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名邦大理是中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是云南历史文化的最早发祥地之一,今天的大理文化古迹众多。大理崇圣寺三塔成为了吸引八方来客的名片。崇圣寺三塔位于云南省大理以北1.5千米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雄浑壮丽,是苍洱胜景之一。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崇圣寺三塔的基座为方形,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其东面正中有块石照壁,-“永镇山川”四个大字,颇有气魄。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底宽9.9米,高69.13米,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南、北二小塔建于宋,位于主塔之后,两塔间距97.5米,与主塔相距70米,成三塔鼎足之势,两塔均为八角形密檐檐式空心砖,共10级,各高43米。笔直入云,傲世苍穹。
1977年在维修过程中,近年来曾在塔顶发现南诏、大理中时期的重要文物600余件。崇圣寺三塔1961年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的崇圣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据史料记载“基方七里,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享“佛都”之美誉。
崇圣寺历经千年沧桑和风雨剥蚀,毁于清咸丰年间,只有三塔至今屹立不倒。
千寻塔前,照壁一幅,上书“永镇山川”,传说大理当年水患肆虐,于是立塔以镇蛟龙为祸。
而塔中更是保存有大鹏金翅鸟金像一座,是伏龙平水的神兽,现已是崇圣寺三塔广场上旅游标志。
三塔修建至今,经历上千年的风雨剥蚀和30多次强地震,1514年和1925年的大地震,当时大理城几乎都夷为平地,唯有三塔巍然屹立;明代万历11年的大地震,千寻塔“裂一尺许,势如破竹”,却又“旬日而合”。三塔历经多次磨难依旧屹立不倒,由此凸显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工艺水准。
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佛教,《南诏野史》记载说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崇圣寺因此成了南诏大理国的皇家寺院。
据史料记载: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明代传抄的大理国时期的佛教经典《大灌顶仪式卷》,就记载了国王举行灌顶仪式的复杂场面,这么多国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为了夺位父子相残、兄弟相戮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大理九位国王禅位出家就避免了这种悲惨结局,而且也使诸多生灵免于涂炭。
总结:在佛教盛行的大理国时期,百姓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有佛堂;无论男女老少,都手不释数珠,因此,当时的大理国有“佛国”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