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印章(附图鉴1),田黄吗非田黄吗?鉴真辨仿、莫衷一是。毕竟是疯狂的石头,保持高度谨慎就对了,切不可见石认田。是田非田?在不具备高端设备红外光谱辨别的条件下,即可以传统识别法步步鉴别。
首先是材料的鉴别:
可以采取假冒排除法。目前田黄的假仿不外乎三大类,一类是化学合成,一类是人工着色,一类是拼接。
(一)用树脂加石粉人工化学合成的仿品有其致命的弱点,鉴别方法有六:
一可以用刀削,人造(化学合成)品削下来呈片状,手指捏不碎(晶体块状),真田黄则削下来呈天然的粉状。
本件:在不影响观感的印函面盖、底盖的背面各划两刀,划出天然白色粉末,眼视状如卷云、手捻细如面粉(附图鉴2-①、2-②):
二是从外观上看,人工合成品呆滞一色无变化如塑料或玻璃,30倍或者更高倍放大可见到气泡;天然田黄石则色泽温润色变自然。
本件:函盖见色泽温润呈橘黄色的自然色变(附图鉴3-①)、函底呈橘红色的自然色变(附图鉴3-②)、印九枚多呈橘红色(附图鉴3-③)不同块体之间色变明显:
三是人造品没有天然逼真的红格、萝卜丝纹,特别是姿态各异变化多端的红筋人工无法造出来。
本件:不同部位呈现变化的萝卜纹(附图鉴4-①)及亮丽的红筋(附图鉴4-②、③):
四是人造石呆滞死气(整体一色,或者死色不活,或者着色妖艳过度,或者有人为色变而过度不自然);而真田黄则色变层次丰富过渡自然,部分天然田黄还带有由无数细小浆汁泡紧密结合而成的无数的“金籽”,“金籽”由黄至金黄至微红的明显的层次变化,由里而外透射出特别迷人的油性宝光,散发媚人的珠光宝气,金黄红润的富贵逼人。
本件:印函两侧的“金籽”(附图鉴5):
五是人造石石理至“纯”,“完美”无瑕,而一般天然田黄都会留有疵点(亦有难得一见的冻透无瑕疵的顶级田黄,但无瑕之田在气色上灵动“活”透)。
本件:印章表里现不规则(分布不均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黑点,又称黑芝麻或者黑针(附图鉴6):
六是人造石的手感温而轻,而天然石头则凉而重。此印手感凉而重,这点就没有办法贴图呈现了。
(二)采用人工着色的仿品也有其致命的弱点,鉴别方法有三:
一可以在石头上面抹点油,浸润后用白色的纸巾或者软布檫拭,人工仿品的会掉色(做假浮色)。
本件:经油护时反复擦拭,只余油渍、印泥红,石色无丝毫褪变(附图鉴7):
二是人工着色的刀刻后会留下难以弥补的色缺色空,真田黄则用手把玩些许就可以恢复原色。
本件:刻痕稍有摩摸后其色即恢复如初(附图鉴8-①、②):
三是人工着色呆滞死气沉沉,而真田黄光照色泛红黄、光晕贵气如虹。
本件:泛光红黄宝气灿烂(附图鉴9-①、②、③):
(三)拼接类田黄的鉴别
一是用小田黄拼接的大田黄多为较大的摆件类田黄,小件或者印章类本来单件体量小,无需拼接。
本件:印函虽然体量稍大,为规范正方体,无法对接无法拼接;印章小块无需拼接。
二是拼接田黄其拼接缝多隐藏在随形裂隙处,或者做成仿“红格”乱真。虽然高科技拼接工艺使拼接缝难以辨别,但由于天然田黄都有自然色变,几乎难以找到两块田黄的色变能够对接得“天衣无缝”,所以凡遇色变的天然中断或者沿“红格”线两侧的色差突变,都可以鉴别出拼接痕迹。
三是天然田黄多为卵形,如遇个大而形异的田黄摆件,特别留心观察摆件底部是否见明显接缝痕。
其次是制作的鉴别:
一者,此印边款为晚清黟山鼻祖黄牧甫大师制作,落款的风格也神同(附图鉴10)。但在已经出版的《黄牧甫印存》中没有找到这套闲印的影迹。当然,现在存世未见著录者的亦不在少数(见《黄士陵粤中交游考》),此印续待查考。
特请教于专攻制印且钟情收藏的老师,认为此印虽无谱系出自黄牧甫大师之手,但起码“一刀笔”的制印功夫已然非同一般(《黟山黄士陵年表》:“一刀成一笔,古所谓单刀法也”)。印函底款“石工珍藏”,这与推崇黟山派并师承黄牧甫的收藏家寿石工大师有什么渊源吗?亦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者,外部观察,每枚印钦印位置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磨损,棱角变圆(附图鉴11),说明历时匪浅。
附记:得到这函印已经很有一些年头了,那还是远未想到居然石头也疯狂的年代,偶见“黄牧甫”制印,品相甚佳而心生喜欢,特别是为“山水中人”“久居林下”的闲逸,“问年”则“临水”“卧石”“枕流”,“醉月”而“登山”“云外”超然世外的意境而陶醉,就为情趣而倾囊以求志在必得(当时只知一组石头而已)。研摩了一段时间后就兴味索然丢在书柜橱旮旯九霄云外了。近年藏界玩印,不经意间又拿起这套印,没成想却是一函田黄……,真乃无心插柳也。惜者不识宝石、不懂藏玩之初,为求美观干净而多次用牙刷水洗,历经弥久的包浆状貌失却许多,甚惜甚惜。
2016流年丙申元旦识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