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寨墙 匾额

滑县道口古镇最新(河南滑县道口古镇)(1)

咸丰十一年(1861年10月),捻军攻占道口镇,不久即被击退。同年,古镇商贾绅民醵资,由滑浚丞和地方名士监工建起土垣。寨墙由三合土(石灰、黏土、细砂)夯筑而成。光绪元年(1875),为加固寨墙,将西部沿大运河走向的寨墙(兼堤防)改土垣为砖石结构,墙身由墙基、墙体和垛口三部分组成。巨石砌墙基,外包砖衣,寨墙周长13华里,古镇面积3.8平方公里,四周垛口不计其数。

道口古镇依运河而建,因码头而兴,西寨墙紧邻大运河,兼具防御和堤防的双重功能,在我国城镇寨墙中极为少见。1963 年秋滑县连降暴雨,大运河水位上涨,寨墙兼堤坝垮塌。1964年春,全面修复堤防,和平年代寨墙失去了抵御外敌的功能,故在修复中,没有再筑垛口。

道口镇寨墙面向运河有和尚口码头和水胡同码头两处渡口,东、 西、南、北各有大小寨门七处,皆置有石制匾额。大东门石匾外题“紫气东来”,内题“望岱”;北小东门外题“岳宗泰岱”,内题“嘉德”;南小东门外题“泰岱屏障”,内题“仰鲁”;大南门外题“德被熏南”,内题“通梁”;小南门题“古居贤里”;大西门外题“道通秦晋”,内题“适卫”;北门外题“恩承北阙”,内题“达燕”。

匾额,是古建筑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独特民俗文化的传承,镶嵌在建筑最显眼的地方。小南门的“古居贤里”,大南门的“德被熏南”,大东门内匾的“嘉德”,体现了古人仁爱、友善和崇尚美德的意愿,希望正气破门而入,美德随祥和之风吹入古镇。“适卫”“紫气东来”说的是孔子适卫,穿西门而过,老子倒骑青牛乘祥瑞自东门入,这是古镇人对圣贤的仰望更是祈盼吉祥的表露。自古以来,人们将东方视为生命之源,是希望和吉祥的象征,泰山位处五岳之首,被尊为“岱宗”,是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南边小东门外匾的“泰岱屏障”和内匾的“仰鲁”,大东门内匾的“望岱”和北边小东门的“岳宗泰岱”就是古人崇拜泰山文化的体现。北门“恩承北阙”体现了古镇人世受皇恩,忠君报国的儒家思想。

古镇南通梁(开封),北达燕(北京),东望泰山,西通秦(陕西)晋(山西),四省通衢,交通发达。100多年过去了,大西门的古寨残垣,历经风吹雨打,依旧傲然挺立。

衢巷 胡同

滑县道口古镇最新(河南滑县道口古镇)(2)

滑县道口古镇最新(河南滑县道口古镇)(3)

道口古镇有十二街一巷七十二胡同之说。古镇街道纵横交错,沿运 河走向形成的顺河街最为繁华,街道两侧是硬山式明清建筑,商铺林立;顺河街北段与运河之间有两条小街,分别取名二道街、三道街;顺河街向南延伸,只剩下一面有街,一面是河堤,故取名一面街。以上街道均以地理位置取名,以地标取名的街巷有老爷庙街、工商联街(以前称财神庙街)、苦水井街。一面街南段紧邻河堤,地势高人称上口,后大街地势低称为下口,连接上口和下口的街道叫上下口街,还有因拉脚、扛包等劳工聚集形成的人力市场——脚力市街,走进大东门便来到日日有集的大集街。

顺河街中段向东的狮子巷,东西走向,因两端立有石狮而得名。

胡同是城镇街巷的延伸,交通的衢道,更是普通百姓出入家门的通道、生活的场所。古镇胡同七十二条,以姓氏命名的占多数,如申家胡同、 满家胡同等。

地标命名的胡同:顺河北街的善局胡同,因民国年间设有宏济善局而得名。武衙门胡同是因嘉庆年间设立滑浚协防外委署,百姓称“武衙门”而得名。当天胡同(也称九大川胡同)因设有多家当铺得名。摇绳厂胡同则是因临近摇绳厂而得名。还有马店胡同、土地庙胡同、澡堂胡同、 薛花园胡同、教堂胡同等。

以形象和标志命名的胡同有:因形似裤裆而得名的裤裆胡同、地面常年湿漉漉的水胡同、临近文衙门百姓喊冤告状的冤屈胡同、进西寨门骑马快行的马道胡同等。

顺河老街

滑县道口古镇最新(河南滑县道口古镇)(4)

微风细雨中的顺河老街静谧安详,屋檐上飘落的水滴,犹如跳动的音符,弹奏出轻柔的旋律。潮湿的老墙根承载了多少故事,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烟雨朦胧中,撑起一把油纸伞漫步在顺河老街的青石路上,望着明清筑起的旧宅老铺、民国时修造的欧式商店并列在街道 两侧,顿感时光倒流、恍若隔世……

最后一遍“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之后,更夫们收起铜锣梆子,完成了又一个巡逻报更的使命。随着寨门“吱呀呀”的开启声,日日为集的道口古镇迎来了新的一天。当第一缕阳光射进老街,烧鸡铺、 锡器店、百货铺、杂货行、酱菜铺、糕点坊、饭铺、粮行……已是铺门大开,吃的、玩的、用的一应货品被堆放在最显眼处,随时挑起你购买的欲望。街上行人渐多,㧟篮子叫卖的行商小贩、吹糖人儿的民间艺人、算命的江湖术士穿插其中。善男信女满怀期盼来到这里,燃起纸箔长香请求神灵大仙庇佑,古镇的关帝庙、财神庙、送子菩萨庙、 南大王庙等多处庙宇足以满足香客们的祈求。说书唱戏声和梆子弦子声从街边巷尾的书场戏院传出,听客们悠闲地磕着瓜子喝着大碗茶,陶醉于时而忧伤时而欢愉的剧情中。华灯挂起,行人渐稀,此时的茶馆里,唱坠子聊大天的依旧兴致勃勃,饭铺里酒至微酣猜拳行令声不绝于耳。在买卖铺算盘的噼啪声中老街又传来了“小心火烛”这熟悉的声音……

雨停了,收起油纸伞,也收起了回忆,漫步在湿润悠长的顺河老街,每一步都要轻轻地迈过,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触碰到一个沉睡的故事。

漫步在顺河老街,历史的沧桑迎面而来,这就是老街的魅力,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砖雕墀头

滑县道口古镇最新(河南滑县道口古镇)(5)

滑县道口古镇最新(河南滑县道口古镇)(6)

行走古镇,明清建筑风格的房舍随处可见,这些蓝砖黛瓦的跨世纪老屋, 山墙两侧镶嵌着古朴精美的砖雕墀头。砖雕艺术在明朝中期以后,逐渐用于民间建筑,大运河通达的航运,将砖雕技艺随着行船带到古镇。

墀头,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建筑构件之一,起承重和边墙挡水的作用。处于显耀部位的墀头,经过精心雕琢,就像房屋的眼睛,忽闪着灵动的光芒,向外人展示主人的祝福与祈盼。

古镇砖雕墀头有寓意长寿吉祥的“仙桃”“福寿”“花卉”图案等,有道教色彩的“盘长”“莲花”图案,有祈盼人丁兴旺的“麒麟送子”和希望一切顺利的“马到成功”墀头,还有雕刻“喜上梅(眉)梢”(又叫“喜鹊 登枝”)的墀头,象征吉祥、长寿、官禄与爱情的“仙鹿”墀头寓意广泛, 因此在道口镇的古建筑中最为多见。斗转星移,斯人远矣,很多老屋几易其主,但先人美好的愿望与祝福却不曾远去。

行走古镇,不经意的一个回眸,便是穿越时空的对视。这些古老的砖雕艺术,展现的不仅是古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更是古代手工艺人的智慧与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