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籍著名作家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
向卫辉老一辈作家致敬
卫辉自古就是一块有着诗与歌文化背景的风水宝地,素以山川峥嵘,物华天宝而驰誉,以民风纯朴,文脉鼎盛而著称。
提到大师首先得提刘知侠和他的《铁道游击队》,这在新中国文学史上都是一件绕不过去的大事情。可以说,这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以及根据作品改编的电影,连环画,缩写本经多次再版,风靡了几代人。
作品还被译成英,俄,法,德,朝,越等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发行并畅销。至今,由它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还在多家电视台热播,那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的动人旋律仍在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除此以外,这位庞寨乡柳卫村的老乡随后又创作出版了《铺草集》,《红嫂》,《沂蒙山的故事》,《芳林嫂》,《沂蒙飞虎》以及《战地日记(即淮海战役见闻录)》,《知侠中短篇小说选》等,这都为作家带来了不小的声誉,同时也为家乡卫辉增添了光彩。
刘知侠原名刘兆麟,自幼家贫,跟随父亲在村边道清(滑县道口镇--博爱县清化镇)铁路打工、捡煤核,跟随母亲在外祖母家放猪。
刘知侠11岁那年才开始上半工半读学校,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卫辉一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父亲和铁路员工撤到了黄河以南流落到武汉。1938年夏天,他从报纸上得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招生的消息,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奔赴陕北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这年冬天,在行军路上,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5月,刘知侠抗大毕业后,又留校学习军事专业。学习结束后,刘知侠随分校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分配到抗大山东分校文工团工作。1943年抗大分校取消建制改编为山东军区教导团,刘知侠随文工团调到山东省文协。这年,滨海抗日根据地召开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刘知侠在会上结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们,被他们的战斗事迹所感动。决定把这些英雄事迹写成文学作品.他两次通过敌人封锁线去鲁南的枣庄和微山湖,到铁道游击队深入生活,为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收集了丰富的素材。
1959年,山东省文代会选刘知侠为省文联副主席兼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并担任《山东文学》杂志主编。同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60年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和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等,后又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
1986年刘知侠定居青岛后,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沂蒙飞虎》与40万字的《知侠中短篇小说选》以及20万字的《战地日记》(即淮海战役见闻录)。
为了著作,他到西镇一个老同志家里借得一间空房写作,每天步行四五里,中午二、三个包子,一壶开水。
刘知侠关心年轻作者,百忙中还经常抽空外出辅导。他还很好客。他给夫人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凡是外地来青岛的老同志、老战友、老朋友一定要留他们吃饭。每年夏天他们家里住满了客人。有一间房子被誉为"国际旅行社",那是为了给自费来旅游的客人住的。
他用稿费资助过别人,用稿费缴过3万元党费,而他自己却克勤克俭,艰苦朴素。用过的火柴盒他总舍不得丢掉,去买些零散的火柴棒装进去继续用。
1991年9月30日上午,刘知侠因脑溢血猝发去世。但他的作品仍在鼓舞、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说生而有芳,死也留芳。
本期编辑:范伟红
值班编委:董文胜
商务合作电话:0373-3833712 186373776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