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①与其不孙也,宁固”,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两害相权取其轻哲学道理?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两害相权取其轻哲学道理(两害相权取其轻)

两害相权取其轻哲学道理

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①。与其不孙也,宁固。”

【注释】

①奢则不孙,俭则固:

孙,同逊,恭顺义。固,鄙陋,寒伧。

“奢”为过,“俭”为不及,俱不得中。

【翻译】

孔老师说:“过讲排场就会失去恭顺之心,俭省过度就显得寒伧。与其不恭顺,宁可寒伧。”

【绎读】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

按,本章和上引一章相对照,可知“奢”与“俭”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奢侈和节俭,而是特指对待礼仪的两种态度或操办礼仪的两种方式。“奢”是搞铺张讲排场,为追求外在形式的场面和气派,甚至逾越礼制礼法,而忽视或丧失内在之诚敬;而“俭”则连礼仪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仪节不完备,贡献很寒。请注意,这个“俭”不应理解为图省事瞎凑合,而偏重指限于客观条件,有心无力,不得不一切从俭。

《集解》引孔安国注:“俱失之。奢不如儉,奢則僭上,儉不及禮。”

刘宝《正义》:“礼贵得中。奢则过礼,而有僭上之失;俭但不及乎礼,无他失也。”

按,所谓“俱失之”,意思是“奢”为过,“俭”为不及,两者都没能做到适当得宜,都不符合礼之规范。

礼之本为敬。之所以“与其不孙,宁固”,是因为“奢”只注重外在形式而丧失恭顺诚敬,不敬则易生僭乱;“俭”虽然仪节简陋内心仍保留一份敬意。内重于外,宁舍外而取内,宁失之于礼不足而伤,决不能失之于敬不足而丧本。

孔老师曾多次抨击只重形式而抛弃礼之实质的现象: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按,玉帛钟鼓等符号代表礼仪的外在形式化系统,孔老师郑重提醒:光这些就够了吗?仁是礼的精神内核,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方式。形式再盛大完备,如果主持或参与礼仪的失却了仁心敬意,则此等仪节只是装点门面,欺人渎神而已。孔子所坚持的理念是内仁外礼,仁礼一体。夫子认为,礼与仁的疏离,才是礼崩乐坏的根子和症结。所以他老人家才悲愤质问:你们这些不仁的人,把礼乐当成什么了?

最后再多说一句,本章孔老师所谓“俭”,与现代汉语语境中的勤俭节约义差距较大,不可混同。首,“俭”特指对礼仪之简省;其次,他老先生并非无条件地肯定“俭”,而是在与“奢”相对待相比较的意义上,认为奢不如俭,两害相权取其轻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