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藕生长过程简介(莲藕淤泥培育高洁)(1)

莲藕的身份奇特,根系生长在烂泥中,叶和花却在水面上肆意绽放。根是名菜,花又是古代中国四大名花之一。而且名字奇怪,根有自己的名字,叶和花也有自己的名字,仿佛不是一种东西。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去赞扬、去歌颂。关于莲藕和荷花的诗词多如牛毛,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了,作者借莲写出了自己的向往的品德高洁,但太熟悉的咱们就不举例了,这里说一个特别喜欢写莲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李世民

我们想到李世民,首先会想到他的武功,但其实,他写了不少的诗,可以称得上是写莲狂人,写了太多关于莲的诗,比如这首押阳韵的五言排律《采芙蓉》是这样写的:

结伴戏方塘,携手上雕航。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游莺无定曲,惊凫有乱行。莲稀钏声断,水广棹歌长。栖乌还密树,泛流归建章。

莲藕生长过程简介(莲藕淤泥培育高洁)(2)

直接写的,间接写的,李世民对莲的喜爱可见一斑。而在历史文献中,关于莲藕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而且被抬得很高。比如唐朝李延寿编撰的《南史·晋安王子懋传》里是这样说的:

子懋年七岁时,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愿诸佛令花竟斋不萎。七日斋毕,花更鲜红,视罂中稍有根须,当世称其孝感。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莲花跟佛家有了关系,唐朝佛教盛行,加上佛经里有步步生莲,于是就给莲藕的起源带来了争议。

究竟是什么争议呢?莲藕究竟来源于什么地方?在我国历史上的种植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莲藕生长过程简介(莲藕淤泥培育高洁)(3)

一、秦汉以前,关于起源

佛教中关于这个记载很多,这带来一个直接后果是有不少人认为就是起源于印度。近现代,一些国内外学者也持这样的态度,认为是起源于印度,在古代传入中国。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假如我们去查阅中国古代文献和典籍,会发现我国出现的记载是非常早的,我们在《诗经》中至少能找到两处记载。在《诗经·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中是这样写的: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诗经·国风·陈风·泽陂》中是这样写的: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翻译过来就是:池塘四周有堤坝,中有蒲草和荷花。那边有个美人儿,让我爱得没办法。日夜思念难入睡,哭得眼泪哗啦啦。

《诗经》成书年代在春秋中期,在成书以前,也应该经过了无数代人的口口相传,在汇编成书时,应该参考了这些相传的内容和参考了周朝国家图书馆的一些内容。

莲藕生长过程简介(莲藕淤泥培育高洁)(4)

如果是印度传来的,春秋时期是怎么传过来的?我们知道,在汉朝的时候,四川那边和印度的确是有古商道的,可春秋时期就传入则根本不可能。

汉朝时,司马迁和淮南王刘安都曾写莲,后面班固《汉书》中也有引用。

司马迁《史记·七十二列传·龟策列传》中是这样写的:

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

这段话直白点讲就是:我到江南考察时,了解过龟蓍的事,访问过当地老年人,他们说龟活到一千岁,能在莲叶上走动……

“龟策列传”主要讲的是从商周传下来的以龟骨问卦之事,司马迁在这里虽然说的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可老人的传说似乎表明在商周时期也是有莲花的。

莲藕生长过程简介(莲藕淤泥培育高洁)(5)

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中则是这样记载的:

海闾生屈龙,屈龙生容华。

这里我们看着并没有莲字,但我们要知道,这里的“容华”说的就是芙蓉草花,而在古代,荷花也叫芙蓉花,这也是上面我们为什么要举李世民那首《采芙蓉》的诗,可以跟这里照应上。

所以,莲藕发端于我国,最早的记载出现在《诗经》里,也许印度那边也有起源,但至少是多地起源,从古印度传入古中国之说并不可靠。

莲藕生长过程简介(莲藕淤泥培育高洁)(6)

二、唐朝以前,关于种植

大多数东西,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总是会扯上神怪,魏晋人特别喜欢这样干。在东晋王嘉的志怪小说《拾遗记》中这样写莲:

汉武时,海中有人,叉角,面如玉色,美髭髯,腰蔽槲叶,乘一叶红莲,约长丈馀,偃卧其中,手持一书,自东海浮来,俄为云雾所迷,不知所之。东方朔曰,此太乙星也。

这些志怪小说当然是不能当成史料来看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去思考,会发现虽然没有史料价值,但却可以了解当时的不少风土人情。

而在一些看似并不写某种东西的记载里,却能找到有价值的线索。比如在《三辅黄图》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里写莲虽然像是一句闲话,但我们找到了当时种植的情况,《三辅黄图》中是这样写的:

汉昭帝琳池中植分枝荷,宫人贵之,每游燕出入,必皆含嚼,或剪以为衣,或折以障日,以为戏弄。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当时并没有什么大面积的种植,这东西对生长环境要求还是挺高的,需要有水,而在古代北方,水资源并不发达。当然,这书里说的是汉昭帝的时候,可成书年代却不过晚于南北朝,也可以当成是当时的情况来看。

在佛教书籍《洛阳伽篮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准财里内有开善寺,入其后园,见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树,层阁出云,咸皆啧啧。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洛阳伽蓝记》就开始写莲花种在寺庙中。但是,我们在差不多这时期的农书中却找不到莲藕的记载,比如北魏末年的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我们找不到种植和栽培的方法。由此我们可以推出一件事,在这个时期,莲藕是以花的形式出现的,并不是主要作为菜。

莲藕生长过程简介(莲藕淤泥培育高洁)(7)

到了唐朝时,佛教盛行,而莲作为非常符合佛性的一种植物被放大。比如莲花花死根不死,明年还能再生,这跟佛教的轮回之说不谋而合,佛教中更有释迦牟尼出生时步步生莲的典故。而莲花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禅性。

从魏晋到唐朝,种植面积并没有扩大,更多存在于宫廷和某些贵族庭院中,还有一些寺庙中,主要作用是被当成花欣赏。

莲藕生长过程简介(莲藕淤泥培育高洁)(8)

三、宋明以后,普及开来

宋朝的时候,写莲花的诗词简直多到让人震惊,更种题材的诗,各种词牌名的词,各种赋层出不穷,宋朝那些文人要爱死这种东西了。

比如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欲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行鸥鹭。

秦观《虞美人》

行行信马横塘畔,烟水秋平岸,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红妆艇子来何处,荡桨偷相顾,鸳鸯惊起不无愁,柳外一双飞去,却回头。

各种各样,不能一一举例,可唯独不见栽培种植,这种情况到了元朝时有了此许改观,元朝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里写了种莲藕的方法:

取莲藕接头时就用带草泥包裹,于池塘中栽之……取用泥包裹莲子,在内莲子头上作尖样约三指大,长二寸……掷于池中,重头沉下,自然周正。

莲藕生长过程简介(莲藕淤泥培育高洁)(9)

而到了明朝时,王象晋结合前人,在自己的《群芳谱》中有了详细记录,但有意思的是,王象晋却把这个归到了花部。《群芳谱·花谱·荷花》中是这样记载的:

荷为芙蕖花,一名水芙蓉,一名水芝,一名水芸,一名泽芝,一名水旦,一名水华。

在栽种上是这样说的:

春分前栽,则花出叶上。先将好壮河泥乾者,少半瓮,筑实,隔以芦席,上用河泥半尺筑平……如此种,当年有花且茂盛……

莲藕生长过程简介(莲藕淤泥培育高洁)(10)

到了现代,我国种植面积从九十年代开始扩大。莲藕根扎淤泥,出水芙蓉,被古代人赞美和欣赏。从古时候的发端,到魏晋时期种植在宫廷中,唐朝时被赋予佛性,明朝时回归普通,到现代终于归类成一种经济作物被种植,最终体现出了原本的价值,我们说的是莲藕的发展史,但又何尝不是我国古代的一副历史发展画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