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一桦

今年7月,英国口述历史学社年度会议在伦敦举行,会议主题围绕“家”展开。家,作为一个物理空间,也作为精神寄托的特殊概念,对每个人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候车式文化工作室入选大会发言环节,在线上向全球口述历史的专家学者及工作者们介绍了有关上海枕流公寓口述历史项目的实践经验。

一览江南名楼之风采(枕流公寓的百年记忆)(1)

有“海上名楼”之称的枕流公寓,位于上海静安区华山路,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单位。这幢西班牙式公寓最初是泰兴银行大班的住宅,后来几经辗转,知名住户包括周而复、峻青、周璇,孙道临、傅全香等。作为一个口述历史项目,“枕流之声”以“枕流漱石,以文化人”为主题,通过访谈拍摄、文物信息采集等手段挖掘建筑特色和人文故事。

一览江南名楼之风采(枕流公寓的百年记忆)(2)

枕流公寓建于1930年,在数次转手中,最有名的大楼主人是李鸿章之子李经迈。根据史料记载,这座楼最开始取的名字被译作“河边公寓”或“溪边公寓”,但李经迈并不满意这个名字,遂公开向社会征名。有一封应征信援引了《世说新语》中的一段典故“枕石漱流”,寓意居静思危、潜心磨练意志。

除了大气雅致的外观,枕流公寓在内部装修上也颇费功夫。据说当时的卧室均为套间,卫浴设备也是进口名牌,窗棂用钢,门把手用铜,地板是檀木铺就,每户客厅都有壁炉,餐厅和厨房之间必有一间备餐室相隔。为了适应外国人的生活习惯,整栋大楼集中供暖,安装了热水汀;顶楼平台向住户开放,适合远眺和散步;地下室里则备有室内游泳池。这些设施在当时无疑是超前且一流的,因此常年租约不断。

1947年生于上海的张先慧,于1975年搬去枕流公寓,她在“枕流之声”口述历史栏目中回忆了这幢公寓精致的装修,即使在上世纪70年代依然是非常超前的:厅里面有很漂亮的古铜色吊灯,客厅的对面是大餐厅,餐厅(天花板)上面都是雕塑好的灯。厨房很考究,有备餐室,还有做好的橱柜,白色的橱柜从天花板到地面,当中是一排操作台。大楼配有电梯,进到电梯里面是一面落地的大镜子,旁边的木质面板也非常考究,并配有专人负责电梯运行。

1949年以后,枕流公寓空置的房间被分配给高级知识分子等居住,知名住户包括报人徐铸成,导演朱端钧,作家周而复、峻青、王慕兰,文艺理论家叶以群,画家沈柔坚,三栖明星周璇,影剧表演艺术家乔奇和孙景路夫妇、孙道临、徐幸,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范瑞娟、王文娟等。

一览江南名楼之风采(枕流公寓的百年记忆)(3)

一览江南名楼之风采(枕流公寓的百年记忆)(4)

一览江南名楼之风采(枕流公寓的百年记忆)(5)

1962年沈柔坚于枕流家中,刊载于《人民画报》

1956年以后,沈柔坚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枕流公寓画的,其女沈黎在“枕流之声”口述历史栏目中也回忆说:“我们家有火炉,非常正宗的一个火炉,管子是直接通到玻璃窗外面去的。在火炉上烧水,可以泡茶。最热的水,不是从热水瓶里出来,是从火炉上出来的。用这样煮开的100℃的水泡茶,可能和父亲家乡的功夫茶有点像,就在眼前发生,他觉得太美妙了。这和他的创作理念有相通之处,他曾说过,不一定要去名山大川,普通山水有时更入画,并且更有诗意。”正是这样充满人情味、烟火气的生活,令枕流公寓成为许多人难以忘却的回忆。

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吴肇光1957年入住枕流公寓,回忆起刚来到公寓的时候,他还能记起,每门每户一家人,4楼是一位德国老太,对门是一个作家。电梯里头条件是很好的,还有水汀,天冷供暖。那时吴肇光去上班都是骑自行车,“脚踏车最方便的,自由出入。我们大人每个人一辆脚踏车上下班,我因为做外科医生,时间就不固定了,因为还要值夜班,有时候有急诊来了,随叫随到。”对于枕流公寓,老人从未想过要搬家,“我不是上海人,但是我把它当作我的老家了,因为半个世纪以上都在这儿了,等于是自己的老家了。”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