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汉语里,人称代词“您(nín)是一种礼貌的称呼。在古代汉语里,由于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关系,礼貌的称呼规定得很严,而且比现代汉语里的礼貌称呼多得多。第一人称用谦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用敬称。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对人礼貌的称呼(礼貌的称呼)(1)

第一人称

第一人称就是说话人自称。在古代汉语里,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等。但是,说话人对于尊辈或平辈常常用谦称。

对君自称为“臣”。如“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在上古时代,对尊辈或平辈,也可以自称为“臣”。如“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汉代以后,也自称为“鄙人”。如“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马中锡《中山狼传》)。

对尊辈或平辈自称其名。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时候,写作“某”,其实也是自称其名。如“某启”(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正式写信,实际上还是写本名的,只是在起草的时候,为了省事,可以用“某”代本名。因此,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某启”,实际上就是“安石启”。下文还有四个“某”,都是“安石”的意思。

君对臣,自称“寡人”。这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称呼。如“寡人无疾”(《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又自称“孤”。这是战国以后的称呼。如“孤不度德量力”(《三国志·隆中对》)。

对人礼貌的称呼(礼貌的称呼)(2)

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就是说话人称呼对话人。在古代汉语里,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尔”。但是,在表示尊敬或客气的时候,第二人称常常改用敬称。

臣对君,称“君”(春秋时代),称“王”或“大王”(战国时代及后代)。如“君有疾在腠理”(《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又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又称皇帝为“陛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您不会统率士兵,但是您很会统率将军)。”

对一般人表示客气,称“子”。如《诗经·郑风·褰裳》:“子不我思,岂无他人?”也称“君”。如《三国志·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又称“足下”。如《史记·陈涉世家》:“足下事皆成。”又称“公”。如《陈涉世家》:“公等遇雨。”

对有爵位的人称他的爵位。如《三国志·隆中对》:“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对长者,称“先生”。马中锡《中山狼传》:“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

”对朋友,称其字。古人有名有字,如司马光名光,字君实;王安石名安石,字介甫。尊辈对卑辈,可以直呼其名,如果对平辈,就该称其字,才算有礼貌。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对人礼貌的称呼(礼貌的称呼)(3)

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是说话人同对话人说起的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在古代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是“其”“之”等。第三人称也有敬称,这种敬称一般就是那人的身份。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以上所述,只是比较常见的谦称和敬称,此外还有许多谦称和敬称,这里不详细讲了。

对人礼貌的称呼(礼貌的称呼)(4)

,