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被误解需要解释吗(那些偏离本意与被滥用的话)(1)

“无奸不商”是指商人都是奸诈的,但它原本其实是叫“无尖不商”,在古代,人们买米时会用叫“升斗”的容器作为量具,升斗小民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那时候商贩会用升斗给顾客装米,确定好分量完成交易后,商贩会在买家临走前往他的米斗里多装一点,原本米斗里的米就会有一小撮尖尖冒出来,表示让利,此举虽然看起来商家亏了,但从长远看,有了更多的回头客,实则回报更多。

两相对比,“无奸不商”这个成语已经变成了完全相反的意思,当然,商人变成如今这般评价,要拜那些不正当牟利、偷奸耍滑的人所赐,不过这不是本文的主题,所以就此打住,接下来主要盘点一下,那些我们现今耳熟能详的,使用颇多的话,却与句子本意大相径庭或者被人们滥用的现象。

行为被误解需要解释吗(那些偏离本意与被滥用的话)(2)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在疫情发生以前,要说哪个行业发展比较火热,旅游业一定榜上有名。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出门旅游成为许多人的必备选项,旅游热,自然地要归功于无数自媒体人还有旅游公司们的极力推荐,他们给“旅游”包装的宣传语深入人心: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游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旅游能让你增长见识、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体验不同城市的风土人情,比你关在家里读书能收获更多等等。

这些标语所传达的理念,逐渐占据人们的心智。于是,大家都抱着“出去玩玩走走还能增长见识,再没有比旅游更好的事了”的想法,在他们口中,出去旅游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真是叫人难以拒绝。

实际上,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出自明朝画家董其昌,原意是指读书让人增长见识,并且要让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运用,说的其实是理论要结合实际,不是指行万里路比读书更重要,行万里路也不是简单理解为出去走走,旅游旅行之类的,而实际上就算按如今的含义去理解这句话,“读书”也要先于“行万里路”的。

为什么呢?你说要去体验风土人情,你连要去城市的风景古迹背景不清楚,历史人们不了解,能体验什么啊,如果真是对某景点某历史人物感兴趣,一定是会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作了解,而这一步就会劝退绝大部分人。

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没有对目的地的背景提前做功课,那我们只是出去换个环境透透气而已,吃吃当地美食(搞笑的是当地美食其实不用去当地都能吃到),这样也很好,但根本谈不上增长见识,洗涤心灵之类体会和收获,精神追求这玩意也是有门槛的。

不论是旅游从业者还是咱们自己,都不要把旅游看得那么高大上,平时工作累了,生活中烦心事多了,在时间和金钱允许的情况下,出去放松放松、散散心确实是不错的选择,当然,疫情期间还是要遵守当地防控政策要求,尽量不要乱跑。

行为被误解需要解释吗(那些偏离本意与被滥用的话)(3)

存在即合理

只要某种现象引起争议,必然少不了这句话的出现。内卷是存在即合理?医闹是存在即合理?那公众场合大声喧哗也是存在即合理?不知廉耻也是存在即合理吗?

“存在即合理”最早出自哲学家黑格尔,完整地是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行为被误解需要解释吗(那些偏离本意与被滥用的话)(4)

这句话按我们大白话翻译是指任何事物的存在或者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一件事它不会平白无故地发生和“它发生是有道理的”是两码事,这句话不是做价值判断对与错,只是阐述一个事实。

举个例子,某天你家小孩突然说不想去上学了,脸上表情像随时要哭出来一样,做父母的肯定会问小孩什么原因呀,耐心询问后才了解到,原来是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较之以往下滑了,自己一时难以接受这个结果,所以想“逃学”。

这个例子很常见,理解起来很容易,成绩下滑必定是有原因的,也许是最近上课没认真听课,知识点掌握不牢导致的,有了这些前因,所以导致了这个“合理”的后果(成绩不理想),而不能理解成“成绩不理想”这个结果是合理的。

即便已有许多人在公众媒体平台指出过这句话被误解的问题,到现在我仍然常听到被乱用的情况,说一句“存在即合理”,不仅好用,还显得自己对一切了然于胸,殊不知你因此放弃了进一步了解真相的机会。

真的要感慨一下,传播一句话很容易,澄清一句话却很难。

行为被误解需要解释吗(那些偏离本意与被滥用的话)(5)

行为被误解需要解释吗(那些偏离本意与被滥用的话)(6)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大家猜猜是哪个群体喜欢说这句话?

没错,这句话常常出自父母或长辈之口。和上面“存在即合理”一样,这句话也是被曲解原意的“典范”,好好的一句自省的话(原意是:别人指出你的问题,如果你做错了就改正,没有做错就避免犯同样的错),硬生生变成教育别人、掩饰自己错误的万能句。

家长:怎么又在玩手机,作业写完了吗?不是说只能周末才玩游戏吗?

孩子:早写完了啊,而且今天不是周末吗,再说我也不是玩游戏,我是在看电视节目,你不了解情况就说我。

家长:我问你还不是关心你,我管你还不是怕你不学好,用得着这种语气和我说话吗?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嘛,也是为你好…

家长: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从外面回来要换鞋,你看,地面上都是你的鞋带进来的灰尘和脚印。

孩子:那不是我,那是爸爸的…

家长:好了好了,知道了,好习惯要保持,妈妈说的话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别嫌我啰嗦…

孩子:内心os(反正是绝口不提自己随意批评人的毛病)

明明很多时候是自己的问题,最后都是孩子们或者晚辈默默承受,若是生气去反驳对方,鉴于地位和身份不平等,往往不会有好的效果。

为什么有些家长们、长辈们爱用这句话呢?因为他们重视“权威地位”的重要性,使得在自己出现错误的时候也要维持权威,而这句被滥用的话,既能用作要求和说教别人,还能在自己不慎犯错的时候,有一个为你好的借口。

讽刺的是,经过他们这样一通无视自己错误的做法,权威反而没有了。

我们其他人同样如此,当你知道自己对他人的指责是错的时候,要敢于承认错误,使用类似于“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的万金油句子,也许可以让你在嘴上不落下风,作为免责声明来使用,与此同时,你也正在失去别人对你的尊重。

行为被误解需要解释吗(那些偏离本意与被滥用的话)(7)

行为被误解需要解释吗(那些偏离本意与被滥用的话)(8)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前面列举的几句话,也许你在听对方讲过时,心里顶多是不同意、不喜欢、不认可而已。

相较之下,这句话的杀伤力可就大了,通常一个人遭遇到不好的境遇后,大部分人会同情,会鼓励,会感同身受,但是,总会有那么一小撮人会讲出类似下面的话:你别看他/她现在这么惨,指定是提前做了不少坏事,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种人没必要同情。

从结果倒推原因是许多人喜欢做的事,问题是很多人对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不清楚,就开始恶意中伤胡乱猜测,现在网络暴力有一大部分就来自于此,并且这句话往往体现了“伤害者有罪论”的思想作祟。

“为什么他总是欺负你,不欺负别人?”“这么大的人了,还这么单纯天真,活该你被骗”“你看他,穷得要打两份工,这就是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不能吃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上面的话是不是很耳熟,不了解具体情况随意评价别人,最后只需要来一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啊,他现在这个样子,肯定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关心,反正都是他/她自作自受,用不着可怜。

值得一提的,有的人把存在即合理与这句话搭配使用,逻辑形成闭环,无懈可击。而那些被口水淹没的人呢,再一次受到的伤害又该如何抚平?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海明威说: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我们都会说话,但是离“学会说话”还很远。

行为被误解需要解释吗(那些偏离本意与被滥用的话)(9)

其他‬“出镜率”较高的话

贫贱夫妻‬百事哀。两个新人要‬‬结婚‬,经济‬基础‬很‬重要‬没人‬否认‬,但是‬长辈们‬或‬所谓‬‬“过来人‬”们‬,用‬这句话‬‬告诫‬要‬走进‬婚姻‬殿堂的人‬是‬有问题‬的,这句话‬前‬半句‬是‬:‬“诚‬知‬此事‬人人‬有‬”,合起来‬的‬意思‬是说‬我知道‬生死‬离别‬这种‬痛苦‬‬世间‬人人‬都有‬,但‬对于‬一起‬共患难‬的夫妻‬来说‬,会‬更让‬人哀痛‬。

行为被误解需要解释吗(那些偏离本意与被滥用的话)(10)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意思不是把女人和小人归为一类,而是说小人和部分品性不行的女人不好相处。在现在男女对立情绪比较重的时候,还是不要乱用了吧。

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自私自利的人最喜欢拿这句话当座右铭,其实这句谚语的原意和他们理解的正好相反,这里的“为”是修为的意思,所以这句话是告诫人们要修身,提升自己,不然老天都看不过,不能饶恕。

可笑吧,明明是律己,不知怎么变成了现在的自私,这就像是把玻璃球当作珍珠。

类似的话,还有很多,篇幅有限,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总结上面列举的一些“名言警句”,它们的共同点是,人们在不了解句子的背景、演变的情况下,随意使用或引用它们,然后造成了误会,有的误会是无心之过,也有的误会是将错就错,为自己找借口,不论是那种情况,最后没有赢家。

人们喜欢把传统谚语、名言警句当作后盾,提升自己说话的威信,但文字的发明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和记录,那些由来已久的“金句”也有它原本情境下的含义,切勿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