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目标(谷歌使命)(1)

一 诞生

湛蓝的天空,一群飞鸟从略高于头顶几米的高处飞过,发出美妙的伴奏,仿佛等待同伴飞行者中的主角“吟诵”诗歌,牠们彩翠逐前的展现着“自由”。

飞鸟是见证“自由”最有力的“嘉宾”。飞鸟是“自由”的主人。就如同斯坦福大学的校训一般,“Die Luft der Freiheit weht”(自由之风劲吹)。

谷歌目标(谷歌使命)(2)

斯坦福大学

已是秋季的校园,到处都铺满了落叶,落叶被风吹的四处飘荡,飘荡在“知识”和“历史”的深刻“空间”长廊中,回荡在一代又一代求知者的生命里。

草坪上的“长椅”,用不了一会儿就又被落叶“霸占”。拂去落叶,坐在斯坦福校园里的长椅上翻开“书本”,正读到“精绝”处,还来不及“呻吟”,一片泛黄的枫叶,飘落在精绝的“字里行间“,带来了“读者”的理性。

面对“巍峨”又些许泛黄的斯坦福建筑,布满了历史的年轮。走进纪念教堂,精美的拱门雕花,显示着精湛的技艺,各式各样的壁画和彩色玻璃,装点了“赎罪”的人们。

求真的人们明白,宗教带来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正如“苏格拉底”所称赞的四种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伟大的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的追悼会正是在“斯坦福纪念教堂”举行。

爱是世间最伟大的情绪,不论男女之爱,朋友之爱,父母之爱;正如雨果的名言——“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会灭。”因爱而创建延续的斯坦福,正把爱和自由散发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秋天,是诗人和画家向往的季节,空气里透着哀愁,内心却迎来真理;既面临着“死亡”,又迎来了“诞生”。

1998年的秋天,斯坦福的学生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校园里创建了,“谷歌“公司。这源于拉里和谢尔盖的博士论文题目,《信赖技术洞见,而非市场调查》随着这个题目的研究展开,他们从中发现巨大的商机,这就是谷歌公司的前身。在国外的许多知名高校,“毕业论文”,被应用到许多领域。

当时,主要的几家搜索引擎是按照网站的内容为搜索结果排序的。

研究了市面上一些搜索公司后,拉里和谢尔盖找到了更好的方法——通过调查某个网页与哪些其他网页链接,可以判断出网页内容与用户搜索请求的关联性。利用网站的“链接结构”,作为路径来寻找最佳匹配结果的“技术洞见”,才是整个搜索引擎各种优势性的源头。

衡量搜索引擎的好坏,要通过5个方面来评判,“速度、准确、好用、全面、新鲜。”谷歌是否及格每个用户都有不一样的答案,“竞争对手”试探性的用户,肯定各种发现问题,而内部阵营的人,很难给出客观的答案,真正没有任何利益瓜葛的用户,才会在日常使用中会给出中肯的建议。显然谷歌在这方面至少是“及格”的。

谷歌目标(谷歌使命)(3)

二 公开信

任何一个人,只要在使用“搜索引擎”,其实这时候已经把个人喜好“隐私”问题完全暴露给了搜索引擎。

例如你在“搜索引擎”输入某种病的信息,通过计算,在下一次使用搜索引擎的时候,会自动给使用者推荐相关医疗广告,这也是搜索引擎对医疗广告获取收入的重要手段。医疗广告的利润、规模远超其它行业的广告。

这个时候搜索引擎公司的“基因”,善、恶,公司文化各方面价值观才显得尤为重要,体现出来的选择也很重要。

2002年,“谷歌”创立4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拉里开始对“广告匹配”做出选择,根据数值决定“广告匹配”。

尽管谷歌有一半的员工都是工程师,技术的强大也一直被外界称赞,但谷歌始终没有能力让市值突破万亿美金。之所以市值一直突破不了万亿,有一个核心的原因是盈利结构比较单一,过度依赖广告。这就像苹果公司,面对同样的问题,过度依赖iPhone。

不可否认,要做到完全没有医疗广告显然不可能,但谷歌公司的确在很早期就开始了对这方面的“打击”,谷歌高层认识到它对用户的“危害”。而认识到“置之不理”还能埋头赚昧良心的钱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把谷歌的广告语改成“以广告商或发行商为重”,会出现什么样的景象?在谷歌的资料中发现,一次谷歌内部会议上,大家讨论对广告体制做出一项改变,可能带来巨大好处与收益,一位工程师当场拍桌子反驳,“这是在作恶,这事我们不能做!”大家便没有再提及。

不作恶,是由谷歌工程师“保罗布赫海特”与“阿米特帕泰尔”在公司成立不久的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谷歌的高层一直认为,这个口号已经渗透到谷歌“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

对于“不作恶”这个严肃的话题,常常会被拿出来对比,搜索公司与搜索公司之间的比较;出了事犯了错,用户和竞争对手的嘲笑、诋毁。这就像自己给自己做了一面“照妖镜”,一旦出丑犯浑,照妖镜就能把恶的行径告诉外界。谷歌也常常受到这样的困扰。

“不作恶”用在谷歌的文化中并大声向“全世界”喊出来,需要非凡的勇气,一家上了市的公众公司要面对社会、股东、董事会、员工等等方面的质疑,这并不容易。何况是一家全球性质的商业公司,犯错是难免的,喊出来,注定会被嘲笑。

2004年,谷歌上市,并发布创始人“公开信”。这种公开信甚至成了“谷歌”的一种特殊文化,在每年的“年度报告”中发布。下面是摘取的部分内容。

“我们通过支持超过97种语言并免费提供大多数服务,使我们的服务尽可能广泛。广告是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提供的广告既相关又有用,而不是干扰和烦人。我们努力为用户提供出色的商业信息。我们将媒体和技术行业联合起来。为终端用户服务是谷歌业务的核心。我们还认为,搜索和组织世界上所有的信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应该由一家值得信赖且对公益事业感兴趣的公司来执行。我们相信,一个运作良好的社会应该拥有丰富,自由和公正的高质量信息。因此谷歌对世界负有责任。”

“谷歌用户相信我们的系统可以帮助他们做出重要决策:医疗、金融和许多其他方面。我们的搜索结果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好的。我们将通过保持用户信任和不接受搜索结果的付款来实现我们的‘不作恶’原则。我们对全世界的用户、他们的社区、我们网络中的网站、我们的广告商、我们的投资者,当然还有我们的员工有着强烈的承诺。谢尔盖和我,以及我们的团队将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使谷歌取得长期的成功,让世界变得更好。”

这封长达7千多字的公开信,拉里和谢尔盖做出了许多承诺。最核心的部分是传达了谷歌公司的文化,以及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尽管当时这封公开信得罪了“华尔街”不少精英,可赢来了“全世界”,更多用户的支持,这至关重要。

秉承“自由、公正、不作恶、让世界变得更好。”这正是上面很长的一段文字中,“阐述”斯坦福校训的部分,显然被拉里、谢尔盖带到了公司。

谷歌目标(谷歌使命)(4)

三 使命

在上述的两段内容中,我们似乎已经明白了谷歌在创立之初的背景、文化、决定,而这样一家全球性的商业公司,也有它必然的社会“使命”。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一个伟大公司,终极使命不是赚钱,而是解决创新问题。

正如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所说,“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是华为的使命。”

微软的使命是想要让“计算机进入家庭,放在每一张桌子上,使用微软的软件。” 麦当劳的使命是,“控制全球食品服务业。”

更有意思的是柯达,在没有破产前,他们的使命是,“只要是图片都是我们的业务。”而佳能的做法更干脆,创造一切不需要胶卷的高清图片。

彼得德鲁克总结过去200年的组织创新为三次革命:工业革命、生产力革命、管理革命。原雅虎总裁,现湖畔大学教育长曾鸣认为,“第四次革命是‘创意革命’。”

谷歌在创意方面极为出色,有许多人评价,就连谷歌的餐厅也极具特色,“等待的时间控制在4分钟,期间正好和其他人简单寒暄与交流。”

更有意思的是,在谷歌总部的食堂;来到谷歌的食堂,总会被误以为自己身处在某个发达国家主流城市的国际机场,各国的语言齐奏回响在餐厅的空间里。

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聚在一起的唯一理由是他们身上肩负着“改变”的使命,我们不能用拉里、谢尔盖粗大的口气号称要“改变世界”的口吻来赞美谷歌;我们只能说,他们在尝试“改变”。

在谷歌内部,员工们有一个统称,“创意精英”,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让每一个谷歌人都“绞尽脑汁”,这样的管理风格的确是有效的。外界甚至难以想象,一家成熟且规模庞大的公司,可以迅速不断地做出改动,根据披露信息,“谷歌搜索引擎每年会进行500次以上改动。”“船大难调头”这句谚语似乎不适合谷歌团队。

要实现这样的盛举,员工的意识里对公司拥有极具的使命感;充分的自由,没有一点憋屈压迫的感觉。这一点可以通过众多从谷歌离职的大咖口中得知,李开复曾经就表达过谷歌的“自由”价值观。甚至夸张到,“谷歌是工作中的人间天堂。“

在众多出色顶尖的人才里,谷歌有支王牌研发队伍“Google x”实验室。根据谷歌披露的材料,“只用了90分钟就研发出了谷歌眼镜的最初模型。”谷歌眼镜和太阳镜差不多大小,但可以说是一款移动的可穿戴计算机。

X团队被称之为世界上最神秘的团队。被人熟知的,谷歌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等都是由X团队在研发。查阅仅有资料获悉,“实验室有很多机器人专家和电气工程师。他们来自微软、诺基亚实验室,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以及纽约大学。”

纵观历史每个时期,总会出现想要“改变世界”的“狂人”,狂热的“组织”。世界上许多无辜的人,因他们出现而付出代价;也因他们获得利益。好在,谷歌公司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往后的事,天知道什么时候游出一只“黑天鹅”。

对于认知的差距,普通人也许在生活的边界里很难想象那些每天都在发生的改变,就像谷歌的围棋人机大战,“谷歌战胜世界顶级旗手李世石”许多人都觉得很不可思议,觉得“未来以来”,但在谷歌内部并没有引起什么轰动,许多工程师觉得都在意料之中,显得很平常,谷歌公司没有人显得过于兴奋。当然是有异于传媒的渲染的。

不得不承认,谷歌公司试图改变传统企业的问题:“技术达人、管理白痴;管理专家、技术菜鸟。”集管理和技术于一身才有可能担任谷歌的管理层。真正打破了传统人才观的束缚,全能不是不可能。

能列举的很多,不管是热气球计划,还是对安卓系统的收购控制,并选择和苹果iOS不一样的路径——开放。

对于安卓,谷歌主要关注的是开放平台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以及谷歌如何驾驭这种开放带来的分裂;安卓系统是不受控制的,一切以阿帕奇授权协议为准。

安卓系统被广泛应用到,平板电脑、电子游戏、手机;冰箱、跑步机、电视剧、玩具等。深入布局物联网。

谷歌收购安卓,这一操作非常重要,不仅上述部分,还帮助谷歌从PC端到移动端的重要战略布局,成功过渡到移动端。

谷歌目标(谷歌使命)(5)

四 边界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曾经公开表示,“希望头条能像Google那样,做一个不设边界的公司。”这句话很好的概括了谷歌的商业路径——不设边界。

没有边界在谷歌意味着,可以无限的跨行业,不受限制,也不必害怕失败,谷歌的文化中,对失败的宽容大于对成功的激动。

稍微留意就能发现,最近几年谷歌公司所有公开的言论,几乎都绕不开AI,“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是没有边界的,他们甚至开辟了一个赛道,让后来者紧紧跟随,但遥遥领先的依然是谷歌。

先是搜索,后是无人驾驶汽车、地图,有些可以模仿,有些没有能力模仿。主要是“实力不允许”。

事实上,谷歌也有不少失败的边界,“云计算”、“社交”,几次错过机会,甚至眼睁睁看着Facebook一步步做大。

谷歌还成立了“Google ”社交服务,好景全无,2019年正式宣布关闭了,这个本来用以狙击Facebook的社交产品,但最终以失败画上了句号。

凡事都有他们的规律,就像当年微软阻击谷歌一样,不还是失败了,看着谷歌日渐壮大,却无力阻止。每个公司都有特定的基因,只要在擅长的领域保持“不懈”不作死,不作恶,总会得到用户的认可。这就是道德和价值观的边界。

谷歌从创立之初就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使命。

玉液水,五色土,伟大公司之所以说终极使命不是赚钱,是因为,“世间的金银是罪恶的源头。”谁都是自己的主人,也是自己的奴隶。

文章结尾了,不管什么语言,都透着岁月的痕迹;不管什么答案,都无法得到完美的诠释。真理,经过润色,都变成了谎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