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在上篇图文中,给各位看官介绍了名石名砚的为什么名贵,算是玩砚种草了。本期就来讲讲砚台藏玩必须学习与了解的知识之一,历代砚台的形制。

砚台的使用历史,传承了数千年。至今仍然有不少书法爱好者与国画爱好者,在使用砚台来研墨创作。藏玩砚,先了解砚的历史,而砚历史,应该先从最表象的形制聊起。老杨也不磨叽,先进入正题:

砚的各部位名称

首次说说砚的俗称,砚台,从字面上来理解,应该是置砚之台,但是并非如此。砚台,就是指整个完成的砚。非要称为台,应该叫墨台,至墨之台(老杨玩笑)。很多看官可能不太了解,所以老杨就来具体的科普一下。

苴却砚与四大名砚的区别(关于砚的形制发展史)(1)

砚的各部位名称

砚堂:又称为墨堂、或墨道、砚心,是指砚的中心研墨区域。这是一方砚的核心部位,石质的好坏,使用价值的高低,乃至石品花纹的观赏,都主要集中在这个区域。大部分古代名砚,都把名贵的石品,金星等,在设计和刻制的时候,尽可能的保留在这一部分。

砚冈:指砚堂中间稍高的部分。砚冈向四周渐渐低下去,在研墨的过程中间,墨汁可以流向四周低洼之处,与水充分的融合。贮存起来。

砚池:又称砚湖、砚沼、砚海、墨海、墨池、砚泓。是指砚的贮存墨汁的低洼处,一般的砚池都设计砚堂的前段,或是周围。

砚唇:又称砚缘。砚堂周围微高的边缘。形成砚的轮廓,犹如一圈堤坝。将墨汁控制在砚堂之中。

砚额:又称砚头、池头。砚额部分较其他三边砚唇更款,主要的工艺雕刻和纹饰部分,都在于砚额部分的创作。砚额通常位于砚的上方,包围砚池。也有设计在左右的作品。

砚面:砚面就比较好理解,指砚的整个表面,上面,正面。也就是图中展现的,是整个砚面。

砚阴:又称作砚背、砚底、砚下、砚后。指砚的背面,或者说砚面相对的底面。古人经常在砚阴镌刻铭记款识或者诗句,也就是放座右铭的地方。

砚旁:又称作砚侧,既指砚的四周侧面,砚旁也会镌铭文字,或者边款。

了解了砚的各部分名称,就可以好的去欣赏一方砚了。简单的说,先看砚面的整体构图。再看砚阴是否有镌刻铭文。再细看砚额的雕刻手法。最核心的是看砚堂的石品花纹。

秦汉六朝古砚

汉末刘熙著《释名》曰:“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说明汉人,就已经在采用砚这种工具,来研墨写字。迄今为止,所留存的最古老的砚,是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石砚,有两方,形制为不太规则的园饼形,用鹅卵石加工制成。由此可见,砚的发展,至今2000多年。

民间的藏友,想一睹秦汉古砚的风采,也只能到博物馆去。真能藏得一方的,少之又少。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来了解一下一下,砚的发展历史。便于对砚的藏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至于被低级的仿品打眼。

苴却砚与四大名砚的区别(关于砚的形制发展史)(2)

秦汉六朝的古砚,有圆饼形砚、板砚(又称黛砚、黛板)和带有高浮雕动物盖子的三足砚。多为石材,也有陶土烧制的。

总体风格上,颇具秦汉砖瓦的金石味道。这也很符合那个时代审美标准。可以说,汉代的砚,从形制风格上,代表着秦汉六朝时期的古砚特色。

鲁迅先生以”深沉雄大“来评价汉代的工艺美术的成绩。在古砚的形制上,也能很好的诠释。汉砚的工艺注重整体刻画、大局安排,朴素而不单调,粗旷而不鄙野,浑厚而不凝滞,豪放而不疏散,充满着大胆的想象、夸张,有一种"气势"之美。

唐代箕形砚

唐代,端砚、歙砚、红丝砚,均开始的初步的开采。洛阳澄泥砚也开始了烧制。可以说,在唐代,文人对于砚在使用效果上,开始有课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老杨上期所聊的,制砚石材的本身属性,直接影响着一方砚是否得以陈作名砚。

唐代的砚的形制,主要流行园形多足砚与箕形砚。

苴却砚与四大名砚的区别(关于砚的形制发展史)(3)

唐代箕形砚(图片来源于网络)

箕形砚代表着唐代古砚流行的形制。主要分为有两大类,一类是砚面无折痕,呈圆弧形,前窄后阔。这类箕形砚,在唐早期(盛唐),一般砚首略尖,两侧弧圆,锥形足。大多数砚堂打磨得较平滑,大底部及砚足则大多保持原材质初始状态,未有明显的修整及打磨。

至中、晚唐时期,箕形砚发展得更加规整,砚首圆弧,两侧平直,砚足有锥形或长方形,并且修整、磨制得更加平整。

苴却砚与四大名砚的区别(关于砚的形制发展史)(4)

唐代箕形砚(图片来源于网络)

至晚唐,另一种箕形砚出现,也就是米芾《砚史》中提到“至本朝变成穹高,腰瘦,刃阔钺斧之状”。其特点是砚首及两边有折痕,砚额呈弧形,即“穹高”。唇沿也作弧形,其平面一如斧钺。实际上这并不是米芾所在的“本朝”宋砚的特点,而是晚唐五代时期砚的主要类型。

苴却砚与四大名砚的区别(关于砚的形制发展史)(5)

晚唐代箕形砚(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唐带晚期,出现了由于底足的进化,出现的箕形砚,就成了宋代抄手砚的鼻主。

宋代抄手砚

宋代的经济昌盛,从铜钱的存世量,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而宋代的文化的开明与繁荣。在收藏的各项类目里,都可以感受到宋人,特别是宋代文人的风采。

砚的形制角度,宋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抄手砚。它是从唐代的箕形砚演变而来的,在称谓上也有称其为插手砚、手抄砚或大史砚的。

苴却砚与四大名砚的区别(关于砚的形制发展史)(6)

宋代抄手砚(图片来源图库)

宋代抄手砚最显著的特点是长方形前窄后宽、底部挖空、前侧落地两侧为墙足、三侧均自上而下内敛,可用手抄底托起。形制上无论方形或圆形、不论抄手或平底大都面大于底,且具有四侧或四周内敛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为早期的抄手砚为倒梯形,上阔下窄,砚堂与墨池相连为斜坡式(称其为淌池),砚侧四周向内收敛,抄手的空间如砚堂的斜面坡式(外同内制),其砚的外形和砚堂的形式都与箕形抄手砚相似,是箕形砚的新发展,因此称其为箕形抄手砚。箕形抄手砚砚堂深广,实用性强,流行于宋代早期。

到了中期(宋代中叶至明末)抄手砚为长方造型、砚身偏高、砚形偏小,砚堂平坦而浅,墨池窄小而深;看似长方,实际上并非标准的长方形,其砚面上宽下窄,砚身后高前低,这宽窄、高低之间的差距虽然不明显,但以几何形而论仍为梯形,实属箕形抄手砚的进一步发展。

箕形抄手与长方抄手相比较,最突出的一点是:一个砚堂深广一个砚堂平浅,一个砚堂与墨池相连,一个砚堂与墨池分离。长方抄手砚堂的平浅与墨池的窄小是宋时多数砚台共有的形式,是宋人对砚的实用与审美的要求。

从实用来说,抄手砚的墨池虽窄小,但比较深,能蓄一定量的墨汁,砚堂虽平浅,但可研墨又便于蘸墨掭笔,如果写小楷,研上一池墨可供一天的写作所用。以审美而论,平浅的砚堂给人以开阔饱满之美、窄小的墨池显出深邃的精神,两者以圆滑的曲线相连,统一于细而挺的砚边之内。整个造型由线与面构成,没有任何雕刻纹样,以最简洁的手法塑出清新、典雅之美,体现了宋代文化艺术和工艺美术的时代风格。砚的精细秀逸的风格由此形成。

随形砚

宋人制作石制抄手砚,很大部分的原因,是把底部石材掏空,减轻砚的重量,方便携带。而从唐代开始,开采砚石矿,制砚,至明清两代,矿产几近枯竭。一方好料,明清两代文人,已近不在舍得制作成抄手砚的形制。所以,特别是明代中晚期至清代。好的砚石材料,被无数文人推崇。

所以明清出现了众多随形砚与方形平板砚。

苴却砚与四大名砚的区别(关于砚的形制发展史)(7)

随形砚(图片来源图库)

宋代苏东坡曾倡导 “尝得石,不加斧凿以为砚,后人寻岩石自然平整者效之”这指的就是随形砚,但是,明清时期才是随形砚的大发展时期,这时出现了很多精品。

随形砚,也称异形砚,是根据砚石的自然形态进行设计制作的。但随形并不是随意,不是每一块砚石都能制作成随形砚,它必须符合审美的意味,必须符合观赏的情趣。到了清代,由于皇帝的喜爱,砚雕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雕工繁复,装饰豪华,已趋向宫廷化,成为一种贡品。但在皇城之外,清代的文人墨客如金农、高凤翰、纪晓岚,吴昌硕都参与了砚雕的创作,从而增强了艺术气息,文化内涵。使砚艺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升华到一种新的审美意境。

平板砚

相对于随形异形砚来说,方形平板砚(也成砚砖),更具价值,随形砚指引材料好,通常尺寸偏小。但是方形平板砚,对于材料的大小,要求就要得多。

平板砚制式记载始于宋,首见于宋无名氏《端溪砚谱》:“……曰砚板、曰砚砖……”。在明清连带盛行。

苴却砚与四大名砚的区别(关于砚的形制发展史)(8)

古时制砚以实用为主,发展到宋时兼顾欣赏。平板砚从以实用为主的主流砚式中脱离出来,成为实用功能减弱主要供摆设鉴赏的非主流砚式,不会是凭白无故地产生,她的诞生必定有其独特之处,是由砚石本身的优美、难得、珍贵决定的。平板砚从实用器上升到艺术品、收藏品,代表着砚台收藏审美的最高境界。

苴却砚与四大名砚的区别(关于砚的形制发展史)(9)

图片来源网络

清代梁巘《砚论》:“宋高宗大内砚,石板无池。故高宗常云:‘吾家所藏一段紫玉,亦恐作手不精,以至损坏也。’”。宋高宗大内藏 砚千千万,唯独常云平板砚,作为南宋开国皇帝的宋高宗身边制砚高手如云,但还是不放心让他们制作,“亦恐作手不精,以至损坏” ,可见平板砚是何等尊贵。

砚的形制,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多种多样。老杨在此相对介绍以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砚的形制以及简略的发展历史。在今后的发文中。老杨将再由浅入深的分享关于砚的收藏知识。

感谢头条的认可与支持,也感谢各位看官的评论与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