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孩子叫“星星的孩子”,承受着旁人无法探知的内心孤独,他们是一群有自闭症的孩子,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近些年来关于自闭症的话题很多,社会也逐渐开始关注,我印象深刻的是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一部电影《雨人》,该片曾获得198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
影片主要讲述靠倒卖汽车为业的小商人查理与父亲不和,分手多年。某天突然收到父亲的死讯。三百万元遗产正好可以帮他渡过生意上的难关,无奈父亲却把这笔巨款留给了他从未谋面的哥哥雷蒙。雷蒙是一个自闭症人士。查理将雷蒙从精神病院拐出,试图从雷蒙监护人那里敲诈这笔遗产。原本只是功利地“绑架”哥哥希望争取抚养权,却在一周的相处过程中暴躁、冷漠的查理逐渐被治愈,真挚的手足之情取代了查理原先的只求一己利益的私心。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雨人”,他像一面镜子深沉地映照出我们自身的浮躁及亲情的可贵。本文将从童年创伤、自我防御机制及学者症候群三个角度对“雨人”刻板行为和超能力的分析与探讨。
01童年创伤弟弟查理刚出生不久,父母在多年前误以为哥哥雷蒙要伤害查理(其实雷蒙只是想要保护仍是婴儿的查理在洗澡时不被烫伤而表现得很焦虑和异常),所以把雷蒙送进了护理院。从此他几乎与世隔绝,丧失与亲人联系与情感交流,他严重缺少父爱母爱。童年时期亲情的缺失,使得雷蒙利用隔离、退缩、否定的心理防御机制拒绝接受外部任何异于他内心意识层的信息,将难以接受的事实从意识层中隔离出去。但同时他又固化的心理来满足潜意识中童年对爱的需求,电影中雷蒙那句“不要打开水龙头,那会伤到宝宝”话语,这句童年时期充满父母关爱的话让雷蒙固执地记住了几十年甚至可能一辈子。
弗洛伊德说过:“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悲惨的童年经历,长大后再怎么成功、美满,心里都会有个洞,充斥着怀疑、不满足、没有安全感……”
童年阴影就像往杯子里加了一勺盐,时间可以把它冲的越来越淡,但始终不会变甜。童年的创伤经历影响着小时候的雷蒙,同时对成年的雷蒙的自我评价、情绪管理、以及人格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02自我防御在《雨人》中,霍夫曼扮演的哥哥雷蒙是自闭症人士,但是他的症状似乎不那么明显,对于别人的提问,他会回答,哪怕只是简单的“yes”或“no”。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着自己的规则,固执地处理自己的生活,比如十点一定要看某个节目;吃鱼排必须是固定的数量;十一点一定要上床睡觉;坚持在K市场购物等。可能在外人看来,他们是愚蠢的,智力缺陷的,只是因为不了解,不能按照他们的轨迹去生活。
但对于孤独症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自言自语通常是不受控制的,是他们的一种“自我防御”的机制,借助“自言自语”,孤独症孩子能够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的一些固化行为,由于长期不接触外界,不理解这个世界及其变化,他们缺乏安全感,使他们在生活、学习中的种种举动显得过激和不可理喻。
03学者症候群人们常说上帝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定会打开一扇窗,部分自闭症患者会具备超出常人的记忆、数学运算、音乐、绘画等方面的能力。影片中多处表现了雷蒙的超能力,比如能够快速将三四位数字相乘、快速算出牙签数和牌号以及赌博中能同时记忆六张牌。
美剧《生活大爆炸》中被中国观众亲切地称为“谢耳朵”——谢尔顿·库珀,他也具备这方面的天赋,堪称物理学天才,14岁时他攻读博士学位,并以“14岁半”的年纪成为史蒂文森奖最年轻的获得者,15岁时曾在德国海德堡学院做访问学者,拿到了他的第一个哲学博士,16岁时在研究扭量理论。同时他的交流障碍和刻板行为,也让他成了孤独症代言人。
孤独症人士中有10%会表现出“学者症候群”的特征,绝大部分孤独症人士仍然只是一个不懂交往、不会融入,甚至生活也无法自理的普通人。在家人眼里,孤独症的孩子心性单纯,他们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大多数孤独症人士的家庭只是梦想有一天自己的孩子也能获得一个工作,独立生活,有自己的朋友,或许不像谢尔顿那样精彩。
结语目前,中国至少有超过1000万自闭症人群、200万自闭症儿童,而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近20万的速度增长,这个暴增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无奈的家庭。比疾病更可怕的是冷漠与歧视。一位孤独症孩子的母亲说:“我只想和孩子一起去死,活着好累……看不到希望,还有更多的不理解与歧视。”,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关爱,对于孤独症人士及其家庭,最大的需要是包容、友善的环境,其实我更想说,孤独症并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特殊的需要。
家长朋友们要坚定信念,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既然无法选择和逃避,那就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帮助孩子更好的康复。同时肯定他们的强项和长处,并发掘及栽培他们的特殊天分。在此,我呼吁全社会也要加大对孤独症的科普宣传,消除对孤独症人士的偏见和歧视,用正确方式去关爱这个群体,为孤独症人士营造和谐有爱的社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