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 年 3 月 19 日,美国 Elgin(埃尔金)公 司和法国 Lip(利普)公司联合发布了对传统机械手表结构进行改革的第一次尝试。 这种电动计时器用化学电池作为能源以替代机械手表的发条,电池电能直接传给摆轮 游丝做一个周期为 0.4 秒的连续振动,最后经计数器读时。由于化学能较为稳定,计时精度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它的电路开关寿命有限,无法投入实用。

70年代电子手表(20世纪电子手表发展史)(1)

在此基础 上,1957 年由 Epperlein(埃勃什)公司研制成功摆轮游丝式电子手表 Hamilton(哈 密尔顿)500 型,这是电子技术和精密机械加工结合的初步尝试,也是第一代电子手表。在国内,在上海金属表带厂、上海圆珠笔厂(上海手表六厂的前身)与上海浦江 电表厂、复旦大学借鉴国外成品实物并联合攻关下,于 1969 年试制成功 SD1 型销钉 式摆轮游丝电子表。

70年代电子手表(20世纪电子手表发展史)(2)

1972 年又改进出 SD2 型叉瓦式摆轮游丝电子表,该表被定名为 “向阳牌”,总产量约三万只。后囿于其费而不惠、技术过时等弱点而停止研制生产。

70年代电子手表(20世纪电子手表发展史)(3)

1953 年,瑞士 Bulova(宝路华)公司试制成功了音叉式电子手表,它用一个小音叉 和晶体三极管无接点开关电路组成音叉振荡系统来代替摆轮游丝振动系统。这是传统擒纵结构的一次革命,在习惯上也常被称为第二代电子手表。相对于传统机械机芯 5- 10Hz 的振动频率,音叉的振动频率为 360Hz,这将计时日差推进到 2 秒以内。

70年代电子手表(20世纪电子手表发展史)(4)

1960 年,宝路华 Accutron 音叉表正式上市销售。1965 年 2 月,天津手表厂与天津大学计时仪器专业合作成立音叉电子表联合研制组,成员有苑文炳、吕杨生、应建之、保进森、黄子洪、霍万隆等,参照该样机于当年 9 月底 研制成功 ST4 型音叉电子表样机。

70年代电子手表(20世纪电子手表发展史)(5)

1969 年天津第二手表厂成立,试生产任务移交给 该厂并改型为 DST2 型,定名为“天津牌”,1973 年 8 月通过轻工业部部级鉴定。由于音叉电子表核心部件音叉磁振荡线圈和计数棘轮加工难度大,成品合格率低,加之与迅速发展起来的第三代石英电子表技术相比,音叉电子表无论是生产成本还是走时精 度方面都已落伍。所以,DST2 型音叉电子表未能规模生产,直到 1978 年停产时,该型表只生产了千余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