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区别

反语与双关

反语修辞格和双关修辞格都包含着表里两层意思,表面上的一层意思是词语本身所固有的,而心里想的所要表达的那一层意思则是由特定的上下文所赋予的,所以不容易分清。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反语的表面和里面两层意思永远是正好相反,而双关的表面和里面的两层意思却不一定相反。如:

①后来,“北伐成功”了,北京属于党国,学生们就都到了进研究室的时代,五四式是不对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很容易为“反动派”所利用的。 (鲁迅《南腔北调集·论“赴难”和“逃难”》)

这段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格。“北伐成功”和“反动派”两个词语是反语。实际上,1927年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之后,就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北伐运动失败了。而“反动派”一词,却是国民党反动派诬蔑攻击共产党的话,作者在此用作反语,实际上是指“革命派”。“成功”和“失败”、“反动派”和“革命派”永远是相反的,所以这是反语而不是双关。

词语示例

①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反文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国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②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sǒng]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词语避忌

1.忌滥用。反语因为含有讽刺的味道,所以要注意立场,分清对象,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同志要避免立场和态度不明确,有意见可提出来商量,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滥用讽刺性反语。

好的例子如: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鲁迅《藤野先生》)

“正人君子”本意是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在此用作反语,指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御用文人、军阀政客。作者在夜深人静疲倦的时候,一看见藤野先生的照片便“良心发现”、“增加勇气”,这不是说作者的良心原本不好或是个懦弱的人,而是指作者长期受到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便受到触动,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作者运用反语和鞭策自己的话,表明了他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以及誓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2.忌含糊。运用反语必须注意鲜明性,要避免含糊,要让人一听(看)就知道是反语。为了使表达鲜明,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可以使用以下三种方法。

(1)可以用语言环境的烘托,正面意思与反面意思连在一起说。如:

那么,俄国也有这类骂法的了。但因为究竟没有中国似的精博,所以光荣还得归到这边来。好在这究竟又并非什么大光荣,所以他们大约未必抗议;也如“赤化”之可怕,中国的阔人,名人,高人,也不至于骇死的。 (鲁迅《论“他妈的”》)

人们常会听到一些粗鄙的骂人的话,比如“他妈的”之类,鲁迅先生在本文中戏称它们为“国骂”。实际上,那些下流肮脏的骂人的话,无论是对于其创造者或者是使用者,也不管是俄国人的不精博,还是中国人的很精博,都不会让人“光荣”。因此在这段话中,“所以光荣还得归到这边来”很明显是一个反语,相当于“耻辱”的意思。这样,作者通过语言环境就把这个反语的意思烘托出来,使它明朗化了。

2)注意上下文的配合、呼应。如:

(2)书面上可加引号表明反语,口头上可用特殊的语调表明反语。如:

上海话的难学不在于语言的复杂而在于上海人心态的怪异,广东人能容忍外地人讲极不标准的广东话,北京人能容忍羼[chàn]杂着各地方言的北京话,但上海人就不允许别人讲不伦不类的上海话。有人试着讲了,几乎所有的上海人都会求他“帮帮忙”,别让他们的耳朵受罪。 (余秋雨《乡关何处》)

“帮帮忙”是反语,不是真的要别人帮忙做什么事,相反是求他们不要那样做。这是上海人为了要求别人不要讲那些不伦不类的、让人听了浑身起鸡皮疙瘩的上海话而无可奈何说的话,用引号标明,使读者一看就明白,不会引起误解。

.忌儿戏。反语要用在适宜的场合、语体当中,避免在科技、公文等语体中运用,因为那样会显得儿戏、不严肃。

例:小儿马狂蹦乱跳,两个后蹄一股劲地往后踢,把地上的雪踢得老高。老孙头不再说话,两只手使劲揪着鬃毛,吓得脸像窗户纸似的煞白。马绕着场子奔跑,几十个人也堵它不住,到底把老孙头扔下地来。它冲出人群,一溜烟似地跑了。郭全海慌忙从柱子上解下青骒马,翻身骑上,撵玉石眼去了。这儿老孙头摔倒在地上,半晌起不来。调皮的人们围上来,七嘴八舌打趣他。

“怎么下来了?地上比马上舒坦?”

“这屯子还是数老孙头能干,又会赶车,又会骑马,摔交也摔得漂亮,啪嗒一响掉下地来,又响亮又干脆!” (周立波《暴风骤雨》)

元茂屯农民斗倒了地主杜善人,抓住了特务韩老五,并把地主掠走的牲口拉了回来,又用搜查出来的金银元宝买来了牛马,全屯农民一起分。这时赶大车的老孙头选中了“玉石眼”(小儿马),爬上马背试马反被抛下地来,“半晌起不来”。人们不但不扶起他,反而说他 “摔交也摔得漂亮”,“又响亮又干脆”。这是反语,很有幸灾乐祸的味道。但这种风趣诙谐的话不但不会引起全场人的反感,反而增添了全场的欢乐气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群众在分到胜利果实时的喜悦心情。

3.忌混淆。要注意反语修辞格和双关修辞格的区别,避免两者混为一谈。

对联

例如,在军阀混战时期,南京城内有人写了这么一副春联:

许多豪杰;

如此江山。

“豪杰”的本意是指才能出众的人。但联中却指的是那些割地分封的军阀。“如此江山”原为褒意,在这里喻为军阀混战中的破碎山河。

再看下面这副对联:

红黑炭火,烫冷热美酒,名传远近;

大小布匹,裁老少新装,美化短长。

这是为一门两店写的对联。一店是酒馆,一店为裁缝铺。作者抓住两种事物的特点,发挥开去,使生意性质得到了升华。可以说,这种手法对于二者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一副运用技巧非常高妙的反语对联。

再看下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这是蒲松龄早年应对一位姓石的塾师先生的对联。据说,一日老师将蒲松龄喂养的家雀摔死,放在原处,用砖头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蒲松龄发现家雀死了,又见墙上对联,断定是先生所为,于是续了一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当面质问学生不该这样来辱驾老师,蒲松龄从容地解释道:我是按老师的联属对的,如果写得有错,请老师指教。老师再仔细分析,发现联中用的反语属对,可以说是对得天衣无缝,挑不出半点毛病,无言以对,只好拂袖而去。

举例说明反语的修辞方式(修辞手法连载29之反语的词语区别)(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