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4部电影中,都有儿童的参与,我也乐于这样做。我感觉没有足够的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观赏的家庭性影片;我也相信,对于儿童来说,电影有着现实性的责任:传播将会伴随其一生的人道主义价值观。这就是我的抱负,艺术上的,也是道德上的。

——费利普·弥勒

电影《蝴蝶 Le papillon 》2002年12月18在法国上映,它是由擅长拍摄家庭剧的菲利浦·慕勒执导,主演是三届法国西泽奖影帝米歇尔·塞侯,法国天才童星柯莱尔·布翁尼许。柯莱尔·布翁尼许是本部影片的最大亮点,她将一个出生在单亲家庭聪明伶俐又孤独敏感的小姑娘丽莎演绎得活灵活现。

幼儿认知蝴蝶(蝴蝶的三场景失落)(1)

电影讲述丽莎一个单亲家庭的8岁小女孩,妈妈未婚先孕生下来她,但不懂得如何去爱她。这让小丽莎倍感孤独,她常常一个人待在同一个地方孤独的度过一天。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某一天,她遇到了同样孤独的老人朱立安。老人把她领到了自己的家里,丽莎第一次接触到了蝴蝶。随后一老一少开始了寻找全欧洲最罕见、最美丽的蝴蝶“伊莎贝拉”。

伊莎贝拉蝶(Isabellae),1898被一个西班牙猎人发现,便被赐予了西班牙皇后的名字,它是现存欧洲大陆最美丽的蝴蝶之一。

朱立安寻找伊莎贝拉蝶是因为达成已故儿子的心愿,儿子临终前渴望见到伊莎贝拉蝶。老人的儿子原本拥有者健壮的身体,精神状况有没有问题,可是突然变得神经过敏起来,经检查患上了忧郁症。朱立安自从儿子走后,一直不能心安,为了履行对儿子的承诺,开始大量收集蝴蝶的标本,然而过去了很多年,依旧没有找到传说中的伊莎贝拉蝶,这也成了他一直以来的心病,直到有一天,他决定进山寻找伊莎贝拉蝶。

幼儿认知蝴蝶(蝴蝶的三场景失落)(2)

一老一少同行途中,小丽莎不停地询问着朱立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时常跟朱立安斗嘴,即使他看起来很严肃,也没有阻挡住小丽莎的热情。她对这个世界依然充满了好奇,她的问题向来没有人解答,即使是简单的陪伴也成了遥不可及的愿望。

一老一少在不断地争执与妥协中,渐渐的亲近。这一趟旅程,不仅让人对温馨陪伴的深有感触,更加引发观影者对一些列亲子问题的反思。

不失信于童

Je peux te demander quelque chose ?

我能问你点事情吗?

Quoi encore?

又有什么事?

丽莎的妈妈曾多次答应过她会去游乐场,吃麦当劳。但是等来的确实失望,小丽莎一次一次的回首,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她希望能从驶来的公交车上看到熟悉的身影下来。然而一次次驶过的公交车仿佛在告诉她,你妈妈又一次骗了你。

第一个场景:丽莎看了看落日,她知道妈妈这次又不会陪自己了。期许慢慢的褪去,剩下的只有失落。她对于跟妈妈的陪伴充满了向往,正是这种越来越大的期待感再一次被失落取代

幼儿认知蝴蝶(蝴蝶的三场景失落)(3)

郭伋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东汉官员郭伋上任以后来到西河郡美稷县巡查,碰到几百名小孩骑着竹马,在路上对他夹道欢迎。郭伋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这么远还要自己赶来。”孩子们说:“听说大人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表达谢意。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外,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郭伋让人算了算行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约定日期早一天。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而郭伋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怕失信于孩子们。

幼儿认知蝴蝶(蝴蝶的三场景失落)(4)

现实中孩子被我们的爽快的承诺所吸引,内心满怀期待。可当我们因为各种琐事缠身,又会干净利落的告知,“我有事,下次吧”,再小的孩子也会失望,也会对你产生不信任。爱默生说过,不信任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多一份诚信,少一份成年人的信口开河。其实孩子的快乐远没有看上去那么难,只不过需要你短暂的跳脱嘈杂的世界,真正的静下心来去聆听她们的世界,去触摸、去感受、去陪伴。

言教不如身教

Pourquoi tu me prends par la main?

为什么你要我握着你的手?

Parce qu'avec toi je suis bien。 

因为和你在一起,我感觉很温暖。

小丽莎无意中听到老人朱立安跟房东的对话,老人一个神秘的地方寻找一只美丽的蝴蝶。小丽莎心动了,她决定要跟随朱立安一起。朱立安并不愿意带她,小丽莎很失望,她说她想看大山、看奶牛、看蝴蝶,因为这些她都没见过。随后丽莎又使出浑身解数、软硬兼施,终于赢得了老人的妥协,答应带她一起进山找蝴蝶。丽莎全副武装了一番,一脸的神采奕奕充盈了整个画面。

第二个场景:丛林中麋鹿悠然自得寻觅着食物,一老一少观察着自然的幽静和祥和。突然一声猎枪声,麋鹿倒下了。丽莎与胡利安不约而同地微微一噤,“该死的盗猎人”从老人口中脱口而出。

可这件事没等过多长时间,朱立安就用棉花和化学品闷死了孩子捉来的阿波罗蝶,孩子喃喃语道“盗猎人”,老人在捕猎者杀死鹿的时候教给丽莎的道理,丽莎也在这时刻指了出来。老人尴尬一笑,淡然认可

幼儿认知蝴蝶(蝴蝶的三场景失落)(5)

孩子的世界也许就是这样,吹毛求疵,容不得半点瑕疵。从小丽莎之口说出来又显得多了些真挚与虔诚。上一秒还是那个指责别人的人,下一秒就变成了被指责者。像极了现实中的我们,对孩子看电视、玩手机的行为喋喋不休,却不停的刷着手机看着段子,开怀大笑;总是在强人所难,而对自身的行为却视而不见,堂而皇之。常常还自以为,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她能明白我的苦心,能感受到我的爱。

当丽莎对老人说出“盗猎人”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惊醒?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会以父母为第一模仿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着影响。我们不能轻视小孩观察问题的视角,同样除了言传身教,更需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成长环境。

身教不如境教

Ca t'a plu le petit voyage ?

你喜欢我们的旅行吗?

Ah oui beaucoup。

非常喜欢。

寻找蝴蝶的一路上,一老一少慢慢地建立起了温情的爷孙感情。老人和小女孩之间展开了有趣的交流,朱立安威胁小女孩,不准丽莎叫他爷爷,不然他会丢掉她,但是丽莎并没有在意,因为她知道他不会这么做。朱立安会向丽莎解释一些名词,会把丽莎爱吃的西芹沙拉给她,耐心地讲故事给丽萨听。

第三个场景:丽莎会喋喋不休地说话,不停地抛出自己的问题,朱立安往往会无奈的翻着白眼。途中他们遇到美景,遇到不同的人,老人的睿智,小女孩的天真无邪,时时都会听到一些妙语。他们一起唱歌,一起捉蝴蝶,一起分享大自然

幼儿认知蝴蝶(蝴蝶的三场景失落)(6)

在丽莎的一大堆问题里,我们好像回忆起小时候脑子里有无数个问号的童年。始终干净的画面,清朗的蓝天,绿油油的法国原野,鸟声,昆虫声,风声……美丽的蝴蝶,当然还有那天真烂漫的小丽莎。这一切都为丽莎换来了生命一次奇幻的经历,在茫茫绿海中探求大自然的静谧、老少相处的诙谐,还有久违难忘的亲情。

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一老一少起寻找伊莎贝拉,一路走来,淘气的与顽固的也会产生感情的,其实最后的美丽与爱,就在我们身边。当我们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成长环境,孩子便会快乐健康的成长。

电影带来的共鸣与反思

电影最后丽莎的妈妈和朱利安坐在椅子上,看着丽莎快乐地玩着篮球。她很是不解的问着老人:“为什么她会这么喜欢打篮球。”

这种情景像极了现实中的我们,很多地方并不了解孩子,而只是一味的我感觉。当电影中丽莎妈妈询问老人的时候,仿佛能感受到其实我们也是这样。完全根据你的规划安排孩子的生活,忽略了孩子的想法和声音,根本不去了解他内心真正的所思所爱。

当老人告诉她,你应该告诉丽莎,你爱她。丽莎的妈妈说:她知道我爱她。老人反问:如果你确认她真的知道,那你觉得她会做所有的这些事情吗?

幼儿认知蝴蝶(蝴蝶的三场景失落)(7)

反问的那一刻,是不是真的也要问一下自己,我的爱,孩子真的知道吗?爱不仅仅是努力为孩子创造物质条件、日日鞭策,更是为了孩子变得更好,更是我爱你,只因为你是你。

写在最后

影片经典的法国式节奏、配乐、曼妙的长镜头,细腻的情感缓缓流淌。追寻蝴蝶的路上一颗玻璃般的心见证着成人们的庸俗、贪婪。爷爷和小丽莎一起见证蝴蝶破茧重生的那一刻,寓意着妈妈破碎的人生和丽莎童年的不幸,都会因为经历苦难而获得新生。

《蝴蝶》像清新的田园诗,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一点点渗入眼耳。蔚蓝晴空下,一望无际碧绿的草原,微风中摇曳的金色麦浪,草原上烂漫的野花和扑蝶的小女孩。当你发现潜移默化中被一个孩子而改变的时候,也许会感叹这个世界的奇妙。

幼儿认知蝴蝶(蝴蝶的三场景失落)(8)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