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播出的主流剧《跨过鸭绿江》已接近尾声,昨晚的第37集所爆发的上甘岭战役,就是双方在谈判中因战俘问题谈不拢才发生的一场恶战。

跨过鸭绿江上甘岭战役40集(跨过鸭绿江之谈判)(1)

上甘岭战役的惨烈程度,素来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绞肉机”之称!这也是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参加“三所里、长津湖、砥平里、上甘岭”这四场最惨烈血战中的最后一场大战。

经此一役,对双方都造成了重大伤亡和惨重损失,使得敌我双方指挥官的头脑都彻底冷静下来,接下来再次发动大规模战役的主观愿望接近于零。

于是,美国佬又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

01、为什么打打停停700多天?主要问题是战俘遣返方式谈不拢

事实上,自1950年10月25日我志愿军在两水洞打响第一仗开始,到1951年6月10日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就开始边打边谈,真正大规模作战的时间也就7个多月。

跨过鸭绿江上甘岭战役40集(跨过鸭绿江之谈判)(2)

剩下的两年多,一会儿打,一会儿谈。谈不拢就打,打不赢再谈,最后纠结在战俘问题上互不让步,结果双方谈了700多天才谈拢,结局是我们做出了让步。

为什么战俘遣返问题卡住谈不下去?

道理很简单:中朝俘虏对方2万人,而他们俘虏中朝13万人,其中我军2.2万人。

如果谈判要求双方全部遣返战俘的话,对方感觉吃亏,就提出了“按自愿原则遣返”的条件,我方坚决不答应,因此美国佬多次单方面宣布停止谈判。

我们当然不能答应,因为“自愿遣返”的原则是:志愿军战俘可以自愿去台湾,朝鲜战俘可以自愿留在南朝鲜。

跨过鸭绿江上甘岭战役40集(跨过鸭绿江之谈判)(3)

美方的想法是,让战俘自己决定去留,不用担心自己被遣返后遭到迫害,这样双方再次作战中,我军官兵更容易投降,能在心理上分化和瓦解我军官兵的战斗意志。

这个苛刻的“自愿”条件,我们当然不能答应,尤其是涉及敏感的台湾问题,因此谈判陷入僵局,近乎于死局。

02、为什么我们抓获对方的俘虏这么少?

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入朝作战后,我军急于将“联合国军”赶离鸭绿江附近,目的是解除敌人对我国边境的威胁,因此在我方主动发起的前两次战役中,部队实施了快速长距离穿插,力争分割包围并迅速歼灭敌人。

跨过鸭绿江上甘岭战役40集(跨过鸭绿江之谈判)(4)

这期间,我军后勤跟不上,连自己吃饭都成了大问题,即使抓获对方俘虏也没有能力集中关押和看管,因此抓住对方俘虏后教育一下就放了,当然也有宣传我军人道主义和优良俘虏政策的初衷。

二是敌人机械化部队机动速度快,当我军战略企图被敌人发现后,想再对敌实施快速合围很难。再加上没有空中优势,无法阻止敌人实施快速机动,长津湖战役中的志愿军战士冻的跑不动,我们的两条腿根本追不上人家。

还有火力不足的问题,更有缺少空中优势的大问题,导致我军想彻底围歼敌人,从而大量俘虏敌人的难度太大,常常是动用数倍于敌的兵力都无法全歼敌军,只能望着敌人逃跑的背影仰天长叹。

跨过鸭绿江上甘岭战役40集(跨过鸭绿江之谈判)(5)

有一句狠话撂在这儿:倘若我军能在同等装备条件下和所谓的“联合国军”作战,估计能一次整师上万人的俘获敌人,这场战争连三个月也打不了,敌人就会乖乖地坐到谈判桌上——宣布无条件投降。

03、上甘岭,这个地方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吗?

事实上,这个位置没有那么重要,从军事角度考虑的话,完全是个易攻难守的地方,应该弃守此地转而死守五圣山。

上甘岭不是一道山岭,也不是一座山的名字,而是一个村的名称。

这个地方的重要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为这儿正处在三八线附近的军事分界线上,我军实际控制这里以后,一旦谈判成功,就可以为朝鲜多争取到3.7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

跨过鸭绿江上甘岭战役40集(跨过鸭绿江之谈判)(6)

这一带是我志愿军第十五军的防区:主防区是海拔为1062米的五圣山,五圣山南侧不远处有两座无名高地,我方根据海拔高度为靠东侧的命名为537.7高地,靠西侧的命名为597.9高地。

在这两个无名高地的山脚下,有一个十几户人家的村子叫上甘岭,在战役发起前已经是一片废墟,如今已经变成了山清水秀的革命旅游胜地。

上甘岭发起前,我军早在五圣山和这两个实控高地上开凿了很多坑道。仅597.9高地就有三条大坑道和八条小坑道,还有30多个防炮洞。

双方谈判破裂以后,当时我军没想到敌人会突然从上甘岭方向进攻,因为两个高地虽然容易被突破,但高地北面紧挨着的五圣山却是个易守难攻的绝佳之地。

跨过鸭绿江上甘岭战役40集(跨过鸭绿江之谈判)(7)

而两处高地的作用,无非就是五圣山的门户和前沿阵地而已,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认为可以弃守高地,重点防御五圣山就可以了,但是15军军长秦基伟没有听。

从第五次战役结束,到1951年10月14日发起上甘岭战役,这期间有长达四个多月的谈判期,最终还是卡在战俘遣返问题上不能达成共识。

事实上,如果双方谁也没有打服谁,那么谈判就很容易僵持不下,然后认为牛叉的一方就会重燃战火,试图打服对方。

之所以发起上甘岭战役,就是美国佬认为自己是很牛叉的一方!

04、美国人的设想是:用一个营的兵力,在强大炮火和空中力量的支援下,通过6天的进攻就可以占领两个高地

跨过鸭绿江上甘岭战役40集(跨过鸭绿江之谈判)(8)

上甘岭战役,这个名称是战役发起二十多天以后起的。

由于双方不断投入更多的兵力进行惨烈的阵地争夺战,这场原本定性为“上甘岭战斗”规模的硬仗,不得不被第15军军部改称为“上甘岭战役”。

美国人为何如此嚣张?竟敢制定用一个营就可以搞定的作战计划,原因是美军指挥官忽略了坑道的巨大作用。

当然,挖坑道是无奈的选择。因为我军没有强大的炮火和空中支援,所以总是打运动战奇袭战和夜战,除非必要的选择,一般很少打阵地防御战,否则就等着雨点般的炮弹、燃烧弹来炸吧。

而打到军事分界线以后,为了在谈判中争取更多主动和利益,就必须在长达248公里的三八线附近构筑防线,然后让我军死守在这条长长的阵地上。

跨过鸭绿江上甘岭战役40集(跨过鸭绿江之谈判)(9)

于是,在上甘岭战役之前三个月,我军就为了长期坚守阵地,而掀起了一场挖坑道的大比赛。

《跨过鸭绿江》中的陈庚副司令员还夸赞坑道的巨大作用:防炮击、防轰炸、防潮湿、防寒冷,坑道内冬暖夏凉,还能存储药品和食物。

而坑道最大的作用,在上甘岭战役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个巨大作用也直接导致美军的计划破产,并在长达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付出了巨大代价。

我们先看看597.9高地上一个大坑道是什么样子:坑道长80米,呈“F”形状,洞口高1.5米,宽1.2米,坑道上方是36米厚的山石,两个洞口朝北面向五圣山。

这个坑道,就是《上甘岭》电影中八连坚守的阵地。

跨过鸭绿江上甘岭战役40集(跨过鸭绿江之谈判)(10)

05、惨烈的上甘岭战役,让双方都认识到彻底战胜对方的可能性极低,也承受不起这种巨大的消耗战,从此以后再无营以上规模的战斗

关于具体的战斗细节,请网友们有时间看看头条词条上的详细介绍就行了,这里不再过多赘述。

看一看这些数据,就足以震撼人心:

上甘岭战役中,参战官兵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表面阵地59次,击退敌人各级别冲锋900多次;

战役中,我15军、12军先后有9个步兵团总计4.3万人参战,敌军先后6万人参战;

战役结束后,我参战部队荣立三等战功以上的志愿军英雄就有12347人;

跨过鸭绿江上甘岭战役40集(跨过鸭绿江之谈判)(11)

为了给坑道送给养,近2000名运输员倒在敌人炮火下;买了3万多斤苹果,最后送进坑道的只有一个;

在惨烈的43天阵地拉锯战中,期间拉响炸药包、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碉堡、堵枪眼的有名有姓的英雄就有38人;

上甘岭战役中,涌现出了像黄继光、孙占元、孙子明、牛保才……这一个个铮铮傲骨的钢铁战士,谱就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

最终,两处高地岿然不动!

06、上甘岭战役,让敌人在付出伤亡6万人的惨重代价之后,又乖乖地坐到了谈判桌上,但是最终妥协的是我们

跨过鸭绿江上甘岭战役40集(跨过鸭绿江之谈判)(12)

但是,接下来的八个月中,在敌我双方犬牙交错的阵地上,小打小闹的零星战斗始终没有停止,而双方谈判的焦点仍然是战俘遣返的方式问题。

但最终妥协的是我们,原因有三点:

一是斯大林同志的突然离世,使得我们最重要的国际支持面临困局,很多既定的物资支援也有搁浅的可能;

二是朝方经不起战争的长期消耗,特别是敌机对朝鲜后方的狂轰滥炸,导致大量设施被毁怀,老百姓被炸死,因此朝方在战俘遣返上首先选择了让步;

三是我们的经济消耗巨大,自入朝作战开始的前三年,每年消耗的全国财政支出都占到了40%以上,我们几乎是集合了全国全民的力量在支持这场战争。

跨过鸭绿江上甘岭战役40集(跨过鸭绿江之谈判)(13)

经济上撑不起,在势力上又孤掌难鸣,如果想在军事上取得更大战果,甚至是把敌军打到彻底服气,我们几乎要付出惨重的不可承受之代价才有可能成功。

正是基于上述几个原因,我们最终才不得不选择了妥协。

令人唏嘘不已的是,最后只有三分之一的战俘回国,其他一万多人去了台湾,这当中有自愿的,也有被自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