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著名海岸和近海工程专家,一生奉献于我国的海洋工程事业。他参与创建新中国第一个海港工程专业,编著了我国高等院校第一部海港工程教材,设计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渔港和第一座现代化原油输出港。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大洪。

1951年,21岁的邱大洪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主动奔赴东北,来到大连理工大学,奋战在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第一线。

邱大洪:“大学毕业前夕,清华大学想让我留校任教。我不愿意,我说大学毕业后应该去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当时我们是第一届国家统一分配,我填的志愿就是东北。

那时候也搞毕业前的统一分配教育。为了做好我们这届毕业生的统一分配工作,北京市为全市的大学毕业生在北京城里专门办了一个学习班。为我们讲课的有朱德总司令、中央组织部的冯文彬部长,还有北京市的领导,他们说要服从组织分配,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邱大洪承担了大连渔港海上工程的全部设计任务,并担任技术总负责人。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渔港。这一年,他28岁。

邱大洪:“当时的大连渔港是亚洲的第一大渔港,现在在亚洲也数得上,但不是第一大的了。我们负责测量水温,水太深,我们又没有船,只能委托别人做。波浪运算是我们自己做的,还做了模型实验。我们对渔港不懂,但港口我们懂。那时候我们与东北设计院协作,他们负责渔港的工艺设计。我们带领一批学生负责码头、防波堤、海上的防护工程设计。学生做完后,送给老师检查审核,签字后才能交付。”

1973年,大连工学院承担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原油输出港——大连新港的设计任务。邱大洪作为主要技术总负责人之一,负责码头选型、总体和结构设计,并任施工现场的设计代表。

油港建设的日日夜夜,邱大洪始终保持了一种超乎常人的“拼命三郎”精神。该油港建设也开创了我国建港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第一”。

邱大洪:“我、洪承礼、邢至庄,我们是三驾马车。我们设计了一个10万吨的码头,当时国内还没有10万吨的码头。水深十几米,在这样深的海域,墩子要怎么建呢?

我们想到了用沉箱。我们选了圆形沉箱,直径9米,高度19米,相当于5-6层楼房高。当时一航局的航务三处在岸上做完沉箱,把它运到车上,车上有滑道,下到滑道里,再到水里头,把沉箱浮起来拖走。那时候最大的能做到12米高,我们就先做了12米的。下来以后拖到大连港,在大连港的岸边,让它沉下去,上面再接高,就是这样建成的。”

一路走来,邱大洪还先后参与了连云港集装箱码头、秦皇岛油港、海军浮码头、广东珠江崖门出海航道工程、上海洋山深水港区、曹妃甸工业区造地工程、海南洋浦港国家重点工程等项目的设计和科技咨询工作。他常说:“踏实做好每一份工作就是最好的机遇。”

源于报国之志,邱大洪与“海”结下了深厚的情感,他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如今,年过90的邱大洪院士仍在他热爱的海洋工程事业中发光发热,不断前行。

邱大洪简介(邱大洪与海结缘)(1)

邱大洪

(1930.4-)

海岸和近海工程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