨,为了避免出现一人武断决定的场面,皇帝也会在会议上召集其他大臣共同商议。可是真正能够拍板的还是丞相一人,甚至一般的事物丞相可以私自决定,事后再告诉皇帝即可。

明朝内阁首辅一览表(34丞)(3)

很多人以为坐上了丞相的位置就是高枕无忧,往往能够坐到这个位置上的人,都是开国功勋或者年迈老者,相当于国家的军师。皇帝在政务上有拿捏不定的地方可以同丞相咨询,丞相也会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

在批阅奏则的时候,丞相是被授权可看的,遇到觉得不妥的诏书或者奏则,都可以被丞相中途拦截下来,进行驳正。但是这样的做法难免保证有人存在私心,关于封驳的标准白居易曾经在诗中提到:"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

明朝内阁首辅一览表(34丞)(4)

可见丞相虽然封驳了奏则,但是意见并不能直接下发,还是需要与皇帝进行参考。古代很多人都想要攀附丞相得权力,毕竟丞相代替皇帝微服出巡时也有诛杀和赏赐得权力,军事上也有自己单独部署得兵力,有时候甚至丞相的军队比正规军还要精良。

文化上也是归丞相管理,丞相不仅要照顾百姓民生还要注重他们的娱乐需求,在丞相府中就保管了大量图书,这些图书都会 在丞相辞官后退还,除此之外会一直保存。

明朝内阁首辅一览表(34丞)(5)

除了处理政务之外,丞相也具有谏查的功能。汉武帝时期,汉武帝赏赐丞相谏查百官的职能,丞相微服出巡的时候可以帮助谏查百官中的老鼠屎,那些贪官污吏大多霸占百姓资产,丞相接受了土地的征集租谷后,大小事物都要经过丞相府,足以见得丞相职能权力的高低,并且他大部分的工作都是涉及百姓,并不比皇帝要轻松多少。

2. 丞相一职在历史上的变动

2.1丞相一职名号经历变动

丞相这个角色经过电视剧的推敲,多少都会出现两极化,历史上有不少的优秀的丞相,例如秦朝的商鞅、李斯都是很有名的丞相,曹操就是汉献帝的丞相,汉高祖将丞相一职改名为相国,之后又改名为司徒。由于姓氏中也有名为司徒的人,所以后来又恢复了丞相的叫法。

2.2丞相一职职权经历分化

魏晋时期,丞相一职空缺,直到唐朝才恢复丞相之位,隋朝开始丞相的职权开始分化,不再集权于一人,由原来的丞相分解为司徒、太尉和司空三个职位,共同参与国家政务的建设。而日常的行政事务已经不由丞相管理,专门设立了尚书省负责,这些职位并不固定也没有专门的部门,大多都是给已经在职的官员兼职。但是尚书省这个部门是常年设立的,尤其是在唐朝格外重要,当时实行三省六部制,每个底层部门的的奏则意见上传后,都要递交给皇帝和丞相审核批准,之后尚书省就负责按照皇帝的意思执行就好了。

明朝内阁首辅一览表(34丞)(6)

后来唐太宗时期,尚书令的职位被取消,直接由唐太宗代劳,而原来的尚书省改为尚书左右仆射也被称之为左右丞相。为了保证官员们能够在朝廷中有足够的发言权,唐朝设立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他的职责和丞相很类似,让更多普通官员底层官员可以畅所欲言。

到了宋朝,人们开始对丞相任职人员产生要求,例如必须是太中太夫以上的阶级,大多候选者都是文人墨客,并且增设了参知政事这个职务,相当于副丞相。

明朝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改变了原本沿袭下来的左右丞相,以谋逆罪的罪名将当时的丞相胡惟庸诛杀,并且宣布废除丞相一职,改为设置内阁,职位义务不变。

明朝内阁首辅一览表(34丞)(7)

3. 被废除的丞相一职与新设的内阁大臣

丞相这个职位在历史上一直存在,虽然不断更换名字,但是也是朝廷佐政中的标配,是官员之中位高权重的职位。

《汉书·陈平传》中记载: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皆得任其职焉"。

《明史职官志》中:"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

彻底说明了丞相一职的职责和重要性。

明朝内阁首辅一览表(34丞)(8)

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在元末的农民起义中他经历与各个阶层的斗争,心中对任何人都存在疑心。尤其是从乞丐到皇帝,这样差异的阶级变换,让他对权力和财富的欲望快速增长。考虑到历朝历代的丞相都对皇权有所影响,所以废除了中书省及其下属的一切机构。

《太祖实录》中记载:"己亥,胡惟庸等既伏诛,上谕文武百官曰: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欺之蔽, 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譬堤防之将决,烈火之将然,有滔天燎原之势,赖神发其奸,皆就煽灭,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更置五军都督府以分领军卫,如此则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卿等以为何如。"

明朝内阁首辅一览表(34丞)(9)

废除了丞相之后,虽然皇权得到了保障,但是皇帝需要一个人来承担所有的政务,长此以往必定难以胜任。所以臣子建议设立三公府,协助皇帝来处理各种事物,其余事情都按照规章制度办理,这样既不用担心皇权受到影响,也可以保证龙体安康。

朱元璋也比较矛盾,深知用人之道采用贤良的人才对朝政有利,但是她也不想看到丞相管理国家后风调雨顺,百姓对其恭敬有加的局面。所以并没有听信臣子的劝解,一个人承担下所有的工作,通过自身的努力来保证国家能够正常运转。并且为了保障江山世代都在自家人手中,他将废除丞相的制度设为家法,后来都需要遵循。

明朝内阁首辅一览表(34丞)(10)

丞相废除后,朱元璋实现了独掌皇权的愿望,但是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工作量增大,全国的政务都会交到他的手中,每天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批阅奏则。根据统计每天都要批阅两百份以上,处理大小事务四百多件。这样的高压环境下自然劳累不已。

虽然效仿过后汉的做法,但是朱元璋并不同意分权。后来又学习周朝,设立春夏秋冬四季副官,但是这种制度只维持了一年就进行不下去了。

洪武十五年,他们开始学习宋朝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朝政上的顾问,其实职责和丞相很相似,但是还是没有彻底复原丞相的职责。

明朝内阁首辅一览表(34丞)(11)

之后到了永乐朝,新帝将殿阁大学士的地位提升,明成祖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成立内阁,命谢晋、 黄淮、胡广、杨荣、杨士奇、胡俨、金幼孜至文渊阁,说"广等侍朕日久,继今考满, 勿改外用"内阁制度开始出现。之后内阁的权利日益加强,到了仁宣二朝时,已经在六部之上,正式成为了替代丞相制度的方案,在后人眼中,这种内阁制度也就是传统丞相职位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