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咸宁日报

烈日炎炎自然凉(为何你还那么怕冷)(1)

胡红

咸宁麻塘中医医院 主治医师

夏日烈日炙烤,本是人体穿着最清凉的季节,但是有一部分人在这个季节还穿着长衣长裤,甚至戴护具,穿秋衣秋裤、羽绒服,自我感觉十分惧怕风冷,有的甚至描述“骨头往外冒冷气”“冷到骨头里面去了”,多数持续半年以上,甚至十数年。那么,怕风怕冷是什么病呢?

怕风怕冷,或者恶寒、畏冷在中医临床上被称为“寒症”“虚冷症”等,有外寒、内寒两种。外寒是指外界因素引起的寒冷,病机为寒邪外束,毛孔闭塞,阳气不得外达。也有因天气大寒,感寒较重。而内寒是指是由于人体内部器官生理调节功能衰退,以致人体阳气虚弱,气血不足,卫阳不固,不能温煦肌肉。寒从内生,多在脾胃,由于肾中藏有真阳,为一身阳气之本,故阳虚内寒证多与肾有关。中医古典书籍《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就是这个道理。

寒证的发生,有多种内外因素造成,先天因素有:先天禀赋不足,早产、高龄育儿、孕妇在孕期体弱或过多食用寒冷食物,都可影响胎儿的体质,先天因素发病较少,多可通过后期调养改善。后天因素有:1.幼年时期偏食、营养不足、用抗生素过多或大量服用清热解毒的药品,喝大量冰冻饮料、西瓜等,都可诱发阳虚体质。2.房室无节制,致使身体亏空,肾阳消耗过度。3.长期工作生活湿冷环境,或者从事冷链、水厂养殖等工作;以及长期骑摩托车等又未做好防护等人群者。4.大病久病之后,正气亏损;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老,渐渐出现阴阳具衰。5.长期吹空调,失于锻炼,又嗜好肥甘厚味、冰冻冷饮者。后天因素发病者日渐增多,与平素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寒证临床除了怕风怕冷外,往往还伴有肢体疼痛肿胀、重着酸楚,脊背僵硬疼痛,完全无汗或经常自汗出,手脚冰凉,易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喜温喜按,面色恍白,精神疲倦,嗜睡乏力,男子遗精,女子白带清稀,尿频。舌淡胖,脉沉无力。

那么,怕风怕冷如何调理呢?

环境调摄:不要久居阴凉寒湿之地,从事特殊职业及经常骑摩托车者戴好护具,以免风寒之邪侵入经络。适当晒太阳,利于调理虚症;不可久居空调房。避免熬夜,防止过度疲劳,起居有常。

精神调养:阳气不足者常表现出情绪不佳,易于悲哀,故必须加强精神调养,要善于排解不良情绪,避免生闷气,心宽体健,振作精神,去忧悲,防惊恐喜怒,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坚持运动:根据个人体质,适度的运动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可调高人体抗病能力。有氧运动能让身体气血活络,缓解肌肉疲劳,更可改善身体冰凉等常见的毛病。

饮食调理:避免经常食用肥甘厚味,忌吃各种冷饮、生冷瓜果;少饮凉茶。宜食性温散寒、热量高而营养丰富的食品,平时可多食韭菜、泥鳅、羊肉、栗子、海参等温阳之品,避免偏食,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药物调理:中医里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说法,所以阳虚体质的小伙伴可要抓紧机会在这个最佳季节调理好自己的身体。阳虚体质时要温补、缓补,同时也要注意养阴。也就是说调理阳虚要吃温性并且药力比较缓慢的补益性中药,如冬虫夏草,但同时也要吃一点滋阴的药膳,比如山药、枸杞等。其次,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采艾灸等治疗手段激活增强体内的阳气,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除了大家熟悉的“三伏天灸”外,还有督脉灸、隔姜(蒜)灸、中药贴敷、泡脚等。此外,严重的患者,除了以上治疗,可以进行中药调理,通过药物驱散内伏寒邪,温煦阳气,调节全身气血,来达到维持体温、保护人体、抵抗外邪入侵的作用。

责编:丁婉莹

本文来自【咸宁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