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氏,一个崇文重教风清骨廉的族群

苏姓是不是皇室后裔(一个崇文重教风清骨廉的族群)(1)

眉山苏氏始祖苏味道像。

苏姓是不是皇室后裔(一个崇文重教风清骨廉的族群)(2)

玉林苏氏始祖苏琏(号光宗)像。

苏氏渊源

溯吾苏氏,源出有熊,熊生昌意,意生高阳,高阳生称,称生老童,童生吴回,回生陆终,终生昆吾,吾子封苏,位列诸侯,号有苏氏,苏姓此始。

昆吾之后,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善平刑狱,受封苏国。春秋苏从,任楚大夫。战国苏秦,六国拜相。西汉之时,苏建苏武,父子皆侯。东汉时代,苏纯苏章,公孙显赫。三国时期,苏林苏则,位居侯相。六朝至隋,苏绰苏威,苏夔公孙,三代闻名。唐朝世长,良嗣冕弁,祖孙四代,家声远扬。

唐武后时,味道为相,后贬眉州,一子留川,传至苏釿,釿生子祜,祜生子杲,杲生子序,序生子洵,洵生轼辙,轼三子过,扎根岭南,子孙繁衍,瓜瓞连绵。

鬱郡苏氏,始祖光宗,原籍岭南,世居顺德,村名碧江。明朝洪武,国学岁贡,来宦鬱林,职司训导。有子二人,子清子靖,子清三男,名溥沛渊,子靖四子,茂政锡安,裔孙众多,遍布岭南,缅怀祖宗,永志不忘。

迁玉最早村庄

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苏琏(号光宗)奉命从广东顺德北滘镇碧江村来到玉林任职,职司训导,后定居玉林城后的州背村,并生子清子靖二子,子孙自此繁衍昌盛;子孙发展至今630多年已历25代,血脉已遍及粤桂两省二十多个市县。苏光宗公是玉林苏氏的始祖,州背村是苏氏族群最早定居玉林的村庄。

玉林苏姓始祖

苏琏:玉林苏姓始祖,号光宗。岁贡生,又记明经进士。刺封文林郎,应授修职郎。明洪武年间任鬱林州(现玉林市)儒学训导。苏琏出身儒门,逐鹿科场,仕途名士,更因他身居训导,自然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衣钵相传。

苏姓人口

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玉林市辖区内苏姓户籍人口为72949人。

族群大事记

苏姓是不是皇室后裔(一个崇文重教风清骨廉的族群)(3)

苏氏图腾。

苏姓是不是皇室后裔(一个崇文重教风清骨廉的族群)(4)

玉州区城西街道江岸村苏氏宗祠。

1.州背村苏氏是苏氏最早定居玉林的族群,至1989年已有600多年,传24代人,据当年户籍统计已有1500多人,由州背苏氏散枝发叶到各个地方有10多万人。因此从这年(1989年)开始州背苏氏理事会决定重修《州背苏氏族谱》,一是保留清光绪32年刻印的《宇澄苏氏族谱》全部内容;二是现世州背苏氏男女裔孙均收入谱,包括娶入与嫁出者,体现男女平等;三是对旧谱存在的某些错漏反复核对补上,并通过重新修谱访问了失去联系多年的同一祖宗的一些分支。《州背苏氏族谱》1993年修成付印,历时3年半完成。

2.“武林庄”,州背苏氏之武馆也。“武林庄”功夫源于福建少林寺,光宗公第16代孙苏老三创建“武林庄”,以“习武防身”“扶弱抑强”、弘扬“州背功夫”为宗旨,习武者成为一时风气,名闻遐迩。后由于历史变迁,“武林庄”日渐衰落。1991年5月,经州背苏氏叔伯兄弟商议,一致同意在州背三官堂附近原榕木根空地重设“武林庄”,共集资17000多元建设新的“武林庄”,当年7月竣工投入使用,充分体现了州背苏氏“崇文尚武”的精神。

3.永宁路因清代在玉林州设永宁门而得名,为州背入城通道。又因地处州背苏屋,又称苏屋路。乃是玉林苏姓始祖苏琏来宦玉林州,定居州背,倡修此路。永宁路因时代变迁,年久失修,已经变得凹凸不平,人车过往极为不便。为改善环境,方便交通,造福后代,苏姓群众率先倡议集资重修此路,有关单位鼎力相助,遂于1991年4月建成一条长70米、宽5米、功能齐全新的水泥路,过往群众无不拍手称好。

4.江岸村位于玉林市区北面,聚居着苏、陈李、张、黄五个姓氏,江岸苏氏是江岸村有4000多人的大姓。2008年经苏氏族人共同努力,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集资了200多万元建成建筑面积达2100多平方米的江岸村淮泗堂“苏氏宗祠”,成为当地群众交流、活动、娱乐、聚会的地方。“苏氏宗祠”建成后,每年8月8日集中族中热心人士对本村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奖励,对本村本族7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慰问,大力弘扬苏氏优秀传统文化。

主要宗支迁徙路线

玉林苏氏最早的祖宗是从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迁到四川眉山市(四川成都附近),然后经过河南郏县,接着迁到广东省南雄市珠玑巷,再往珠三角广东顺德北滘镇碧江村,然后到玉林城区州背村定居,由此向玉林四周散枝发叶。

主要宗支在玉分布情况

苏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十一位的大姓,总人口大约有606万,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两广地区和华北地区比较常见。

苏姓堂号有眉山堂、芦山堂、扶风堂等,郡望有武功郡、扶风郡、河南郡、洛阳郡等。

玉林市各县(市、区)苏氏尊最早从广东顺德碧江村来玉定居州背村的光宗公为始祖。玉州区苏姓分布在玉城街道州背村、城西街道江岸村、西岸村、宦塘村,仁厚镇道村,名山街道朱砂村、和睦村、谷山村、旺瑶村;大塘镇苏烟村、大苏村;南江街道分界村,仁东镇木根村等;玉东新区苏姓分布在茂林山会村、泉西村;福绵区苏姓分布在樟木镇渡船头村,成均镇向阳村、九街、塘足、大岭寨、劝杨村,沙田镇石基塘、万新、斗肚垌村、仓山口村、六龙六昔村、万新大旺、南流屋、地岭村、苏立、水退岭村等;兴业县苏姓分布在大平山、小平山、北市、蒲塘、沙塘、卖酒等乡镇;陆川县苏姓分布在乌石、古城、温泉、清湖等乡镇;北流市苏姓分布在新圩、扶新、白马、塘岸、隆盛、平政、新荣、新丰、沙垌、六麻等乡镇;容县苏姓分布在黎村、杨梅、石寨、十里、灵山镇等乡镇;博白县苏姓分布在双凤、水鸣、宁潭、龙潭、亚山、英桥、那林、文地等乡镇。

光宗公后裔也有在贵港市港南区、港北区及钦州市浦北县、灵山县,贺州市、防城港市、北海市合浦县、南宁市横县和广东省广州、江门、茂名等地繁衍生息。

历史名人

苏琏:玉林苏姓始祖,号光宗,州背人。岁贡生,又记明经进士。刺封文林郎,应授修职郎。明洪武年间任鬱林州(现玉林市)儒学训导。苏琏出身儒门,逐鹿科场,仕途名士,更因他身居训导,自然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衣钵相传。

苏其炤(1704-1770):玉林江岸苏氏第一个五经联捷进土,自幼资质超常,读书勤奋,文章精密雄壮,每考试必夺冠军。清雍正壬子本省乡试十一名举人,癸丑会试进士,丁巳仼陕西榆林府怀远县知县,庚申以卓异升陕西直隶邠州知州,署理榆林府知府,嘉庆乙亥怀人请祀名宦。苏其炤政绩卓著,政简刑清,声明远播,深得州人爱戴和朝廷信仼。

苏宗经(1793-1864):玉林江岸人,清道光元年举人,曾任国子监监丞,倡修鬱林紫泉书院和重修鬱林州城墙,去世后诰封奉政大夫,被誉“名孝廉”,《鬱林州志》说他“莅宫清正”。苏宗经才华横溢,一生喜欢读书,是名噪广西的学者,也是极有李杜之风的诗人。他著作卓丰,著书《广西通志辑要》《酾江诗草》等8部共97巻,其中诗歌2986首。

苏玉霖(1824-1900):苏宗经子。光绪癸未枓会试中式第八十九名进士。乙未枓会试赏载花翔,诰授资政大夫,补授户部福建司员外郎。苏玉霖清廉为官几十年,家里建宅因资金不足而北廊搁建,只能留给后辈续建,这在当时几代名官家庭出现的现象,实属罕有,其清廉显而可见。

苏祖馨(1896-1963):字馥甫,出生于容县杨梅镇新塘村,国民党陆军中将。苏祖馨北伐时期任营长、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师长、军长、集团军副总司令。

本姓人自评

余幼时,家父劳作之余常给吾及兄姐讲古人刻苦读书、尽忠报国之故事,每每讲到苏武牧羊十九载,持节不屈,去国怀乡之时,家父便会侧面潸然泪下。家父一个曾饱经磨难九死一生、刚强不屈之硬汉,亦为苏武不辱使命、宁死不屈之气节感动流泪,在余幼少心灵中遗下了难以磨灭之记忆。余中学后阅读不少古诗词,尤其唐诗宋词令余百读不厌,其中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词《水调歌·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更让余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成人后,关心国家大事之余,研读了家史、族史,涉览中国历史长河中苏氏家族涌现之优秀杰出人物,他们不但为苏氏家族添彩,而且为中华民族崛起振兴、开拓疆土呈现了忍辱不屈、永葆气节、胸襟宽广、君子坦荡、弘扬国粹、传承文化之高尚风范,尤值得后人景仰。苏氏历代先贤之崇高品格,亦是余人生路上之精神食粮,为余传承中华文化传统书画精髓之不懈动力!

(玉林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苏华聪)

专家点评

玉林日报胡记者很兴奋地打电话告诉我说,玉林日报近期正在组织一次规模宏大的《您贵姓》大型姓氏文化采访活动,他负责苏姓的采写工作。在采访和翻阅有关文献过程中,许多资料证明玉林苏姓是宋朝大文豪苏东坡(苏轼)的后裔。

对于这个发现我没有较深的探究,不敢肯定更不能随便下结论。但是,文化巨人苏轼曾两次路过玉林却是事实。苏轼的这两次“鸿迹偶经”,给玉林历史留下了厚重而明亮的色彩与不绝如缕的文化芬芳。

苏姓是一个光耀史册的古老姓氏,也是一个难以望背的氏族。其尊礼重教,诗书传家,人才辈出。所谓“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是其族训家风的一个形象体现。宋代“三苏”也即“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轼、苏辙三位杰出文学家,奠定了苏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成为后来其他姓氏难以望背的典范。玉林苏姓人正是恪守其始祖的儒学大志,看齐于其族内的仕官大家,因而建立起一个浓厚的有个性的书香苏氏,并拍打着这种文化传承的翅膀,扶摇而上,一路高歌,跨越玉林,遨游全国,播扬世界。

(玉林市文化时空研究会会长罗秀兴)

一个崇文重教风清骨廉的族群

苏姓是不是皇室后裔(一个崇文重教风清骨廉的族群)(5)

朝廷赐字说明玉林苏氏的家渊深厚。

苏姓是不是皇室后裔(一个崇文重教风清骨廉的族群)(6)

州背村和江岸村编撰的《苏氏族谱》

苏,《说文》及《尔雅》解释,古时称为紫苏,又叫苏草,是一种中药,既可辟腥臭,又可驱寒发散,有令觉醒、苏醒或回温之功效。

苏氏一支出自高阳,为颛顼后裔,以国为氏,形成苏姓。与苏姓优秀者打交道,的确也感觉到这个姓的人真的有点与众不同:他们都喜欢读书,很多人都是满腹经纶;他们态度温和,待人诚恳,行为举止礼貌有加;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男女老少对琴棋书画都略儿知一二。回顾苏氏人物,真是群星璀璨。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兼佩六国相印,合纵六国以抗秦,使强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口才和胆识是谓过人。西汉大臣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历尽艰辛报答祖国,成为历史佳话。到了北宋,整个文坛似乎成了苏姓的天下。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为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文章千古流传。苏洵就是苏老泉,27岁才发奋读书,却最终有所成就。其中最值得苏姓人骄傲和自豪的是苏老泉培养了苏轼和苏辙两个一代文豪,并且子孙繁衍昌盛。苏轼又名苏东坡,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一生颠簸,从政40年,竟有30年是在南方四处流徙。更为重要的是,他与玉林,特别是玉林苏氏,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近来,有一篇《40万苏东坡后裔惊现广东》的新闻报道让广东苏姓人兴奋不已。报道说,苏东坡的第24世孙、今年81岁的苏进泉老人潜心研究家族谱系20年,终于从族谱及大量文史资料找到了确凿的证据,证明广东40万苏姓人家是苏东坡后裔。根据他的研究,广东苏姓始祖苏绍箕原名苏箕,是苏轼二子苏迨之子。苏轼被贬谪之后,他随家人辗转到达广东南雄,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后来因为文武双全,踏入仕途,并因屡屡建功而不断升迁,官至太尉。金兵侵宋期间,他为护驾而受伤,退役回南雄珠玑巷休养。随后由于兵变携眷来到广州。在广州及周边一带,苏绍箕购买了大量的田产,将长子安置在佛山顺德碧江村,次子安置在广州白云区车陂村。在顺德买田时,他用了“苏晴川”的名字,“晴川苏公祠”便是由此而来。

苏进泉在报道中进一步揭秘,苏轼被贬谪之后,反对苏轼的势力对苏轼的攻击延续数百年,直到明朝中后期才有所缓解。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苏绍箕只好改名“苏晴川”。无论是在南雄珠玑巷,还是在广州,“苏绍箕”和“苏晴川”两个名字已经完全掩盖了他的原名“苏箕”,以致无人知道他是苏轼的孙子。绍兴二十五年,苏绍箕卒于广州白云山月溪寺,葬于摩星岭侧,享年62岁,墓前建有碧江苏公祠。苏进泉老人表示:“车陂村苏东坡的后人最多在南粤。现在广东全省有40多万,分为四大支系,我们这一支有18万人,是苏东坡之孙苏绍箕的后代。如今在车陂村,苏东坡的后人已经传到了第28代。”

根据《苏氏族谱》的记载再往前追溯,苏氏第九十七世祖亶生三子:苏瑗、苏珠、苏瓖。苏瑗号味道,是名文官,生九十九世祖苏轼、苏辙,此支派为眉派。而远在广西玉林苏氏的来祖苏琏(号光宗)是来自广东佛山顺德北滘镇碧江村,“晴川苏公祠”也是他们共同祭拜的祖宗公祠。根据玉林的《苏氏族谱》记载,其支脉为眉山派,苏味道是开山之祖,而苏洵、苏轼、苏辙都是苏味道的后裔,这样说来,玉林苏氏也是从顺德碧江村迁来繁衍的。

玉林苏氏到底是不是真的苏东坡后裔尚需进一步论证,但是玉林苏氏普遍尊老敬贤,尊师重教,崇文尚武,立身读书,报国爱家,形成了很好的社会风气。遵祖训,刻苦求学忠廉报国;积善行,厚德促学千帆竞发;遵家训,德才双馨万世芳留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

在玉林,有一首“顺口溜”流传很广:“州官出巡南门陈,唱诗有调州背蒋,有名有声高山牟,帽顶多多江岸苏。”这首“顺口溜”说出了玉林当时一些名门望族的特点:南门陈出当官的多,州背蒋唱戏好听,高山牟名声响,江岸苏读书人多,得功名的人也多。

江岸村位于玉林市区北面,聚居着数千苏氏子孙。这里,罗江(清湾江)、酾江双双沿村蜿蜒而过,支流纵横,溪水如注,林木青葱,竹翠鸟鸣,钟灵毓秀,地杰人灵,在漫长的数百年历史中,不但养育了出类拔萃的文人才子、国家栋梁,出现了被人经久传颂“帽顶多多江岸苏”现象,更造就了清风正气、忠廉有嘉的儒家精气。

江岸苏氏成为名闻遐迩的书香门第,是和他们鼻祖的为人和影响分不开的。他们的鼻祖苏琏,字光宗,明洪武年间鬱林州儒学训导。苏琏出身儒门,逐鹿科场,仕途名士,身居训导,自然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衣钵相传,以儒学精神戒训后代。而儒学则以德为先,修己治人,勤奋刻苦,锲而不舍,宪章文武,忠廉仁义,孝礼智信。

由于鼻祖的戒训,江岸苏氏形成前在鬱林共七代的先辈就已都是当时读书的范儿。如江岸苏氏第一个五经联捷进土苏其炤,自幼读书勤奋,“资质超常,弱冠游黉,每考试必夺冠军。文章精密雄壮,屡得郡首推许”。清雍正壬子本省乡试十一名举人,癸丑会试进士,乙卯科任广东乡试分校。丁巳仼陕西榆林府怀远县知县,庚申以卓异升陕西直隶邠州知州,署理榆林府知府,嘉庆乙亥怀人请祀名宦。有了这样的榜样,对家庭后代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孙子苏宗经是举人、广西名学者、名诗人;玄孙苏玉霖是进士京官,试赏载花翔,诰授资政大夫,补授户部福建司员外郎;再玄孙苏龙恂也是京官,北京法政毕业员,礼部光禄寺簿正,知府,民国九年暑理天河县知事。四代人遵祖训,刻苦求学,修己治人,忠廉报国,功名盖世,至今仍留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祖训给后代平添后劲,先辈为后人树立了榜样。苏其炤名下后人已发展成二三百之众的大家庭,在洋洋的三百多年里,家庭不但涌现了令人仰慕的四代名人,更养育了人才辈出的后代,他们继承前辈呕心效国的榜样,群芳奋蹄。在抗美援朝战争就有七个子孙两个亲属共九人上了战场,其中有的还参加了后来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用青春和生命与国共舞,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家堂厅柱上镌刻的楹联:“先祖学文兴家京城勤政务鞠躬尽瘁,后孙习武卫国朝越闯战场胜利凯旋”,凸现了祖孙们忠廉效国的风范。

江岸苏氏以勤学为荣,以懈惰为耻,对学有所成的子孙给予奖励,对败坏家风的给予重责。在宗祠中,族中设立读书的文会斋“花萼堂”,汇聚人气,经常开展讲学授业,培育人才,传递书薪。父读书,子相从;兄进学,弟追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读书向上风气,造就了勤奋、刻苦、独立、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不少人脱拙而出。据载,鬱林名宿、举人、杰出的进士导师苏献可九次殿试不第而不拙,可见当时江岸的读书风和尔坚的上进心。科举时代鬱林中进士24人,有6人出自江岸苏氏的学馆:本村苏其炤(癸丑会试),苏玉霖(光绪癸未),新村文寿华(嘉庆恩科)、州背钟章元(道光癸未),高山李拔谋(道光丙戌),大犹窝欧德芳(同治辛未)。此外,本村举人、广西名学者、诗人苏宗经,鬰林文化名人苏懿谐,举人苏展霖、苏廓霖等一批名人也出自江岸苏氏的学馆。这些政绩显赫、忠廉有嘉、青史礼颂的清代名臣,无不展示江岸苏氏文人学土、名宿硕彦育人的高德亮风。

州背人苏是贤是光宗公第20代裔孙,他7岁丧父,家境贫寒,只读了一年私塾就因无钱辍学,小小年纪流浪他乡为生活奔命。长成立家有了子女后,苏是贤牢记祖宗教诲,认定子女只有读书才有希望,只有教育才有出路。因此,无论家庭怎么困难,他都坚持送子女读书,同时对他们严加教育,让他们从小养成勤俭勤奋的习惯,教育子女要敬畏知识,凡是有字的东西都不能污秽。正因为有良好的家风熏陶和严厉的教育,大字不识几个的苏是贤6个子女个个成才,20个子孙里出了16个大学生,其中6个教授,还培养出了一文一武两个“状元”:小儿子苏华聪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的高徒,从艺40年,创作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获奖无数,是广西美术界的领军人物,书画俱佳。三儿子苏华东是“武状元”,曾获得全国第七届农民运动会南拳冠军,第八届香港国际武术节武术比赛南拳、棍术的双料冠军,现在正致力于“州背功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事业。

“碧江来宦,鬱岭开基”,正是祖宗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才有了玉林苏氏后人的不断奋发进取。

文章来源:玉林新闻网

欢迎亲们在底部发表神评,与我们交流

苏姓是不是皇室后裔(一个崇文重教风清骨廉的族群)(7)

传家风|扬正气,从关注开始

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天下苏氏信息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